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我这里说的是一位电影史学界有名的学者,一位在电影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史学家。从编纂新中国第一本《中国电影年鉴》开始至今,我们相识已近二十年了。虽然说他是学者,但我今天并不是要描述他在我国电影史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通过多年与他的相识和交往,从我个人的角度,展示这位学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给我本人工作和生活上带来的影响,他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作者之一,电影界里享有“活字典”之称的著名电影史学家———邢祖。1999年6月上旬,我因上消化道出血被送进了医院。虽惊动了单位不少人,却也有惊无险。前来看望和问候的领导、同事和亲友使我心里得到很大的安慰,让我深切体味着人世间的亲情和友情

  • 标签: 电影界 电影史 中国电影 发展史 反复问 活字典
  • 简介:195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文学》是一本由官方发行的向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刊物。该杂志译介的作品中,诗歌所占比重较大。本文选取了1951—1965年间《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编选方针、选译情况,以及不同时期选材的变化,阐释其特点,并揭示在诗歌编选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显性及隐性因素。

  • 标签: 中国文学 诗歌流派 读者阅读心理 现代诗歌 政治意识形态 两个中国
  • 简介:王更生,台湾著名《文心雕龙》研究专家,1928年生,河南汝阳人,少从军,1949年流徙迁台,生活窘困,辗转台湾各地任教职。奔走衣食之际,王先生仍勤勉自励,笃志进修,先后完成大学学业(1963年台湾师范大学夜间部国文系第一届毕业生)、硕士学位(1967年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学位(1972年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留台湾师范大学任教,主讲《文心雕龙》课程。

  • 标签: 《文心雕龙》研究 台湾省 师范大学 读本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学人告别“附属”,走向自主、自觉,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社会的精神维新。批判“两个凡是”为告别“附属”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祝词》、“改译”推动了告别“附属”的进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自主自觉“人的文学”实践。

  • 标签: 附属 自主 自觉 人的文学
  • 简介:<正>在中国人物画坛上,刘西是一颗璀璨的巨星……对于中国人和许多外国人来说,刘西的名字都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那国内外广泛流通的100元红色人民币上毛泽东的画像,就出自刘西之手。作为著名的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刘西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 标签: 刘文西 中国美协 美术教育家 西安美术学院 千里之外 想不起
  • 简介:要论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则非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白话的大力提倡莫属.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力倡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标签: 文学论 白话文 语体文 钱基博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李渔的人格心理嬗变与其小说戏剧、创作之关系,认为其小说、戏剧作品思想境界与艺术格局之形成,根源于他一生中最为本质的人格心理变迁:从“愤世”走向“谐俗”。李渔这种人格心理蜕变,最终导致其文心的转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所从事的小说、戏剧创作,并不是纯粹写作,而是出于现实与世俗目的考虑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李渔社会批判精神的发挥与艺术创新才能的拓展,造成其小说、戏剧作品片面推崇文学创作上的娱乐主义。李渔由此错过了可能使他成为第一流小说、戏剧家的历史契机。

  • 标签: 人格 文心 艺术偏向
  • 简介:<正>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后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这首《关外吟古词》,是明代兵部尚书王越视察边塞时所作,当他走到雁门关北的山阴县境,扑面而来的是衰草黄沙、荒村野店,于是把心中的无限感慨化作这首

  • 标签: 山阴县 雁门关外 梨枣树 野店 不如意 古城镇
  • 简介: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改编的京剧莎剧《歧王梦》实现了从文本之间的互到文化之间的互。既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又在这种互文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伦理教化实现了对接。两者互的基础在于对“人性的剖析”,并通过改写与替换实现了艺术形式上的互与互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设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 标签: 存在编码 莎士比亚 京剧《歧王梦》 《李尔王》 互文
  • 简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直处于文化核心范畴之中。韩国毗邻中国,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圈,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的同时,自然也分享了这份对于“气”的推崇。以文学理论为例,高丽时期李奎报的“才气论”、崔滋的“气象论”、李穑的“气化论”,朝鲜时期权近的“志气论”、李珥的“心气论”、申钦的“清气论”等,韩国历史上的文人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气”的见解。

  • 标签: 气论 七贤 李奎报 林椿 李珥 申钦
  • 简介: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用大刀、三脚凳和圆球的形象阐释了"幸福"、"幸运"、"正义"的含义,成功缔造了大刀、三脚凳和圆球的文化意象。本文认为这种文化意象具有互性特征,与遥远的希腊文化存在一定联系。这种文化意象的互性经两位译者之手,在英语文本中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 标签: 《福乐智慧》 文化意象 互文性 英译比较
  • 简介:  这不是一份书单.我讨厌书单,尤其是那些开给年轻人的书单.青少年已经有太多应该要上的课,应该要参加的课外活动,应该要遵守的规定和礼仪,我们为甚么还要管他们应该看甚么书呢?人生早年的最大好处就是还有浪费得起的时间,就算看书也尽可以看些师长眼中无甚意义的废物.……

  • 标签: 书话 弱水三千梁文道 梁文道书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的"二分对比"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

  • 标签: 梁启超 八股文 二分对比 三段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