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电图室间隔q波存在与否对长期预后的影晌.方法:共有145例,平均年龄71±6岁,NYHA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45%的CHF病人纳入本研究.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导联I、aVL、V5和V6是否有q波进行分析.根据有关记录及随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4年)分析病人的生存率.结果:无q波病人83例,有q波病人62例;总体死亡率为38%(54例);无室间隔q波病人组死亡率为50%(42%),有q波病人组死亡率为20%(12例);运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发现室间隔q波缺失是CHF不良预后的强有力标志(P=0.004,RR=1.50,95%CI=1.12~1.7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q波的缺失是独立于年龄、NYHA功能分级、VO2峰值、及QRS时限的危险因素.结论:12导联标准心电图间隔q波缺失,可能标志病人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纤维化,是老年CHF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室间隔q波缺失 老年人 心力衰竭 预后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踝臂指数(ABI)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30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单支组)30例,双支病变组(双支组)30例和多支病变组(多支组)30例。检测各组血浆Lp-PLA2水平,及ABI、baPwV值,并进行比较。结果: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血浆Lp—PLA2水平[(23.60±13.33)μg/L比(36.65±17.24)μg/L]和baPWV[(1244.27±127.85)cm/s比(1753.08±284.32)cm/s]显著升高,P均〈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组比较,双支和多支组血浆Lp-PLA2水平[(25.81±8.97)μg/L比(35.03±9.80)μg/L比(49.13±21.22)μg/L]显著升高,且多支组显著高于双支组(P〈0.05或〈0.01);双支和多支组baPWV[(1579.77±178.05)cm/s比(1808.07±272.11)cm/s,(1871.40±306.03)cm/s]显著升高,P均〈0.01。单支组和双支组的ABI显著高于多支组[(1.19±0.08),(1.17±0.07)比(1.11±0.15)],P〈0.01或〈0.05。结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踝臂指数、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冠心病。

  • 标签: 冠心病 磷脂酶A2 踝肱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后24~48h内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叭).结论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的患者.

  • 标签: 发作持续时间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多项心电图电压标准在高血压左室构型中的表现。方法研究Comell、Sokolow—Lyon、Gubner—Ungerleider、∑QRS指数高血压左室构型相关性,并比较四种电压标准在异常左室构型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①Sokolow—Lyon指数在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增高;②∑QRS指数:异常左室构型组均增高;③Comell、Gubner—Ungerleider指数仅在向心性肥厚组增高。另一方面:①向心性重构组:Sokolow—Lyon指数、∑QRs指数增高;②向心性肥厚组:四种电压标准均增高;③离心性肥厚组:仅∑QRs指数增高。结论∑QRS指数对高血压异常左室构型有着高度敏感性,而ComellGubner—Ungerleider指数有着高度的特异性。四种电压标准在不同的左室构型有着相应的改变。

  • 标签: CORNELL指数 Sokolow-Lyon指数 ∑QRS指数 Gubner-Ungerleider指数 心电图 左室构型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伴有局部症状的脑循环障碍征候群。临床上根据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的特殊临床状态。椎-基底动脉频发TIA起病急、症状重,若栓塞引起的TIA可能危及生命,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对20例频发TIA患者进行DSA及CTA对照研究,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频发TIA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椎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 频发TIA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体力活动代谢当量(METS)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评估体力活动代谢当量值,并分为3组:Ⅰ组(〈4METs,22例),Ⅱ组(4~7METs,40例),Ⅲ组(〉7METs,38例)。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前1天及术后第1、2天每例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患者术后第1天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术前增高(P〈0.05)。Ⅰ组患者术后第1、2天心肌缺血发生率、缺血次数及缺血时间均高于Ⅱ组及Ⅲ组(P〈0.05,P〈0.01)。Ⅱ组比较,Ⅲ组患者术后第1天心肌缺血发生率较低(P〈0.01),术后第2天无统计学差异。Ⅲ组患者总的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1)。Ⅰ组比较,Ⅱ组、Ⅲ组的心肌缺血阳性患者缺血程度明显降低(P〈0.01);而Ⅲ组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能低的老年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增高,而且严重;体能良好的患者术后1天的发生率、缺血次数及持续时间低于体能中等的患者。

  • 标签: 心肌缺血 手术期间 运动活动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11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4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2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颈动脉超声及血清hs-CRP浓度、血压、血糖、血脂、一氧化氮、内皮素等各种生化指标,详细记录个人史、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并分析hs-CRP浓度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hs-CRP年龄、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内皮素、白细胞计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一氧化氮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死、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内皮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糖、血液黏稠度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hs-CRP脑梗死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影响其危险因素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因此,在脑梗死的防治中,干预hs-CRP的水平可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干预
  • 简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侧支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侧支代偿的评价,主要局限在wmis环水平,对于颅内经软脑膜血管代偿情况的反映局限性很大。

  • 标签: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生物学标记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支气管炎是否为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象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作为病例组,按1∶1病例配对,选取同期内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147例作为对照组,除外感染有关的疾病,所有对象对本实验均知情,并同意配合实验。方法①设计脑梗死危险因素调查表,对两组进行如下调查既往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吸烟史。②选择以脑梗死为因变量,以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及吸烟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非脑血管病患者各14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既往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冠心病史比较,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老年脑梗死各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脂血症、吸烟及冠心病脑梗死不相关(P>0.05),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及既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2.47,2.28,2.18,2.01,P<0.05~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可作为老年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老年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目的比较第三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导管消融常规手控导管消融流出道室早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自2014年10月~2017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流出道室早,随机分为磁导航指导导管消融组(33例)及手控导管消融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其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别,磁导航组即刻成功率93.9%(31/33),手控导管组即刻成功率91.4%(32/3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5)minvs.(105±40)min,P〉0.05.平均放电时间为(270±60)svs.(240±55)s,P〉0.05.平均放电功率为(40±10)Wvs.(25±5)W,P〈0.05.总X线曝光时间为(1.2±0.5)minvs.(3.2±1.2)min,P〈0.05.结论应用MNS系统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流出道室早的标测和消融,并可有效减少X线曝光时间,消融功率较常规方法有所增加.

  • 标签: 磁导航 导管消融 流出道 室性早搏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性的相关性。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性指标,包括rHR和HRR,并记录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对比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性指标差异。评价血浆BN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性指标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2例冠心病患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变时性指标r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5),心脏变时性指标rHR及HRR均呈负相关(r=-0.34,-0.40,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脏变时性指标rHR和HRR密切相关,对于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改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脑钠肽 心脏变时性
  • 简介: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病患者中约65%~75%为肥胖者[1].1994年瘦素(leptin)的发现使人们对肥胖的研究真正进入分子时代[2].研究表明:瘦素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能量代谢及血压,由于选择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及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病的发生.

  • 标签: 瘦素 肥胖 高血压病 能量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n=37)和窦律组(n=61).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心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NP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后24hLVEF大于窦律组,术后24h血清BNP、hs-CRP水平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术后24hLVEF、术后24hBNP、术后24hhs-CR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868、1.285、1.784、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血清BNP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4~0.915),血清BNP最佳临界值为107.28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35%、82.11%,准确度为75.29%.结论血清BNP水平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24h内及时检测可作为预测房颤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利钠肽 冠状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预测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重复序列(GTn)决定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冠心病(CH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57例CHD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HO-1基因启动子区域GTn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中H0—1基因启动子区S型等位基因(56.8%比38.6%)及sS基因型频率(36.4%比15.8%)显著降低,L型等位基因(43.2%比61.4%)及LL基因型频率(22.7%比38.6%)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启动子区GTn多态性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红素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市中心医院联合协办,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08年全国高血压糖尿病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本次会议聚焦于高血压糖尿病之间交界、交叉的最新知识。参加这次会议之后,必将使您在面对日益增多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时,能把当代世界公认的诊治手段用于解决病人的问题。

  • 标签: 高血压联盟 学术研讨会 糖尿病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因分布。方法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86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瓣膜形态及异常回声、升主动脉内径,综合超声心动图、手术所见、部分病理结果和临床资料确定最终病因。结果在手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瓣膜松弛、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升主动脉夹层分别排行前3位病因。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白塞病排行并列第4位。其余病因为主动脉瓣二叶瓣和梅毒。结论本组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人中,病因以瓣膜病为主.超声心动图在确定病因方面起重要作用。

  • 标签: 主动脉瓣反流 病因 超声心动图 手术
  • 简介:遵医行为是指病人的行为医生医嘱相符合的程度,病人遵医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和转归。冠心病其院内治疗通常只能暂时缓解病情,院外的长期管理才是控制疾病发展的最有效办法。本研究143名患者进行院外遵医行为调查,旨在了解本地区患者院外的遵医情况,明确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院外随访制度提供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遵医行为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放松训练联合呼吸操训练对肺癌患者进行干预后,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对照组方法进行干预的基础上,术前保持每天额外采用放松训练联合呼吸操训练进行干预;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于入院时及入手术前评价患者心理状态,评价患者包括脉搏、收缩压等在内的生命体征,并使用深睡眠量表评估患者术前睡眠状态。结果手术前60min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脉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一晚观察组患者深睡眠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60min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放松训练联合呼吸操训练对肺癌患者干预后,可显著提高患者睡眠状态,改善心理状态,为手术治疗提供良好条件。

  • 标签: 放松训练 呼吸操训练 肺癌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研究犬急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方法:取24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均分为单纯快速心房起搏组(RAP组)、单纯快速静脉输液组和RAP+快速静脉输液组,尝试建立犬急性房颤模型,比较各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结果:RAP组、单纯快速静脉输液组比较,RAP+快速静脉输液组房颤诱发率(0%比0%比62.5%)和房颤平均持续时间[0比0比(115.68±135.87)s]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联合快速心房起搏+快速静脉输液可成功建立心房颤动模型。

  • 标签: 心房颤动 模型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