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小"∫”形皮肤切口,切除听神经30例,并保留骨瓣.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小"∫”形切口,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微创手术入路.

  • 标签: 手术入路 听神经瘤 治疗 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3DTOFMRA对颅内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DSA确诊,并行3DTOFMRA检查的41例颅内动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SA共检出44个动脉.3DTOFMRA检出其中的41个,敏感度93.2%,其中最大直径在3毫米以上的动脉全部检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法显示其中35个动脉,最大径为(7.01±7.29)mm,敏感度为79.5%;多平面重建(MPR)法显示36个动脉,最大径为(8.09±8.22)mm),敏感度为81.8%.MIP法与MPR法所测得动脉最大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3DTOFMR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的初筛方法.MIP及MPR法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颅内动脉的敏感性.

  • 标签: 动脉瘤 最大密度投影 多平面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并反思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破裂出血后急诊夹闭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2例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的血泡样动脉,观察动脉影像特征、各种治疗尝试以及预后情况。其中13例(59.1%)见壁菲薄,颈-载动脉壁交界处呈明显"断续样"色泽变化;一次性夹闭成功10例,其余12例均出现颈撕裂,重新夹闭成功1例但滑脱失败,包裹载动脉成功3例,急性期孤立载动脉并搭桥2例,术后均有1例造影通畅,其余单纯孤立载动脉7例。结果本组治愈9例,残疾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结论血泡样动脉破裂出血后急诊夹闭手术要慎重,不得已手术时需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颈-载动脉交界处色泽、质地变化,判断夹闭后是否出现颈、体完全撕脱;有条件时待脑肿胀消退后,首选密罗网支架治疗,无法实施介入治疗时必须备好颅内外高流量搭桥准备。

  • 标签: 血泡样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 颅内外搭桥 血流重塑
  • 简介:目的分析颅内恶性胶质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接受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与只接受伽玛刀治疗患者的近期肿瘤控制率、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差别。方法总结2012-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83例脑恶性胶质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40例(联合组),接受伽玛刀治疗43例(伽玛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比较近期疾病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及生存率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42个月,随访率100%,联合组和伽玛刀组治疗中的患者6个月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2.5%和74.4%(P〈0.05)、74.2%和32.1%(P〈0.05)、56.4%和12.4%(P〈0.05)。结论伽玛刀联合小剂量贝伐单抗治疗颅内恶性胶质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后近期肿瘤控制、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伽玛刀 贝伐单抗 脑恶性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抑癌基因PTEN在人脑星形中的表达及二者与人脑星形细胞侵袭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人脑星形细胞组织和10例正常人脑组织中的MMP-2和PTEN蛋白的表达,并且分析二者与人脑星形细胞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MMP-2和PTEN在低度恶性星形细胞和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组织中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星形细胞恶性度增高,MMP-2的表达强度呈上升趋势而PTEN表达强度逐渐下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人脑星形细胞中MMP-2和PTEN之间呈负相关(Rs=-0.518,P〈0.01)。结论MMP-2和PTEN是人脑星形细胞分化程度和转移的潜在生物学指标,联合检测MMP-2和PTEN更有利于判断星形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分级。

  • 标签: 人脑星形细胞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室管膜是儿童常见的肿瘤之一,第四脑室是最常见的肿瘤部位。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因手术易伤及颅内重要结构,手术死亡率高,特别是对源于第四脑室底的室管膜,手术全切十分困难。我们从1994年1月~1997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源于第四脑底的儿童室管膜26例,为探讨其显微手术的全切率及安全性,现回顾分析如下。

  • 标签: 显微外科 儿童 室管膜瘤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6年6月~2009年9月,我科经内镜辅助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68例,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5~72岁,平均52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BCNU-PLGA对GL261胶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BCNU-PLGA缓释微球.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将体外培养小鼠GL261胶质细胞接种于小鼠颅内,行MR检查掌握颅内成情况.治疗组于术后第2周立体定位植入BCNU-PLGA缓释片剂,观察小鼠生存期,MRI了解体变化.获取标本行HE染色,并行GFAP、Bax、Bcl-2免疫组化检查检测其表达情况,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凋亡相关基因Bcl-2免疫组化检查提示明显差异性(P<0.05),Bax基本无改变,Bax/Bcl-2比值明显增加.GFAP表达为阳性.结论BCNU-PLGA局部缓释制剂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的比值,从而使胶质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胶质瘤 缓释化疗 凋亡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除头痛外,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当地医院MRI检查示左侧大脑镰旁中1/3脑膜。以顶部过中线切口行开颅脑膜切除术,术后四肢感觉、运动无明显异常。术后13d突发四肢乏力,四肢肌力约Ⅱ级,双侧肌力对称,腱反射明显减弱,无明显感觉障碍。

  • 标签: 脑膜瘤 格林巴利综合征 手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伤与胶质在病因学上有无关系。方法报告一例脑外伤后原位发生胶质母细胞的患者,介绍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术中所见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病例完全符合文献中关于脑外伤后胶质的判定标准。结论脑外伤后发生胶质尽管少见,但是有可能的,脑外伤可能是在已有基因改变的情况下起到辅助致癌因素的作用。

  • 标签: 脑肿瘤 脑外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状血管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切10例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能否全切与术前评估、术者经验及显微操作技术等有关;放射治疗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后纵裂-天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胆脂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松果体区胆脂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后纵裂-天幕入路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肿瘤全切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10例,时间6个月,10例病人原有头痛缓解,2例原有视力模糊者恢复正常,2例复视消失。结论经后纵裂-天幕入路可以在切除胆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脑深部大静脉。避免对枕叶的过度牵拉。

  • 标签: 胆脂瘤 松果体 入路 经后纵裂-天幕
  • 简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淋巴,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non—hodgkin'slymphoma,NHL),以往认为本病及其罕见,发病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在NHL中不足1%。随着HIV的流行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免疫功能不全人群的PCNSL增多,而且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也快速上升,尤以男性为著。近30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脑胶质,其增长速度无论在任何年龄组都居颅内各肿瘤之首,甚至超过NHL的总体发病率。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 大剂量甲氨蝶呤
  • 简介: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脑膜(FMM)的手术策略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椎动脉骑跨型FMM的临床资料并全面复习文献,对FMM的诊断分型、手术策略、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例FMM在显微镜下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无永久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大部分FMM可通过手术获得全切,但手术创伤大、暴露难,并发症多样。

  • 标签: 脑膜瘤 枕骨大孔区 诊断 治疗
  • 简介:颅内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多发动脉瘤 家族性 家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显微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对13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延髓海绵状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例均获得全切。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1例,同术前1例,加重1例。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延髓海绵状血管,应积极行显微手术治疗。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延髓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对脑胶质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分析,探讨DNA含量及细胞增殖特性与脑胶质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方面的关系。方法:将手术切除的新鲜脑胶质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短期体外培养,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DNA指数(DNAindex,DI)、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分裂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等指标。结果:①脑胶质Ⅲ、Ⅳ级之间的DNA异倍体率无显著差异,但与其它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②对照组的DI值与脑胶质Ⅰ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其它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③对照组的S期与胶质Ⅰ、Ⅱ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Ⅲ、Ⅳ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④对照组的PI值与肿瘤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胶质细胞核DNA的流式细胞术分析能较准确地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对脑胶质病人的诊断、术后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细胞核 DNA 含量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人脑胶质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脑胶质组织标本60例,其中Ⅰ-Ⅱ级胶质35例及Ⅲ-Ⅳ级胶质25例,并取22例旁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这些标本中Notch-lmRNA的表达。结果Notch-1mRNA在人脑胶质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且在Ⅲ~Ⅳ级胶质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Ⅱ级组(P〈0.01)。相关性研究发现,Notch-1mRNA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706,P〈0.01)。结论Notch-1mRNA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胶质中均有表达,但其在脑胶质中的表达与脑胶质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 标签: 脑胶质瘤 Notch信号分子 表达
  • 简介:目的总结外生型突入桥小脑角区胶质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外生型突入桥小脑角区胶质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灶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5例病理结果均为胶质,低级别胶质(WHOⅡ级)3例,高级别胶质(WHOⅣ级)2例。术后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结论突入桥小脑角区胶质术前定性诊断困难,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正确的术前定性诊断;预后较颅内其他部位胶质差,可能与后组颅神经并发症有关。

  • 标签: 胶质瘤 桥小脑角区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经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巨大前颅底脑膜的经验。方法报告6例巨大前颅底脑膜,采用经右侧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介绍体位、肿瘤显露和处理技巧。结果6例肿瘤均显露良好,SimpsonⅡ级切除,其中4例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巨大前颅底脑膜,单侧额下入路较为便捷,创伤小,值得作为一种手术方式推荐给有丰富显微外科技术的医师。

  • 标签: 前颅底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额下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