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凝聚性三重属性。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运行的实践属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路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从社会认知到社会认同、从价值理念到行为指引的转变。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价值属性 弘扬路径
  • 简介: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事关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体方向,是目标问题;由哪些主体参与其中并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则关涉法治国家建设的推动力,是路径问题。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不能变,需要变化的是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大主体在社会主义法国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最大限度发挥出三者的强大推动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路径应为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协同渐进推进模式。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中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倡导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够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导向目标,也能够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奠定观念基础;不仅能够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汇聚信念支撑,也能够为推进建设法治中国凝聚行为共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中国建设 精神动力
  •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目标实现重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是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真诚信仰法律、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乃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依靠党的领导、政府推进、人才保障、社会协同、民众参与;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观念引领和实践驱动.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基本法治实践活动,乃是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需要多元主体的通力协同、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实践载体和有效的实施方式;需要认真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获得丰厚的发展资源、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标签: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建设目标 法治文化建设基础 中西法律文化
  • 简介: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一个内涵深刻、意义深广的重大论断,需要我们悉心思考、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的当代中国第一次法律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持续到当下的当代中国第二次法律革命,形成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其确定的内在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进程的法权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托;务实主义的法治改革路径: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的协调发展;中国法治国情条件的深刻反映。在当代全球的背景下,我们要确立中国法治发展在全球法治发展进程中的自主地位.坚定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条件的自主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标签: 中国特色 法治道路 历史进程 基本目标 逻辑特征
  • 简介: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通过重点阐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平正义、执法为民、人权保障、权力制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素,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创新性内容。

  • 标签: 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公平正义 执法为民 人权保障
  • 简介: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简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1991年10月24日第1801-1号决议6.检察院检察监督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彼得一世设立了监察官一职,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将监察官改为检察官。这两者都行使了"沙皇眼"的功能即勤勉监管征集税收和赋税是否遵守国家利益、监督公职人员是否品行端正,并将发现的违法行为告发。警察局设立在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中。

  • 标签: 苏维埃政权 监察官 叶卡捷琳娜二世 陪审团制度 检察监督制度 监察机关
  • 简介:经过讨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提议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司法改革构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1.进行司法改革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民主法治国家运行的必要条件和立法活动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

  • 标签: 社会主义 司法改革 苏维埃 共和国 俄罗斯 联邦
  • 简介:赫尔曼·黑勒是德国著名的公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除凯尔森、施米特之外,自成一家之言的黑勒也是国家学论争中的主角。本文将对黑勒的生平和思想做简要介绍,重点梳理《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并反思当时欧洲国家学研究的思想状况,凸显黑勒的"文化国家"理论,展示其以"民族"为基石去建构社会主义秩序的策略,延伸出黑勒思想对当今的对内对外政治生活以及本土法律文化的诸多启示,以期引发读者对融合了法的实证性与理想性的黑勒思想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民族文化 国家学 法治 黑勒
  • 简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历史合理性、形式合法性、实质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执政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凡是国家权力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中运行;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路径;依纪依规治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 国家权力 依法执政 党内法规
  • 简介: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法的理性求变正在"进行时",不仅力求创造中国自己的理论基础,而且理念上也正在形成从突出管理到重视治理、从突出国家到重视社会、从突出权力到重视责任的要求;相应的,社会法理论和制度建设也必将随之创新;其将表现为:从原来仅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展到更加广泛的制度领域,而且许多具体的新的制度也会逐步向适应市场改革的深度展开。

  • 标签: 社会法 理性 制度创新 社会组织
  • 简介:精神病被告人天生具有刑罚不适性,其本身也属于精神病控制下的无能为力者。因此,不仅需要在刑罚上予以适当的优待,如果确实需要对精神病犯罪人予以强制医疗,也应符合保护其最大利益之原则,应坚持在保卫社会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以社会的强制医疗处遇,这是对精神病犯罪人人道、科学处遏的要求,也是对精神病犯罪人进行社会矫正的有效路径。

  • 标签: 行刑社会化 精神病犯罪人 处遇
  • 简介:严格意义上的民事死亡制度起源于罗马,判罪、移民两种导致民事死亡的原因,在罗马法上都发生了。从此,这两者成为历代的立法者和法学家考虑民事死亡问题的主线。而且,罗马法学家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死亡的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还差一里路把它提升为概念,进而反过来把它系统化为制度,这一工作由中世纪法学家完成。他们型构了拥有自然死亡和民事死亡两个种的死亡的属概念,进而把两种死亡都当作导致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而后,民事死亡按罗马人开创的三个方向以立法的方式实现了体系。但在19世纪后半叶,民事死亡制度遭遇了合理性危机,导致多数采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名义上废除了它。但实际上,这种废除实际上是“粉碎”。换言之,民事死亡的效果首先被分解为公法上的和私法上的,然后在这两个范围内又进一步地破碎。除了少有的剔除,其余的“碎片”都换了个名称继续存在直到今天的现代法中。为何民事死亡制度不死?因为它满足了一个社会清除害群之马的需要和内外有别的需要。

  • 标签: 民事死亡 社会死亡 社会瘫痪 民事禁止 剥夺权利
  • 简介:少数人权利问题的提出已有时日。在由少数人问题的产生到少数人概念的界定再到关于少数人保护机制的问题,其间理论上的逻辑、进路、研究框架仍需某种范式的支撑,以求得在这一问题上有相对清晰和明朗的一整套体系性知识储备。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论争中产生的大量学术推演和理论构建无疑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识资源。作为争论的后果,其在权利来源及正当性、一般及特殊权利保护形态、群体道德共享性、公民参与权等方面均有重要理论贡献。社群式少数权利逻辑指出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多重理论困难,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仍无法逃离自由式建构的基本假设。金里卡总结了其间的争论点,并运用多元自由主义的理论分析少数群体权利的正当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元文化的公民权理论,从而形成了一套内含于自由主义框架内族裔问题的少数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体系。

  • 标签: 少数人权利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金里卡
  • 简介:我国云南边境的部分地区生活着大量外籍或无国籍人员,此类人员大多因为逃避战乱、灾荒或是寻求更好的生活等原因而来,但却很难融入所在地社会,并且带来一系列影响,而我国尚未对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云南边境难民的现状及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重视难民问题,承认难民群体的存在,依法给予相应地位,适当进行文化教育等治理措施。

  • 标签: 边境 难民 社会融入 社会治理
  • 简介:一、新世界主义刘擎:我的发言并不是真正的论述,只是想勾勒一下我们已经思考的和正在思考的问题。实际上核心问题是未来中国秩序和世界秩序的关系,其实这是内外双重性的考虑,我们不认为能脱离世界结构来思考中国本身,就像一个人不能脱离外部来思考自己一样。也就是说,世界是包含中国的世界,中国是在

  • 标签: 世界结构 世界秩序 文化理想 国家主权 现代中国 民族国家
  • 简介: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宪法文本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本质上,宪法文本主义是文本主义在宪法解释学上的一种体现。其主要强调:尊重宪法;以宪法为中心;探求宪法文本的明显含义;排斥其他因素;反对文字主义与文本虚无主义等。公允地说,宪法文本主义有助于宪法学的发展,但其缺陷也较明显。对于宪法文本主义的主张、实质、认定标准以及其内在的缺陷进行反思,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宪法学方法的整体认识。

  • 标签: 宪法 文本主义 宪法解释
  • 简介:本书以风险社会为基本背景,采取动态的视角探究刑法规范与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上篇着眼于宏观层面,在梳理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刑法体系所经历的重要变动作出勾勒,并就我国刑法理论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表达了看法。风险社会中,刑法体系始终面临如何在权利保障与风险控制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刑法的预防走向对刑事法治构成重大威胁,有必要在正视预防的前提下,强化刑法

  • 标签: 刑事法治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控制 违法性 法教义学 相关理论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履行司法行政职责,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职能作用。一、充分认识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 标签: 大力推进 推进法治 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