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作者: 韩晓云 李利娟 杨振 吕新 李钧 杨伟伟 李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山东济宁 272029,济宁市任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宁 272000,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电图科,山东济宁 272029,菏泽市立医院急诊科,山东菏泽 274031,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案科,山东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山东济宁 272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方性氟中毒地区不同孕期妊娠妇女氟摄入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4月收集长期居住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金乡县、嘉祥县,菏泽市郓城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妊娠期妇女资料,根据妊娠妇女孕周,分为早孕组(0 ~ 12周)、中孕组(13 ~ 27周)以及晚孕组(> 27周),检测各组妊娠妇女尿氟、血清ALP及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Ⅰ型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采用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尿氟与ALP、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妊娠期妇女372人,早孕组97例、中孕组169、晚孕组106例。3组妊娠妇女尿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 ± 0.25)、(1.23 ± 0.19)、(1.24 ± 0.30)mg/L,P > 0.05]。3组妊娠妇女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孕组妊娠妇女ALP水平显著低于中孕组及晚孕组(P均< 0.05),中孕组妊娠妇女ALP水平显著低于晚孕组(P < 0.05)。3组妊娠妇女血清β-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血清BGP、PI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晚孕组妊娠妇女血清BGP、PI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早孕组与中孕组(P均< 0.05),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妇女血清BGP、PI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早孕组妊娠妇女尿氟水平与ALP呈正相关(r = 0.364,P < 0.05),与骨代谢指标BGP、β-CTX、PINP均未见相关性(r = 0.164、0.117、0.136,P均> 0.05);中孕组妊娠妇女尿氟水平与ALP呈正相关(r = 0.417,P < 0.05),与骨代谢指标BGP、β-CTX、PINP均未见相关性(r = 0.127、0.108、0.129,P均> 0.05);晚孕组妊娠妇女尿氟水平与ALP及骨代谢指标均未见相关性(r = 0.179、0.158、0.184、0.149,P均> 0.05)。结论地方性氟中毒地区妊娠期妇女尿氟水平在妊娠期间较为平稳;早孕期及中孕期阶段,尿氟水平影响妊娠妇女ALP分泌。提示在地方性氟中毒地区仍需加强改水降氟措施,以减少过量氟摄入对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 标签: 妊娠 氟摄入量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茶每日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茶摄入量与CVD死亡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体的GRADE分级。结果共纳入21篇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 304 978名受试者,其中CVD死亡人数为38 222例,纳入研究质量评分均≥6分。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茶摄入量每天每增加1杯CVD死亡率下降约3%(95%CI 0.95~0.98,P<0.05),且存在一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较,每天喝1~8杯茶的人群的CVD死亡率分别降低8%(RR=0.92,95%CI 0.89~0.95),13%(RR=0.87,95%CI 0.84~0.91),15%(RR=0.85,95%CI 0.82~0.89),15%(RR=0.85,95%CI 0.81~0.89),16%(RR=0.84,95%CI 0.80~0.89),16%(RR=0.84,95%CI 0.81~0.88),16%(RR=0.84,95%CI 0.81~0.87),16%(RR=0.84,95%CI 0.80~0.88)。传统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人群CVD死亡率可以降低14%(RR=0.86,95%CI 0.81~0.91,I2=73.2%,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男性CVD死亡率降低24%,女性降低14%,欧美人群降低12%,亚洲人群降低15%,饮用绿茶的人群降低15%,不吸烟人群降低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用红茶的人群降低8%,吸烟人群降低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倚分析结果显示Begg=0.42,Egger=0.62,表明漏斗图两侧分布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任何一篇文献结局指标效应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结果稳健可信。GRADE评价显示结局指标的证据分级均为低等级别。结论每日饮用茶水能够降低CVD死亡率,推荐每天饮用适量茶水。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剂量-反应 荟萃分析 GRADE分级
  • 简介:目前,临床及实验资料均证实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2型(11β-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typeⅡ,11βHSD2)缺陷可导致血压升高.甘草甜素和胆酸是11βHSD2的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11βHSD2增加组织局部分泌的皮质醇及降低醛固酮水平致血压升高.高糖是11βHSD2的抑制剂,它是否通过抑制11βHSD2导致血压升高?组织局部分泌的皮质醇及醛固酮水平如何?报道较少.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 标签: 高糖 动脉血压 皮质醇 醛固酮 离体肠系膜血管网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2型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营养护理对胃癌FLOT方案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摄入和体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普外科胃癌FLOT方案新辅助化疗患者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精细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营养状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ALB、P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胃癌 化疗 精细化营养护理 体质量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信“5E”康复护理模式对稳定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理控制钠盐摄入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131例 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6例以及对照组65例。对照组在常规门诊复诊,研究组给予5E康复护理6个月。24小时尿钠在钠盐控制中的效果评价及再次入院记录。结果 随访12个月,对照组23例控盐效果较好(35.4%),研究组53例(80.3%)控盐效果较好;对照组10例(15.4%)在出院一年内再次入院,研究组3例(4.5%)再次入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微信 康复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 钠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共确诊767例LOCPs,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独立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摄入中等辣度的辣食伴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LOCPs的预防。

  • 标签: 辣食 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三发性。临床中发现一些原发性甲旁亢可能是源于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所致的继发性和三发性甲旁亢,并成为临床中常见的甲旁亢类型。我国人群每日钙摄入量普遍不足,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但维生素D缺乏/不足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长期相对低血钙水平将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素,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增强(甲旁亢前期)并可逐渐演变为继发性甲旁亢,破坏骨质释放骨钙入血,致全身多器官组织病变。通过钙镁磷、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和甲状旁腺超声的筛查可早期发现甲旁亢前期和甲旁亢,早期予以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控制疾病的发展,变"不可防、不可控"为"可防可控"。倡导骨代谢指标和甲状旁腺超声的健康筛查,加强钙剂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和亢进症的防治,人群中骨健康状况、泌尿系结石、转移性血管钙化及全身钙质异常迁徙沉淀等病变将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 甲状旁腺功能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前期 钙剂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相关继发性甲旁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控制液体摄入量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血液透析中心96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协同护理组,每组48例,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评分及胃功能,比较护理期间两组患者依从性及护理后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表格维度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协同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同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同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患者的透析治疗、用药、饮食、液体摄入等方面的依从性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协同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胃功能,还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协同护理模式 维持性血液透析 自我管理行为 液体摄入量 依从性 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后第1周的实际液体摄入量和给药途径。方法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包含了从2005年到2013年在赫尔辛基大学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953例出生胎龄<32周且体重<1 500克的早产儿。我们通过病人信息系统获得所有肠外和肠内给药的液体及其来源。所有早产儿按胎龄分为3组:23~26周、27~29周和30~31周。结果前3 d的液体摄入量超过了欧洲指南。在第1~7天,超早产组的总液体摄入量最高,该组的总液体摄入量中位数在第3天达到177 ml/(kg·d)(IQR:154~209)的峰值。血管冲洗提供了相当多的液体来源,超早产组的中位摄入峰值为26.4 ml/(kg·d),占总液体摄入量的15.6%。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总液体摄入量在生后前3 d高于欧洲指南。其中相当一部分液体来自于像盐水冲管这些不为人注意到的来源,我们在计算总液体摄入量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强制性全民食盐加碘政策在中国已实施20年,尽管碘缺乏疾病已被有效地控制,碘过量所带来的危害仍存争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研究,纳入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78 470名18周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调查对象接受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甲状腺B超检查。同时测定了血清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体和尿碘浓度。结果:中国成人尿碘中位数为177.89 μg/L。中国成人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病率为0.78%,亚临床甲亢为0.44%,Graves病为0.53%,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为1.02%,亚临床甲减为12.9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为10.19%,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率为9.70%,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20.43%。碘摄入量增加和临床甲亢和亚临床甲减患病率升高相关,而碘缺乏与大多数甲状腺疾病都有关联。此外,碘摄入的升高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与甲状腺抗体和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降低有关。结论:长期的食盐加碘政策和及时的食盐碘含量调整,成功地预防了中国人群碘缺乏病并显示了该政策的安全性。食盐加碘的益处要远大于它所带来的风险。碘适宜摄入量的上限应提高至300 μg/L。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17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92位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性健康教育方法,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全程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液体摄入依从性、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教育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优过对照组,其存有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 标签: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液体摄入 依从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几种大豆产品与全因死亡率以及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地点日本公共卫生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包含日本11个公共卫生中心区域。参与者92 915名参与者(42 750名男性,50 165名女性),年龄45~75岁。暴露因素总大豆产品、发酵大豆产品(纳豆和味噌)、非发酵类大豆产品和豆腐摄入量的5年调查问卷。主要结局指标全因死亡率和病因特异性死亡率(肿瘤、总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外伤),来源于居民登记和死亡证明。结果在14.8年的随访期中,出现13 303例死亡。在多因素调整模型中,大豆产品总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与大豆产品总摄入量最低的1/5人群比较,摄入量最高的1/5人群风险比男性为0.98(95%可信区间0.91~1.06,P趋势=0.43),女性为0.98(0.89~1.08,P趋势=0.46)。两个性别观察人群中都发现发酵大豆产品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负相关[摄入量最高的1/5人群比最低者:男性为0.90(0.83~0.97),P趋势=0.05;女性为0.89(0.80~0.98),P趋势=0.01)]。纳豆摄入量与两个性别人群总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显著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发酵类大豆产品高摄入量与低死亡风险有关。但并未发现总大豆产品摄入量和全因死亡率的显著相关性。需谨慎解释这一发现:发酵类大豆产品效用的显著性可能受未调整混杂因素影响而低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生后4 d内液体摄入量及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的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和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新生儿病房做过CVP监测的VLBW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早产儿生后均每4~6 h进行CVP测定,并无严重并发症。按临床结局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比较两组患儿生后4 d内液体摄入量及CVP。结果共纳入45例VLBW早产儿,其中BPD组17例,非BPD组28例。BPD组生后4 d内的液体摄入量稍多于非BP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生后1~4 d液体摄入量与CVP无关(r=0.093,P=0.542)。BPD组生后1~4 d CVP分别为(3.97±0.68)、(4.49±0.75)、(4.55±0.66)、(4.02±1.05) cmH2O,非BPD组分别为(3.66±1.09)、(3.96±0.76)、(3.81±0.69)、(3.91±0.65 )cmH2O,BPD组高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生后2、3 d CVP有升高趋势(P<0.05)。结论VLBW早产儿并发BPD者出生早期存在CVP相对升高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与液体输入量可能无直接关系。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中心静脉压 液体摄入量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