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房护理文书缺陷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抽签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涉及的护理文书 340份,其中 2018年 1月~ 12月期间应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文书的书写,并将其纳入常规组 , 2019年 1月~ 12月期间参加 品管圈管理模式培训后进行护理文书的书写 ,将其纳入品管圈组, 对不同时期的护理文书缺陷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文书缺陷,品管圈组患者的总缺陷为 14.7%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 23.5% , 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临床管理病房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过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减少护理文书书写方面的缺陷,提升书写护理文书的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病房护理文书 缺陷率
  • 简介:提高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控制和消灭发药及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口服用药是神经内科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方式,由于各种原因,临床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口服药多余现象,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是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所在。

  • 标签: 神经内科 口服药 六西格玛 发生率 内科患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2月作为研究时间,选取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腹胀、便秘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腹胀、便秘发生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护理中,介入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其便秘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显著效果。

  • 标签: 早期护理 脊柱骨折患者 便秘发生率 效果 分析
  • 简介:目的: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4月69例在本院分娩孕妇护理资料,所有孕妇均接受品管圈活动护理,比较活动前后导致产妇乳房胀痛原因占乳房胀痛比例、产妇乳房肿胀发生、无形成果、孕妇对护理满意度。结果:活动后因知识缺乏、吸吮次数、体位限制所致产妇乳房胀痛例数比活动后活动前下降,而生理性涨奶、乳头因素和混合喂养致产妇乳房胀痛例数比活动后活动前上升,活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产妇乳房肿胀发生比活动前显著下降(P<0.05),本次活动达标为109.13%,进步为62.13%;活动后护士无形成果评分均显著高于活动前(P<0.05);活动后孕妇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活动前(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产后乳房胀痛的发生,有效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产后乳房胀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早期活动对降低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期间该科收住的 8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仅予以基础护理,实验组予以基础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机械通气点谵妄发生、谵妄首次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 ICU住院时间,评价早期活动对谵妄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机械通气 72h后谵妄发生,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机械通气谵妄总发生低于对照组的;实验组谵妄首次出现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谵妄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与 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早期活动,可使谵妄发生有效降低

  • 标签: 谵妄 早期活动 ICU机械通气
  • 作者: 郑瑶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22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5期
  • 机构: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 眉山620010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康复科住院患者中实施团队合作的价值。方法:研究时段为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院内康复科住院患者60例,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取常规模式、常规模式+团队合作开展两组护理工作,对护理效果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更低(P<0.05);观察组满意度更高、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团队合作的应用有助于控制康复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增强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团队合作;康复科;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过程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方法:选择144例住院患者为此次研究观察的对象,选择起始时间即2020年12月,截止时间即2021年6月,通过抽签方法实施分组,即常规组和研究组,各组住院患者为72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比较二组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跌倒事件发生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能够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发生可能,有益于提高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

  • 标签: 跌倒 住院患者 品管圈活动 跌倒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产科护理新模式应用于产妇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产科护理新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剖宫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新模式应用到产妇中,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 标签: 产科护理新模式 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影响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运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PDCA小组,对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确定要因,制定对策并实施,实施前后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运用PDCA模式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由实施前的跌倒发生0.325‰降至实施后的0.165‰。 结论:根据JCI标准实施PDCA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意外伤害,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 标签: PDCA 住院患者 跌倒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在预防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工作中的应用作用。方法:运用回顾分析法,梳理2019年2-8月在我院住院的60名高危患者的资料信息,在确定其坠床跌倒核心归因的前提下,对应实施系列防护措施。并对品管圈服务开展前后的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加以综合比较。结果:在推进品管圈临床护理工作后,住院患者再未出现过坠床跌倒事件,事件发生率由以往的15.00%降至了0.00%。(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住院区执行品管圈工作后,住院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发生得到了明显降低,充分保障了患者在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 标签: 品管圈 住院患者坠床跌倒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中的应用。方法:本文选取2020年9月份至2021年8月份在我院分娩的4260例初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些产妇中有2068例为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的数量为517例。根据产妇的姓名排序方式将他们分成了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产妇为我院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前的产妇,时间是2020年9月份至2021年2月份。产妇的数量为2130例,顺产的产妇数量为1034例。观察组的产妇为我院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后的产妇,时间是2021年3月份至2021年8月份,产妇数量2130例,顺产的产妇数量为1034例。分析两组侧切。结果:在我院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前对照组1034例顺产产妇的侧切的数量为407例,侧切为39.36%。而观察组在我院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后侧切产妇的数量为110例,侧切为10.6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降低普外科胃管意外拔管的发生。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留置胃管的80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观察两组胃管意外拔管发生,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研究组胃管意外拔管发生为0.00%,对照组为12.50%,前者低于后者(P<0.05)。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胃管意外拔管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尿管患者漏尿中的应用,以为后续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5日-11月14日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尿管的60例患者作为改善前组;2022年3月11日-4月24日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尿管的65例患者作为改善后组,予以回顾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护理后结果可知,改善后组患者的漏尿发生为10.7%,明显低于改善前组的41.7%,P

  • 标签: 品管圈 留置尿管 患者 漏尿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检验护理品管圈在降低血液样本异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6月以及2021年7-12月两个时间段采集的血液样本各100份纳入研究,前一时间段我院以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干预检验科工作,后一时间段我院检验科开展检验护理品管圈活动,并对比两个时间段血液样本异常发生。结果 检验护理品管圈活动开展后血液样本异常叫活动开展前显著降低,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规范检验科血液检验流程,并减少血液样本异常的发生,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准确数据参考,有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改善。

  • 标签: 检验护理品管圈 血液样本 异常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在减少ICU住院患者身体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22年3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将同年4月我科收治的70例ICU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身体约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法,统计2022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的情况。结果:在通过品管圈活动制定对策并实施后,ICU住院患者的身体约束使用率低于开展前;患者的皮肤损伤、皮下瘀斑、关节功能障碍发生得到明显改善;意外拔管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低于开展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住院患者身体约束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根据现有的情况,明确改善方向,从而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最终达到避免约束造成损伤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降低住院患者的身体约束的目的,值得研究和借鉴。

  • 标签: 品管圈 ICU住院患者 身体约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对照组患儿运用基础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儿运用优质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尿路感染3例、呼吸道感染2例、胃肠道感染1例,感染发生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尿路感染12例、呼吸道感染5例、胃肠道感染9例,皮肤感染7例,感染发生为27.50%,(P

  • 标签: 优质护理 儿科 院内感染
  • 作者: 罗佳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护理前沿》 2023年第10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科住院患儿静脉血标本,分析静脉血溶血的因素,为降低小儿静脉血溶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住院患儿的静脉血标本的溶血资料共16345份,将2022年1月~3月未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措施的静脉血标本设为对照组,将我科从2022年4月开始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标本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标本的溶血。结果: 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溶血得到降低。结论:通过控制静脉采血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溶血

  • 标签: 降低 小儿 溶血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2022年1月至2月我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实施肠内营养的159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组。利用品管圈对肠内营养期间的堵管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评价,制订规范化的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并推广实施,促进封管和堵管的规范处理执行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完善合理用药配伍,配合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等措施。将2022年10月至12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组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为3.77%,低于实施前组的9.25%(x²=3.949,P=0.047)。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

  • 标签: 品管圈 鼻空肠管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质控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消毒供应室清洗的4000件物品为研究对象,按照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0件。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消毒,观察组接受全程质控,对比两组的质控效果。结果:观察组器械清洗消毒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给予消毒供应室实施全程质控,从根本上提高器械清洗消毒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值得推广。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全程质控 器械清洗消毒质量 医院感染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