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导致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VTE风险因素很多,术中的相关风险因素占很大比例,因此手术实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整合文献并结合全国相关领域医疗与护理专家临床经验及意见,对手术VTE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患者VTE的评估内容及方法、手术VTE预防护理策略和预防措施等推荐内容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达成共识,在手术VTE的培训与考核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为手术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手术室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护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工作的成果评价名医工作建设效果及各验收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R软件统计2010—2018年立项的国家级名医工作相关数据,利用雷达图进行优势分析;计算Spearman相关性系数,用R软件绘制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热图;计算机检索建设期内工作成员发表的论文,经Refworks格式转化后,导入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6篇文献,涉及25个评价指标,22个国家级名医工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论文数(v3)与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数(v1)等6组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8组指标有明显负相关性;耳鸣、失眠、卵巢早衰、针刺及针灸疗法等是研究热点。结论评价名医工作建设效果时应综合各项指标全面衡量,适当控制成员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

  • 标签: 名医工作室 R软件 CiteSpac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尿道憩(UD)和阴道壁囊肿的临床和超声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女性UD患者(UD组)、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阴道壁囊肿患者(阴道壁囊肿组)的临床和超声图像特征,分析总结两者鉴别诊断要点。结果UD组与阴道壁囊肿组年龄、病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例(66.7%)女性UD患者有泌尿系症状,5例(16.7%)阴道壁囊肿患者有泌尿系症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83.3%)女性UD病灶位于盆底中上部,23例(76.7%)阴道壁囊肿病灶位于盆底中下部,两者病灶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图像特征方面,UD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包绕尿道,边界不清,囊壁厚度>0.1 cm,内壁不光滑伴钙化,内部可见分隔,部分可见与尿道相通,周边血流信号丰富;阴道壁囊肿多呈类圆形,不包绕尿道,边界清,壁薄光滑,内部分隔较少见,不与尿道相通,周边血流信号不丰富,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内部透声是否良好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泌尿系症状、病灶的位置、超声特征(形态、是否包绕尿道、边界、囊壁厚度、内壁钙化、内部分隔、是否与尿道相通、血流分布)可作为鉴别UD与阴道壁囊肿的参考依据,病灶内部透声是否良好不能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尿道憩室 阴道壁囊肿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炎支原体(MP)实验诊断方法进行比较,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采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诊断为MP感染的患儿咽拭子及双份血清;采集2017年3月至5月北京市朝阳区3~5岁健康儿童的咽拭子样本。采用被动凝集法(PA)检测双份血清,以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的4倍升高或降低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检测MP感染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1.入组临床诊断MP感染患儿93例,其中男42例(45.2%),女51例(54.8%),平均年龄5.5岁,检出确诊MP感染60例(64.5%)。健康儿童349例,男198例,女151例,平均年龄4.3岁,咽拭子样本培养阳性率0.6%(2例),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阳性18.9%(66例)。2.培养特异性最高(100.0%),敏感性最低(65.0%)。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敏感性分别为71.7%、86.5%,绘制ROC曲线提示,目前临床采用诊断界值MP特异性抗体IgM≥1∶160并非最佳诊断界值。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敏感性最高,分别为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SAT)85.0%, qPCR 93.0%;但特异性较低,分别为SAT 75.7%,qPCR 63.6%。3.同时检测患儿咽拭子MP核酸(SAT、PCR)和患儿急性期单份血清(ELISA、PA),敏感性提升至95.0%~100.0%,特异性63.6%~75.7%。结论分子生物学诊断MP感染敏感性高,其存在无症状感染或感染后携带,MP检测阳性,是否需要治疗需结合临床。检测病程1周左右的急性期单份血清敏感性高,对MP感染诊断有参考价值,但确诊需结合临床;采用急性期单份血清学检测方法结合SAT较单独应用检测MP感染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实验室诊断方法 临床价值评估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以及在其上面滑动是导致肺炎发生的先决条件,机体通过抗体和补体调理吞噬并最终引起细胞毒作用和炎症反应,其中过氧化氢和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是肺炎支原体的重要毒力因子。肺炎支原体实验检测包括培养、血清学实验和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ATs),由于NAATs具有高灵敏度和短周转时间,被认为是新的"金标准"。本文对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及实验检测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非典型肺炎 致病机制 诊断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毒力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ICU医院感染(以下简称"院感")的相关情况,以及院感发生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的ICU住院1 122例患者发生院感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感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院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2019年,该院ICU发生院感人数为497例,院感率为44.30%。>60岁(OR=1.76,95%CI:1.33~2.34)、男性(OR=1.65,95%CI:1.24~2.19)、联用抗菌药物(OR=3.89,95%CI:2.88~5.26)、使用呼吸机(OR=2.26,95%CI:1.65~3.10)、中心静脉置管(OR=5.14,95%CI:1.18~22.46)、留置尿管(OR=4.41,95%CI:1.80~10.82)是院感发生的危险因素。对环境致病菌进行监测(OR=0.67,95%CI:0.49~0.93),可以降低院感发生率。在发生院感的患者中,联用抗菌药物(HR=0.45, 95%CI:0.29~0.70)及环境致病菌监测(HR=0.01, 95%CI:0~0.02)可以降低院感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该院ICU医院感染发生率高,需重点关注>60岁、男性、联用抗菌药物、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患者的院感发生情况。对院感患者应重视抗菌药物的联用,同时加强环境致病菌监测,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交叉感染 重症监护室 医院感染 预后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血岗位动态调整对门诊抽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门诊抽血收治的患者7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标本采集质量、标本不合格率、采血等候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采血岗位动态调整后,研究组患者标本采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标本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采血等候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采血岗位动态调整干预应用于门诊采血护理中,可显著提升标本采集质量,缩短患者采血等候时间,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采血岗位动态调整 门诊抽血室 标本采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达图在麻醉恢复(PACU)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该院行全身麻醉的患者115例,随机分为雷达图组(60例)与常规组(55例)。常规组患者进入PACU后采取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方式,雷达图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监测及护理基础上采用雷达图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患者进入PACU前及离开PACU时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患者离开PACU时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与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评分与PACU期间躁动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雷达图组离开PACU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常规组离开PACU时GCQ评分高于常规组,STAI评分低于常规组在PACU期间躁动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在PACU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U中运用雷达图可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焦虑感,减少躁动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雷达图 麻醉恢复室 护理风险管理 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广州市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非侵入式诊断模型,并验证模型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肾脏穿刺活检的病例124例(年龄范围为15~82岁,男性70例,女性54例),收集确诊患者的血清学检验结果,包括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血肌酐(Cr)、血尿素(UREA)、免疫球蛋白(Ig)G、IgM、IgA、24 h尿蛋白总量、尿酸(UA)。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血清学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随机选取20例为模型诊断效能验证,其余104例用于建立诊断模型。结果(1)分析建立的诊断模型为:lnP/(1-P)=-3.704-0.015×PLA2R+0.030×Cr-0.134×UREA+0.046×IgG+0.547×IgA+0.001×UA,回归分析病例拟合总体符合率为85.2%,显著性为0.033,说明模型建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中的最佳截断点(cut-off值)的特异度为0.841,灵敏度为0.891。(2)在20例验证病例中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病例数为14例,病例验证符合率为70.0%。结论针对成人特发性模型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非侵入式诊断模型,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肾脏穿刺需求。

  • 标签: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 二元logistic回归 诊断模型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运用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器械消毒管理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消毒供应器械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及实施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消毒供应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各科室对供应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之后护理人员管理器械能力、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环境管理能力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后消毒供应在器械灭菌不合格率、包装破损、器械损伤发生率、丢失发生率、登记差错率等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器械的回收、器械清洗灭菌、器械包装、器械发放、与科室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监测体系应用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士风险识别意识,提升器械管理方面的品质,从而提升每个科室对消毒供应业务的满意度。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质量监测体系 器械消毒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对手术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手术2018年1—12月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给予手术常规护理;选取2019年1—12月手术患者60例为干预组,在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和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术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可以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手术室 安全隐患自查模式 护理质量 手术感染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暴力沟通在手术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方法行非暴力沟通知识培训,学习非暴力沟通理论,结合情景模拟演练并考核,并将非暴力沟通应用于临床工作中。选取2017年10月手术患者363例为实施非暴力护患沟通前,2018年3月手术患者510例为实施非暴力护患沟通后,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患沟通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非暴力沟通方式进行沟通。比较两组护患沟通满意度、护士沟通能力。结果实施护患沟通后患者满意率为95.49%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手术护士术前访视沟通、术中配合沟通、术后回访沟通、综合沟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暴力沟通有助于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及手术护士护患沟通能力。

  • 标签: 手术室 非暴力沟通 护患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理心培训方案对手术实习护士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手术轮转的进入临床实习的第1阶段与第2阶段的实习护士共100名。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名。试验组给予同理心培训干预,对照组学生无上述培训。记录每个实习学生的人口统计学。试验组在培训前、3周培训后立刻以及培训后1个月做3次同理心调查问卷,对照组对试验组同理心培训不知情,与试验组在同一时间做3次同理心调查问卷评分。比较2组每个阶段同理心调查问卷评分的差异。结果最终,对照组有48名护理学实习学生,试验组有45名护理学实习学生。试验组培训前、3周培训后立刻同理心调查问卷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07、12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6.53,P<0.05)。试验组培训后1个月同理心调查问卷评分中位数为122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7.53,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在3周培训后立刻以及培训后1个月同理心调查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6.34、6.67,P<0.05)。结论通过同理心培训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实习护士同理心的评分。

  • 标签: 同理心 手术室 换位 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PICU)患儿的营养支持现况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48 h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STAMP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统计分析患儿营养支持状况。结果纳入393例患儿(男219例,女174例),中位年龄2岁2个月。高度营养风险患儿285例(72.5%),中度营养风险患儿108例(27.5%)。接受肠内营养患儿280例(71.2%),271例患儿(69.0%)可在48 h内开始营养支持,营养延迟组患儿的住院费用、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增加。315例肠内及肠外营养的患儿中,41例(13.0%)能量摄入合理,240例(76.2%)能量不足,34例(10.8%)能量过度。PICU患儿蛋白质摄入量为(1.05±0.68)g/(kg·d),262例患儿(83.2%)蛋白质摄入不足,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蛋白质不足者更多(P=0.004)。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患儿住院费用增加。结论PICU存在高比例的营养风险,需要规范化营养管理,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和治疗。

  • 标签: 重症监护 营养支持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时机与子宫切口憩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临沂市中医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363例,根据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时宫口扩张情况分组,A组150例产妇宫口开<6 cm且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6分,B组96例产妇宫口开≥6 cm,C组117例产妇宫口未开且宫颈Bishop评分≤6分。统计子宫切口憩状况,应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剖宫产时机与子宫切口憩形成的关系。结果A组子宫切口憩发生率(2.67%,4/150)低于B组(8.33%,8/96)、C组(10.26%,12/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憩肌层厚度小于A组、憩大小大于A组,C组憩肌层厚度小于B组、憩大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示,宫口扩张情况与子宫切口憩形成相关(憩肌层厚度β=-0.590、P<0.001,憩大小β=1.979、P<0.001)。结论不同剖宫产时机与子宫切口憩形成有一定关系,合理选择剖宫产时机可提高憩肌层厚度,减小憩大小。

  • 标签: 剖宫产 宫口扩张 子宫切口憩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器官捐献手术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60名在职参与器官捐献手术的手术护士,使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和《死亡态度描绘(DAP-R)量表》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并观察团体心理培训、积极心理干预、完善排班制度、经济支持等干预策略的效果。结果干预前护士SCL-90量表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分分别为(2.07±0.63)、(2.07±0.69)、(1.88±0.62)、(1.71±0.57)、(1.78±0.67)、(1.71±0.68)、(1.73±0.60)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1);干预后分别为(1.64±0.60)、(1.46±0.57)、(1.53±0.62)、(1.48±0.60)、(1.28±0.50)、(1.45±0.56)、(1.43±0.52)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前后护士DAP-R量表得分均趋向于死亡恐惧[16.7%(10/60)和6.7%(4/60)]和死亡接受[83.3%(50/60)和93.3%(56/60)]。干预后SCL-90量表得分≥160分的比例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5)。结论器官捐献手术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干预后缓解和改善,能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死亡。

  • 标签: 器官移植 器官捐献 手术室护士 心理健康 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各项事业的健康高效发展都离不开能力创新,但是我国办公文秘人员的能力创新一直不被重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迫切需要办公文秘人员提升自身素质,从强化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强化协调与组织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与质量,利用现代化理论与工具等多个方面开展能力创新。

  • 标签: 新形势 办公室 机要秘书 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面部脂肪靶向移植的解剖入路,并探讨其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通过解剖8具(16侧)尸体,明确脂肪边界和相邻血管神经的走行,根据解剖结果分析确定靶向脂肪移植的推荐进针点和入路。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要求改善面部凹陷或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女性患者,采用靶向移植的入路进行颞部和面中部脂肪填充,患者年龄(36.1±7.6)岁。记录移植的脂肪量。术后3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根据移植部位存活情况在3~6个月行二次填充。在移植末次6个月后,采用三维扫描仪评估脂肪存活率等。结果解剖研究发现在额部存在皮下浅层脂肪,颞部和面中部存在深、浅2层脂肪结构,根据解剖特点,建立了以额部发际内和口角内侧黏膜等为进针点,针对面部深、浅脂肪位置的靶向脂肪移植技术。临床46例患者颞部移植脂肪量为(17.84±8.47) ml,面中部为(26.81±10.36) ml,移植末次6个月后三维扫描结果显示,颞部脂肪留存(11.2±2.44) ml,存活率63%;面中部留存(16.09±4.48) ml,存活率60%。患者总体满意率93%(43/46)。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液化、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面部靶向脂肪移植的解剖入路的明确,提升了面部脂肪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室 解剖学 脂肪移植 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