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电击伤后头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2月-2019年1月,共收治因电击伤致头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有颅骨外露患者25例,缺损的软组织面积6.5 cm×5.0 cm~19.0 cm ×9.5 cm。一期急诊行头部扩创加VSD术,待创面清洁后二期采用游离ALTF进行修复,皮瓣供区11例直接拉拢缝合,11例游离腹股沟全厚皮植皮修复,3例设计旋髂浅动脉带蒂皮瓣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本组21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出现血管危象,经过手术探查后消除,皮瓣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25例均获随访,时间2~26(平均14.3)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其中2例因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大腿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臃肿。结论采用游离ALTF修复电击伤后头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抗感染能力强、修复契合度高、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电击伤 股前外侧皮瓣 头部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PLCH)在儿童中较为少见,侵及甲状腺更为罕见。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的PLCH侵犯甲状腺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及病理特点,结合国内外报道,提高诊治效率,避免误诊。

  • 标签: 儿童 甲状腺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下肢水肿的小鼠模型中观察下肢静脉和动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PACT)通路对血管周围水肿的引流作用,为理解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引流和清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分别在BAIB/C小鼠下肢足踝部静脉和动脉血管周围组织间隙中注射不同剂量的荧光素钠生理盐水(FluoNa),制作下肢水肿模型,然后在股动静脉鞘水平,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血管PACT通路对于水肿的引流作用。结果通过追踪足踝部FluoNa在组织间隙中的扩散和流动,结果显示:(1)除在注射点局部扩散外,还能够在下肢静脉、动脉PACT通路及伴行动静脉间组织间隙中连续流动;(2)这种沿血管外膜的流动过程分为传输和扩散:沿血管长轴传输,同时垂直于血管长轴,向血管周围组织扩散;(3)在下肢静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时,静脉PACT通路显像;(4)在下肢动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动脉PACT通路显像;(5)当在动静脉伴行血管附近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不仅静脉PACT通路和动脉PACT通路显像,且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组织间隙也同时显像;(6)组织学分析显示,被FluoNa染色的组织是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结论下肢组织水肿中的组织液不仅能被静脉和动脉PACT通路引流,且当大量组织液聚集时,还可被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的组织间隙引流。

  • 标签: 下肢 水肿 荧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烯丙基硫化物(DAS)对百草枯(PQ)中毒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6年5月,将成年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PQ)组、DAS治疗组及地塞米松(DXM)治疗组,每组8只。一次性灌胃PQ溶液(70 mg/kg)制备PQ中毒大鼠模型;制模前后分别经腹腔注射DAS 100 mg/kg(DAS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PQ组)及DXM 1 mg/kg(DXM治疗组)。24 h后处死大鼠,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进行病理学评分;测定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分离获取肺泡巨噬细胞并培养,取其上清液测定NO含量;测定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iNOS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和iNOS表达明显增加,并且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含量及iNOS 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DAS治疗组和DXM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和iNOS表达明显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含量及iN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XM治疗组和DAS治疗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S可能对PQ中毒大鼠的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百草枯 一氧化氮合酶 急性肺损伤 二烯丙基硫化物 肺泡巨噬细胞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移植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A并超回流技术应用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重建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1月应用逆行ALTF重建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37岁。术前根据CTA检查设计个性化皮瓣,逆行转位后采用超回流技术。软组织缺损面积为9.0 cm×5.0 cm~21.0 cm×1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9.5 cm×5.5 cm~21.5 cm×11.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3~41 d。末次随访依照张浩等制定的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定方法评定皮瓣重建效果,依照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依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制定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皮瓣区域感觉功能。比较术前CTA检查所测量的血管蒂长度与髂髌线长度相比得到相对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计算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末次随访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达(8.6±2.7)分,均满意。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9例,差2例。皮瓣感觉:11例达到S3~S4,TPD为(10.43±1.95)mm,10例达到S2。术前CTA检查所测量的血管蒂长度与髂髌线长度相比得到相对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计算值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A并超回流技术应用下,逆行ALTF为修复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理想的修复方式。

  • 标签: CT血管造影 股前外侧皮瓣 膝关节 小腿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蹼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9例拇、手指指蹼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0~49岁。软组织缺损位于指蹼,缺损面积1.9 cm×5.5 cm~3.3 cm×7.2 cm,创面合并骨外露;均采用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皮瓣面积2.3 cm×6.3 cm~4.1 cm×8.5 cm。术后通过门诊复诊、微信及电话沟通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随访6~28个月,平均13.5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修复后拇、手指指蹼外形及肤色均接近正常,指骨间关节屈指活动度85°~90°,皮瓣感觉良好。结论应用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蹼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第1趾蹼皮瓣 指蹼 拇指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防止疾病进展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准确把握治疗时机尤为重要。ALT升高被认为是持续性肝炎活动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决定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时间节点。然而,对于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CHB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一直存有争议。近年来研究报道发现,这类患者存在相当比例的明显肝坏死性炎症和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能部分降低其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本文就以上内容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一个新的里程碑,需借助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适宜人群和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表达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现阶段,已有多种抗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不同类型免疫治疗药物对应的PD-L1检测抗体克隆/试剂盒不尽相同,检测评估的细胞类型不尽相同,与疗效相关的PD-L1阳性判读阈值亦不尽相同,但部分肿瘤中对PD-L1的检测具有共同特点。本共识拟从PD-L1在实体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过程、PD-L1不同克隆号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研究及实验室自建检测等方面进行概述,为指导不同类型实体肿瘤中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供参考意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6(FABP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0对膀胱癌和相应的癌旁组织,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织中FABP6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了48例膀胱癌和21例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FABP6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研究FABP6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FABP6的表达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FABP6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1),FABP6的蛋白表达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P<0.01)。FABP6蛋白表达增加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1、0.037)。同时,FABP6蛋白的表达上调与膀胱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P=0.041)。结论FABP6的过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性。

  • 标签: 膀胱肿瘤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6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和细丝蛋白A(FLNa)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1月大庆油田总医院资料完整的76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和2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DCD4蛋白和FLNa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率为46.05%(35/76),明显低于前腺列增生组织PDCD4蛋白表达率83.33%(20/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3,P<0.01),PDCD4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和精囊腺侵犯明显相关(χ2=4.152、4.5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织中FLNa蛋白表达率为35.53%(27/76),明显低于前腺列增生组织FLNa蛋白表达率75.00%(18/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3,P<0.01),FLNa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精囊腺侵犯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χ2=7.218、5.289、6.2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和FLNa蛋白表达下调,检测PDCD4和FLNa有助于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前列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测量的方法对面部软组织进行测量,研究正常面部软组织的立体结果,建立正常面部软组织的正常值,为错畸形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44例受试者(蒙古族女性77例,男性70例)拍摄三维立体影像,并在软件上进行20个标志点的确定,23个角度、13个线距的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 22.0统计分析,对比男女面部差异。结果共有20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是:全面凸角、鼻尖角、鼻尖突度、鼻额角、鼻根突度、INPG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颏沟深度、颏突度、全面高、下面高、面上1/3角、面下1/3角、上面宽、面宽、下面宽、种族上三角、美学前三角、美学上三角。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男性鼻部挺拔,侧貌较凸,鼻根部较凹,下唇相对于颏部较突,面部较宽,蒙古族女性鼻尖部较圆钝,鼻根部更加高挺,并且男女均为上面高>中面高>下面高,男性下面高大于女性。

  • 标签: 3DMD 面部软组织 蒙古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3651(miR-3651)与食管癌侵袭进展的关系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检索食管癌相关的mi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30例临床新鲜食管癌组织、癌旁正常食管黏膜miR-3651表达;同时检测食管癌细胞株Eca-109、TE-10及食管上皮细胞株HET-1A中miR-3651表达,对数据库检索结果进行验证。用miR-3651抑制物(inhibitors)转染Eca-109细胞,检测转染对Eca-109细胞活性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检测抑制miR-3651后Eca-109细胞迁移侵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miR-3651在食管癌表达(10.332±18.538)高于正常组织(2.923±2.216,Z=2.913,P<0.01);高表达miR-3651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χ2=5.112,P<0.05)。验证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miR-3651水平(4.474±0.790)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1.005±0.241,t=23.005,P<0.01)。Eca-109、TE-10细胞miR-3651水平(1.107±0.093、0.823±0.121)明显高于HET-1A(0.276±0.050,F=62.413,P<0.01)。miR-3651 inhibitors转染后Eca-109细胞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对照组(F=194.228,P<0.01);转染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低于空白组、对照组(F=100.881,P<0.01;F=136.652,P<0.01)。miR-3651 inhibitors组Eca-109细胞MMP-9、ICAM-1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mRNA:(0.399±0.036)、(1.087±0.073)、(1.061±0.092),F=79.330,P<0.01;(0.437±0.052)、(1.002±0.086)、(1.123±0.111),F=35.742,P<0.01.蛋白:(0.446±0.116)、(1.034±0.246)、(1.047±0.227),F=8.471,P=0.018;(0.384±0.109)、(1.311±0.297)、(1.332±0.302),F=13.783,P=0.006],而TIMP-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mRNA:(2.788±0.269)、(1.178±0.164)、(1.301±0.099),F=44.326,P<0.01.蛋白:(0.841±0.191)、(0.354±0.120)、(0.328±0. 076),F=13.291,P<0.01]。结论miR-3651可能通过调控一些迁移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促进食管癌进展转移,检测miR-3651表达有助于判断食管癌预后。

  • 标签: 食管癌 微小RNA 侵袭 生物信息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真皮乳头层成纤维细胞(Fp)、网状层成纤维细胞(Fr)和肌成纤维细胞(MFB)在瘢痕疙瘩皮损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2019年5-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0~50岁,取皮损组织,以15例年龄匹配的女性乳房整形术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CD90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从3例正常皮肤和3例瘢痕疙瘩组织中分离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10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处理两组细胞0~48 h,观察细胞表型的变化,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FAP、CD90和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FAP+/CD90-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浅层,FAP-/CD90+细胞集中在真皮深层,CD90+细胞几乎不表达α-SMA;瘢痕疙瘩组织深层可见大量FAP+和CD90+细胞,大量CD90+细胞同时表达α-SMA。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几乎不表达α-SM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TGF-β1处理24 h时,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α-SMA+细胞荧光强度(21.058 ± 0.709、27.112 ± 0.097)均高于未处理组(11.312 ± 0.636、21.306 ± 0.464),t值为22.430、13.370,P < 0.05。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TGF-β1处理48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P、CD90、α-SMA mRNA相对表达水平(92.610 ± 3.667、1.366 ± 0.105、3.240 ± 0.141)与蛋白表达水平(0.652 ± 0.073、1.046 ± 0.119、0.946 ± 0.117)均高于处理前(均P < 0.05)。结论瘢痕疙瘩组织真皮深层的CD90+(Fr)细胞异常增生,提示针对真皮深层异常增殖活跃的FAP-/CD90+(Fr)细胞群进行定向干预可能提高瘢痕疙瘩治疗疗效。

  •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乳头层成纤维细胞 网状层成纤维细胞 CD90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简介:摘要该文阐述了癫痫外科手术切除脑组织规范化处理的重要意义,并从标本的标记和运送、标本的处理和取材流程以及辅助检查套餐的选择3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各个步骤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旨在规范国内的癫痫外科手术标本的取材和处理流程,推动癫痫相关神经病理和神经科临床的发展。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脑神经病理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联合推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2 934例,其中男1 867例、女1 067例,中位年龄18岁,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3 053例次,置入扩张器4 266个。以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输血史、基础疾病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首次注水率、扩张器置入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有无术后血肿清除为预测变量,以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为结局指标。对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发生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采用自助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饮酒史、心脏病史、病毒性肝炎史、高血压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置入部位、术后血肿清除为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05、0.170、0.999、0.054、0.510、-0.003、0.395、-0.218、0.029、0.848、-0.116、0.175、0.085、0.202)。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且<400 mL或≥4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等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7、3.21、2.00、2.47、1.70、1.73、1.67、2.16,95%置信区间=1.04~1.82、1.09~8.34、1.38~2.86、1.29~4.41、1.07~2.73、1.02~2.94、1.09~2.58、1.07~4.10,P<0.05或P<0.01)。评价模型区分度的C指数=0.63(95%置信区间=0.59~0.66),评价模型准确度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85。自助重采样法内部验证模型的C指数=0.60。结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 标签: 扩张术 感染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临床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28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3~69岁[(33.8±13.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 cm×2 cm~18 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4 cm~24 cm×10 cm。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急诊清创、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移植修复或清创后Ⅱ期皮瓣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受区、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皮瓣外观。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0个月[(17.4±5.9)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愈合,转位皮瓣色泽接近受区皮肤、外形可,均未行皮瓣修薄手术。术后1周内3例皮瓣供区出现切口两侧麻木,术后2个月左右自行恢复正常,1年后所有皮瓣恢复部分浅痛觉。无患肢血运障碍、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6~95分[(82.3±15.2)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7~68分[(35.7±13.4)分](P<0.01),其中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末次随访时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10分[(7.6±2.9)分],其中优6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5%。结论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能较好地恢复患肢的外观和功能。

  • 标签: 足损伤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瓣愈合时间、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瓣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瓣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瓣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瓣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略显臃肿,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瓣均愈合良好,无腓骨瓣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著提高(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腓骨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横形V-Y推进复合组织瓣修复甲母痣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我们共收治甲母痣患者13例。手指10例(拇指4例,其他手指6例),足趾3例(趾2例,第三趾1例),病灶切除后甲床组织缺损宽度为3~8 mm。术中均于残余甲床较少的一侧设计横形V-Y复合组织瓣修复缺损创面。结果本组13例推移的组织瓣均存活良好,无坏死。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1.2个月,甲板生长良好,有2例甲板上出现纵行的线性凹痕。患者均对外观满意。推移的复合组织瓣感觉恢复良好。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本组中9例为复合痣,4例为交界痣。所有病例最后一次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应用横形V-Y推进复合组织瓣修复甲母痣切除术后创面改善了患者术后手指的外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甲母痣 V-Y推进
  • 简介:摘要组织工程是指将细胞、生物材料和生物反应器三部分结合,以构建开发三维人造组织和器官,最终用于增强、修复或更换受损或患病的组织。脂肪干细胞(ADSCs)来自于脂肪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同时具有来源广泛、获取简单、创伤小、扩增迅速等优点,是组织工程中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水凝胶是一类包含大量水分的三维聚合物网络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弹性、可预测的降解率以及可调节的力学性能,是一种优秀的生物医学材料。近年来ADSCs联合水凝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涵盖了皮肤、脂肪、骨、软骨、肌肉、心脏、神经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对脂肪干细胞联合水凝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前景做出展望。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水凝胶 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