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含砷混合盐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砷酸钠。该混合盐使用受到限制。采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通过溶浸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混合盐中的砷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一次或多次溶浸,混合盐中的砷含量由4%左右降至0.05%~0.5%,碳酸钠含量由60%提升到85%~90%;所得到的砷酸钠的砷含量达到20%。通过溶浸后,所得的碳酸钠和砷酸钠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解决了含砷混合盐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 标签: 含砷混合盐 碳酸钠 提纯
  • 简介:湖南锡矿山矿务局湿法冶炼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锑基化工新产品焦锑酸钠——NaSb(OH)6,是制造电视机显象管、核工业仪器仪表等高档玻璃器材的优质澄清剂。该产品1986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新产

  • 标签: 锡矿山矿务局 发明专利 湿法工艺 湿法冶炼 等高档 澄清剂
  • 简介:为了研究植物性饲料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硫氰酸钠(NaSCN)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首先将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暴露于NaSCN的8个浓度组中进行96h-LC50急性毒性试验,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403mg.L-1。再以安全浓度(1/10LC50)为基准,等对数设置3个质量浓度22.7、40.3、71.7mg.L-1的染毒组和一个对照组(0mg.L-1)进行96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测定斑马鱼头部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K+-ATPase的活性、躯干组织MDA的含量。将实验数据进行ANOVA分析处理后,结果表明,不同NaSCN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相比,AChE活性无显著差异。71.7mg.L-1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相比,Na+/K+-ATPase的活性和MDA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MDA含量与NaSCN染毒浓度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aSCN对斑马鱼的毒性机制可能是引起线粒体功能的失调。MDA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NaSCN引起的毒性做出评价。

  • 标签: 硫氰酸钠(NaSCN) 斑马鱼 Na+/K+-ATPase 乙酰胆碱酯酶(ACHE) MDA
  • 简介:硫氰酸钠是什么硫氰酸钠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水溶液呈中性。熔点287℃时会分解出硫化物、氮化物和氰化物。主要用作丙烯腈纤维抽丝溶剂、化学分析试剂、彩色电影胶片冲洗剂、某些植物脱叶剂以及机场道路除莠剂,还用于制药、印染、橡胶处理,黑色镀镍及制造人造芥子油等。

  • 标签: 硫化物 酸钠 添加物 解读 食品 白色结晶
  • 简介:摘要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复发与肥大细胞反应有关,手术治疗复发丰高过20~30%。平阳霉素、丝裂霉素等治疗,局部刺激大,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本文采用手术后局部点色甘酸钠、地塞米松治疗288例,取得满意效果,未发现毒副作用。治疗设治疗组与对照组,前者常规治疗加用色甘酸钠,治愈率达100%,后者常规治疗(抗菌、消炎)。复发半达21.21%。色甘酸钠属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可抑制致敏的肥大细胞释放活行物质,地塞米松可抑制创伤部毛细血管新生,减轻术后反应和肉芽组织形成。因此,色甘酸钠、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可防止胬肉的发生与复发。

  • 标签: 色甘酸钠 地塞米忪 翼状胬肉
  • 简介:本文从玻璃酸钠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方式出发,分析了玻璃酸钠在眼科的临床应用类型,并总结了玻璃酸钠在眼科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旨在为玻璃酸钠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意见,在提高玻璃酸钠应用效果的同时,为眼科疾病的治疗和眼科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医疗基础。

  • 标签: 玻璃酸钠 眼科 临床研究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在干眼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眼症、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为目的,探究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研究对象:94例干眼症患者,均选自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结合病例信息随机分成两组,后将所得研究数据详细记录。结果 研究组患者眼症得到明显缓解,整体治疗有效性尤为突出,高达45/47(95.74%),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3/47(6.38%),较另一组各项数据,其指标间P<0.05,达到统计学标准。结论 针对干眼症患者,临床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方案,其疗效作用显著且药物副作用较低,使用安全性有保障,对患者眼症的改善、整体疗效的提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建议临床将此治疗方案推广于眼科疾病治疗中。

  • 标签: 玻璃酸钠滴眼液 干眼症 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癫痫采取丙戊酸钠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展时间在2018年6月-2019年8月,将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68例儿童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儿以随机抽签法划分为观察组(n=34,采取丙戊酸钠治疗)与对照组(n=34,采取托吡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特异性反应和慢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和特异性反应发生率两组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剂量相关不良反应和慢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均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癫痫的临床治疗中,丙戊酸钠与托吡酯进行疗效对比,两种药物疗效相同,丙戊酸钠的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

  • 标签: 丙戊酸钠 儿童癫痫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癫痫采取丙戊酸钠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展时间在2018年6月-2019年8月,将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68例儿童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儿以随机抽签法划分为观察组(n=34,采取丙戊酸钠治疗)与对照组(n=34,采取托吡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特异性反应和慢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和特异性反应发生率两组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剂量相关不良反应和慢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均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癫痫的临床治疗中,丙戊酸钠与托吡酯进行疗效对比,两种药物疗效相同,丙戊酸钠的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

  • 标签: 丙戊酸钠 儿童癫痫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干眼症患者实施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实验组(30例,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泪液分泌长度更长,干眼症状评分更低,泪液分泌试验评分更高,泪膜破裂时间更长,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干眼症患者症状,改善炎症反应,促进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干眼症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
  • 简介:摘要:海藻酸钠是从海带或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阐述了海藻酸钠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海藻酸钠 药物制剂 药物载体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效果。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小儿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果糖二磷酸钠)与研究组(磷酸肌酸钠)各31例,观察指标:疗效、不良反应、心肌酶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不良反应、心肌酶水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果糖二磷酸钠,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病症的疗效更为优秀,且不易产生不良反应,利于有效改善患儿心肌酶水平。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果糖二磷酸钠 小儿心肌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唑来酸注射液(密固达)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首次接受密固达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1例,回顾分析患者的治疗全过程,通过电话回访等形式确定患者是否接受第二次治疗。结果1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有6例输液后无不良反应;2例输液后第一天出现发热、关节痛;2例输液后第二天出现头痛、全身肌痛;1例输液后第三天出现流感样症状;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10例患者表示愿意接受第二次治疗,1例患者尚有犹豫。结论采用密固达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唑来膦酸 密固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对1例门诊患者多次接触农药草甘后反复发生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草甘引起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患者多次接触草甘后均引起皮肤血管炎性改变,停止接触及治疗后痊愈。草甘可引起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在喷洒农药时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防治。

  • 标签: 农药 草甘膦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草甘除草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中毒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草甘除草剂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接触时间、中毒剂量、中毒原因、中毒途径、临床表现、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式、住院时间、预后等信息,并根据2016年《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中毒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病情分级,以住院期间最高病情分级为最终病情分级,根据病情分级结果,无症状和轻度纳入轻症组,中度、重度和死亡纳入严重组。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83例急性草甘除草剂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存活,主要为轻度中毒(56.6%),男女比例为33∶50,平均年龄为39岁。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最高),且多发于春夏季节。主要中毒原因和中毒途径分别为自杀(71.1%)和直接口服(83.1%),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71.1%)。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 NEUT%)、D-二聚体升高和血红蛋白、血钾降低。与轻症组相比,严重组平均年龄更大[(51±17)岁vs.(35±19)岁]、自杀和直接口服占比更高、住院时间更长[8.0(4.8,12.0) d vs. 3.0(2.0,5.5) d]、中毒剂量更大[200.0(50.0,200.0) mL vs. 30.0(11.3,57.5) mL]、入院24 h内NEUT%更高[(83.4±10.4) vs.(73.2±12.8)]。严重组较轻症组更易发生WBC、NEUT%、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等指标升高和血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草甘除草剂中毒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中老年人、直接口服、中毒剂量高和入院24 h内NEUT%高的患者病情更重,严重中毒更易引起实验室指标变化。

  • 标签: 草甘膦 除草剂 急性中毒 临床特点 严重程度
  • 简介:目的评价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唑来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本组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30例,其中女24例,男6例;年龄53~80岁,平均(67.6±8.1)岁。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唑来酸注射液5mg静脉滴注,其中术后5~7d应用5例,术后1个月25例。术后12、24、36个月复查并记录骨密度变化,同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治疗期间的症状和不良发应。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年后骨密度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应用3年骨密度持续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予唑来酸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恶心等反应,再次应用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无骨折不愈合、骨不连、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螺钉退出等并发症发生。无再骨折发生。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唑来酸可以有效降低再骨折率、提高骨密度,且并不影响骨折愈合。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骨折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