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临床治疗方案,为骨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2016年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创伤手术患者,根据有无深静脉分为30例实验组以及2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实验对象病因、手术外在因素以及下肢深静脉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实验对象内在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对象手术时间外在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配合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综合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导致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的因素较多,包括手术时间、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疾病等,需要在综合内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以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骨科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早期综合康复训练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 DVT)形成的价值,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我院 2014年 12月到 2016年 6月期间收治的 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参照组。参照组患者术后进行患侧穿抗血栓弹力袜 及 小腿按摩,康复组患者术后进行穿抗血栓弹力袜 及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股静脉流峰速度以及下肢 DVT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术后 1周股静脉流峰速度优于术前、参照组术后 1周, P<0.05。另外,康复组患者下肢 DVT发生率为 3.3%,参照组患者下肢 DVT发生率为 23.3%,康复组 DVT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双侧足踝运动、股四头肌长收缩运动、深呼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可以降低术后下肢 DVT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术后身体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流峰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术,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的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率及肺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手术期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低深静脉形成率,促进了患者恢复,使患者对护理更为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老年消化道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于病情稳定后1周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于病情稳定后24h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第8d、15d的DVT发生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予以统计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第8d、15d的DVT发生率分别为2.4%、2.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1%、19.5%,对比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患者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患者DVT的形成,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是一种值得临床全面借鉴与应用的护理方式。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活动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早期组和常规组,各58例。常规组行基础活动干预,早期组行早期活动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形成率以及干预前、后的股静脉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早期组的下肢深静脉形成率1例(1.72%)显著低于常规组7例(12.07%),两组干预前的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早期组的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活动干预,不仅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的形成率,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DVT)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中76例进行观察,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的DVT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为26.32%、72.34±10.27分,相较于观察组患者的效果,P小于0.05,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DVT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率、病死率极高。

  • 标签: 心源性脑栓塞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采取预见性治疗护理方法,探究该方法于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概率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中抽选13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71例)与对照组(64例),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治疗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分析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为2.82%,对照组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为20.31%,实验组患者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术后静脉流速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5.7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6.56%,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治疗护理在宫颈癌手术患者中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减少深静脉形成概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预见性治疗 护理方法 宫颈癌手术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深静脉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与预防性护理联合用于ICU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3月至2017年07月我院ICU病房9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对照组(n=46例)和实验组(n=46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VT风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并联合启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ICU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对照组股静脉流速(20.502.10)cm/s、腘静脉流速(15.103.40)cm/s均低于实验组(27.003.20)cm/s、(21.703.30)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DTV发生率(32.61%)高于实验组(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风险因素评估表、预防性护理合并推行于ICU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静脉回流,避免DVT,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 预防性护理 ICU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本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20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所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其本院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基础上的针对性预防护理。由此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的状况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1.67%(1/6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6.7%(10/60),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显著高于对照组(75%),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其产生下肢深静脉症状的产生,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对本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极大的降低了护患纠纷的产生。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深静脉(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于术后第7天记录两组患者Homan征、Neuhof征和DVT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后Homan征阳性率、Neuhof征阳性率、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股骨颈骨折 老年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率4.9%,对照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率19.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予以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预防深静脉的发生,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术后预防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临床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及相关并发的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中出现下肢骨折的患者80例,根据护理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常规的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深静脉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形成率,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34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疾病相关知识、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并发等指标。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相关知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锻炼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有助于缓解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预防及控制术后DVT等并发发生情况。

  • 标签: 下肢骨折 聚焦解决模式 焦虑 抑郁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血浆D-二聚体用于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形成的临床意义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疑似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于我院参与体检检测报告提示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对150例研究人员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后再与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中100名疑似DVT患者中有82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界值82名检测结果高于临界值的患者进一步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后证实79例为DVT。观察组D-二具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形成的诊断具有筛检价值,具有检测方法简便,检验结果得出快,费用实惠等优势;同时,该项指标能够及时反应机体内血液凝固程度,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可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诊断 意义与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择骨外科手术患者631例,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79例,下肢DVT患者552例作为对照组。对性别、年龄、慢性病、手术时间、骨折部位、诊疗措施、下肢DVT等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其预防策略进行分析。对术中使用止血带休克的结果,慢性疾病,发病与下肢DVT患者呼吸机及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28.47%(39/137)、15.87%(33/208)、17.16%(29/169)、19.05%(28/147)和16.58%(31/187),是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为(58.32±6.11)、(162.74±14.36),最小(74.23±9.44)和(11.58±3.17)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深静脉形成主要发生于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术中止血带应用、合并慢性疾病及骨折等。加强下肢深静脉形成术后评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个体化治疗,是预防和避免下肢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骨外科 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影响因素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旨在提高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53例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基本资料、首发症状及体征、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以及单纯抗凝与抗凝加溶栓的疗效对比。结果肺血栓栓塞常见的首发症状和体征分别为呼吸困难(90.6%)和呼吸急促(71.7%),主要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基础疾病分别为下肢静脉(37.7%)和慢性阻塞性肺病(45.3%),但其临床表现和除CTPA外的检查结果均缺乏特异性。单纯抗凝与抗凝加溶栓在治疗后一周各监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抗凝组(P<0.05),两周后组间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一周两组间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肺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诊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多项检查指标综合判断。ECG和SpO2操作便捷、快速、无创,提示当老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而又与本身的心肺疾病不相称且同时伴有ECG和SpO2改变时,结合其它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肺血栓栓塞应作为首先要确诊或排除的疾病之一。溶栓加抗凝与单纯抗凝对中危肺血栓栓塞均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溶栓能明显提高中危患者的早期治疗有效率,而对于基础疾病较多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早期抗凝治疗则更安全可靠。

  • 标签: 中危肺血栓栓塞 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