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第二代双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接受双Flash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脑血管CTA的疑诊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资料。以3D-DSA为金标准,计算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3D-DSA与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差异,计算双Flash扫描模式CTA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105例中,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60例共73个脑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24个;诊断13例脉动静脉畸形(AVM);检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静脉畸形2例,脑动脉狭窄9例,烟雾病6例。以3D-DSA为金标准,CTA误诊微小动脉瘤2例,漏诊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远端区域的AVM。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8.94%(93/94)、81.82%(9/11)、97.89%(93/95)、90.00%(9/10)和97.14%(102/105),辐射剂量为(231.9±13.2)mGy·cm,对比剂用量为(49.32±2.54)ml。结论脑部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可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同时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少。

  • 标签: 脑血管损伤 脑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用药的特点,以此对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开发区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慢性病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药师门诊用药服务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用药指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和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导致患者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不合理用药与其是否参加用药知识讲座、经济状态、学历高低、联合用药情况等因素相关;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际用药特点以及对患者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以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药学服务。结论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完善的药学服务,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 标签: 慢性病 用药特点 药学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分析并总结诊治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20例慢性肺性心脏病的患者,统计临床资料,同时给予患者24h的心电监护,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级护理。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结果在本组参加试验的120名患者中有52(43.33%)例发生心律失常的现象。其中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有29例(55.77%)。其次有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另外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肺部感染、心率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慢性肺性心脏病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在严密监控患者的心率变化的前提下,在治疗上不仅仅要准确使用药物来抵抗或是缓解心律失常,更重要的是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 标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左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治疗胰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行左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17例,其中晚期胰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4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胃癌侵及胰腺1例.结果以视觉模拟评级法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9.32±0.45)分,术后平均为(1.56±0.87)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患者术前均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术后感觉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需止痛药物止痛.术后除出现轻度腹胀外,未出现腹泻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结论经腹腔左侧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胰性腹痛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单.

  • 标签: 内脏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过敏检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基本情况,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400例患者进行调研分析,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患有荨麻疹病症和湿疹或者皮炎病症,均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检测阳性、血清检测阴性指标比较诧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原是诱发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引导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过敏原包括螨和昆虫、霉菌、海鲜、酵母等,所以通过实施血清过敏原检测,能够为临床病症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清过敏源 检测 过敏性皮肤病 研究对比 过敏源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神经性膀胱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神经性膀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给予分组护理治疗,组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40例患者,两组治疗期间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将两组最终护理干预效果给予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依从性明显增强,患者膀胱功能得到良好恢复,且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最终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各项指标同对照组比较已占据显著优势(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神经性膀胱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及时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身体恢复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雄激素在尿性感染性休克发生、发展及最终转归的影响.方法尿性感染性休克模型-雄性新西兰兔共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组、C组),每组10只,B、C两组在模型建立前2周进行去势手术,C组感染模型建立前24小时予十一酸双氢睾酮注射.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平均动脉压,并分析对照组及各实验组死亡率.结果A、B、C3组去势前血清睾酮浓度无明显差异,去势2周后B组和C组中血清睾酮浓度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C组注射睾酮24小时后血清中睾酮浓度和去势前浓度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术后各时间段中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A组,出现休克的时间明显晚与A组;C组与A组相比,术后各时间段中平均动脉压和出现休克的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A、B、C3组,术后8小时自然死亡率分别为40%、0%和30%;术后10小时自然死亡率分别为90%、10%和80%;12小时自然死亡率分别为100%、60%和100%.结论在动物模型中,雄激素能够促进尿性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增加其死亡率.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雄激素 手术去势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回顾病理检查已经证实的牙性颌骨囊肿病例,并对这些病例进行分析,旨在证实牙外伤是造成颌骨囊肿的重要因素。方法收集宁德市医院口腔科于2010~2013年三年期间收治为牙性颌骨囊肿的病例112例,并回溯其临床相关资料。纳入标准是病理检查报告单中诊断为牙性颌骨囊肿的病例。结果112例牙性颌骨囊肿病损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分布范围为8~76岁,其中以21~40岁组最多,占34.8%。有明确的牙外伤病史占30.4%,男女比例为1.8∶1。结论牙外伤因素是牙性颌骨囊肿的重要诱因。

  • 标签: 牙外伤 牙源性颌骨囊肿 发生率
  • 简介:背景:有研究证实,Ⅰ型鼠尾胶原可促进成肌纤维细胞的增加,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及成管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推断胶原可为细胞的生长提供一个较为合适的内环境。目的:探讨鼠尾胶原联合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第4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于铺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皿上,用AlamarBlue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还原比率。将第4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4组培养于24孔板,其中生长因子组是在细胞接种前加入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蛋白于细胞悬浮液中;联合组需事先加入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蛋白于鼠尾胶中,铺于板底;最后各组均使用H2O2诱导凋亡,73h后采用Westernblot测定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凋亡相关蛋白及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同时Tunnel检测细胞凋亡阳性率。结果与结论:在铺有鼠尾胶原培养皿中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管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管数量(P〈0.05)。鼠尾胶原培养的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生长状态相似,说明鼠尾胶原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联合组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Bcl-2、p-Akt表达高于其余3组(P〈0.05),Bax表达低于其余3组(P〈0.05)。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低于生长因子组、H2O2组(P〈0.05)。表明鼠尾胶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联合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生长因子后可显著增强抗细胞凋亡效果。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鼠尾胶原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抗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简述双CT上腹部双能量虚拟平扫的过程及优点;方法通过对部分患者进行常规上腹部平扫与双能量动脉期虚拟平扫进行比较;结果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且患者少接受一次辐射,所受辐射剂量较低;结论动脉期虚拟平扫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双源CT 双能量 虚拟平扫 上腹部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和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慢性肺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肺性心脏病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纳洛酮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纳洛酮 低分子肝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评价发散式冲击波(RSWT)治疗间盘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3例间盘性下腰痛患者进行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配合适当的卧床休息和躯干核心稳定肌功能锻炼,比较治疗1w、2w及治疗结束后1月、3月随访时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w、2w、1月、3月不同时段所观察记录VAS疼痛分值及Oswestry功能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发散式冲击波可有效缓解下腰背部疼痛并能改善腰部功能,其近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并行进一步前瞻对照研究。

  • 标签: 发散式冲击波 间盘源性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常规治疗加地尔硫卓对慢性肺性心脏病(CPHD)的治疗作用,探讨地尔硫卓作为治疗慢性肺性心脏病常规药物的可能性。方法100例CPHD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n=50例),根据病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常规治疗加地尔硫卓组(n=50例),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地尔硫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及右心室收缩、舒张及整体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内皮素-1(ET-l)表达水平及右室Tei指数,及对循环血压的影响。结果常规治疗加地尔硫卓组显效率(50.0%)、有效率(82.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0.0%,68.0%)(P<0.05);常规治疗加地尔硫卓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右心室收缩、舒张及整体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ET-l表达水平及右室Te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常规治疗加地尔硫卓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常规增加地尔硫卓对CPHD患者循环血压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地尔硫卓可明显提高CPHD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ET-l表达水平及右室Tei指数,且每日90mg的剂量,对CPHD患者循环血压没有明显影响,可以作为治疗CPHD的常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地尔硫卓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N末端脑钠肽原 内皮素-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电刺激骶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自身前后对照及单盲法的临床设计方案,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住院并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患者 30例作为观察组 (干扰电刺激骶神经 +常规膀胱功能训练 ),与同期我院住院并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患者 30例作为对照组 (常规膀胱功能训练 ) ,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并比较膀胱功能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值、国际下尿路症状积分、膀胱功能积分、尿失禁的次数、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时间为( 5.21±0.75) d,对照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时间为( 8.89±0.35) d,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值、国际下尿路症状积分、膀胱功能积分、尿失禁的次数、残余尿量无显著差异,数据对比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值、国际下尿路症状积分、膀胱功能积分、尿失禁的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结论:采用干扰电刺激骶神经配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干扰电刺激骶神经治疗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