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采用电子压力传感器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学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检测15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148例非高血压病健康A(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高血压组高切变、中切变及低切变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聚集率在男性ADP2.0μmol/Lhdr5.56μml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可能为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机理之一。

  • 标签: 高血压病 血液流变学 血粘度 血小板聚集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浆瘦素水平[(33.24±15.25)ng/ml]与对照组[(10.31±4.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08~2.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对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判定血浆瘦素水平大于41.73ng/ml,对预测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87.50%。结论脑出血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检测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死亡。

  • 标签: 瘦素 脑出血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糖尿病、高血压对冠状动脉病变影响,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分组。其中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42例单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5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在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TG、TC、HDL-C、LDL-C等血脂指标发现,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产生不利影响,在今后冠状动脉病变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血压血糖水平控制。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冠状动脉病变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与否对脂代谢、微血管病变、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192例T2DM患者被分为血压正常组(A组,96例)和合并高血压组(B组,100例),对两组一般情况、血压、脂代谢、微血管损害及血液流变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血压(148±24)mmHg/(86±15)mmHg、胆固醇(6.0±0.9)mmol/L、血肌酐(70±21.1)μmol/L、血尿酸(343±81)μmol/L低切粘度(11.02±2.3)均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T2DM高血压病均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微血管损害血液流变学改变,当T2DM合并高血压时,前述异常损害加重,应及早控制。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49例病人临床造影资料.用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29个变量与再狭窄关系.结果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再狭窄组明显短于无再狭窄组.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与复查造影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糖尿病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以内.糖尿病史,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正常急性心股梗死病例临床特点。方法在349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17例冠状动脉影像正常,分析这17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冠状动脉影像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占17/349(4.87%),平均年龄(43.6±6.32)岁,45岁以下者15例,全部为男性,临床无心衰、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好。结论生心肌梗死可以发生在正常冠状动脉基础上,此种情况多发生在45岁以下男性患者,病前多健康,临床无严重并发症,预后好,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是该病主要策略。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Meta分析是对原始研究二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质量受纳入原始研究质量、评价方法、评价者知识水平及观点影响.若Meta分析纳入原始研究质量低,且未对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进行正确评价,Meta分析结果结论可能是不正确,从而对临床实践造成误导[1].因此,对Meta分析纳入原始研究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尤为重要.原始研究质量评价工具主要根据研究设计、实施、结果分析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倚各个因素而确定,目前出现评价工具较多,主要有单个评价条目(components/items)、清单(checklist/list)量表(scale)三种类型.前面我们已经对Meta分析类型[2]、Meta分析软件[3]进行了介绍,本文将在简要回顾原始研究类型基础上,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常用质量评价工具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评价工具 质量 研究方法学 TRAIL
  • 简介:目的:分析生化检验时溶血对其准确性造成影响以及相关纠正措施。方法将同一血液样本分为两份,其中一份血清标本没有溶血,另一份血清标本发生溶血,对两个样本中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并对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以及溶血变化数值进行分析。结果TP、AST、CK、CK-MB、HBDH以及LDHK+检测值,溶血标本高于未发生溶血标本,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a+检测值未溶血标本高于发生溶血标本,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导致TP、AST、CK、CK-MB、HBDH、LDH、K+同血清Hb浓度具有正相关,Na+变化情况同血清Hb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生化检验结果会受到溶血影响,并且同血清中Hb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借助血清Hb浓度可以对生化检测指标进行纠正。

  • 标签: 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与纠正 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与眼底血管病变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头颅MRI眼底检查脑梗死患者168例,分为LA组108例非LA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A组患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70.4%,蜡样渗出发生率为31.5%,分别高于非LA组38.3%15.0%(P〈O.05,P〈0.01)。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患者LA发生率是无此症患者4.14倍(OR=4.14,95%CI:1.67-10.28);存在蜡样渗出患者LA发生率是无蜡样渗出患者1.81倍(OR=1.81,95%CI:0.56-5.87);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眼底血管病变独立影响因素(OR-4.02,95%CI:1.59-10.13;OR=4.22,95%CI:1.93-25.94,P〈0.05)。结论眼底视网膜病变中动静脉交叉征蜡样渗出是LA危险因素。年龄、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与眼底病变及LA相关。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眼底 脑梗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 年龄因素
  • 简介:临床中诊断冠心病方法很多,但每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如费用高、有创伤性等。频谱心电图(FrequencySpectrumelectrocardiogram,FCG)自1987年作为心脏病检查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心脏疾病特别是冠心病诊断中有肯定价值。为进一步探讨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临床意义,我们对78例患者FCG及心电图(ECG)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频谱心电图 心电图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对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急救护理。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64例。两组患者均及时抢救,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6.2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采用急救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梗 恶性心律失常 急救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小儿快速心律失常心电生理检查,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方法选取经心电生理学检查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2例,分析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行RFCA及效果,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治疗效果。结果1102例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8例(56.8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1例(20.59%),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16例(15.6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5例(4.90%),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2例(1.96%)。2RFCA消融治疗98例(96.08%),消融成功94例(95.92%),消融失败4例(4.08%)。AVRT消融治疗56例,成功率98.21%,失败率1.79%,复发率7.25%;AVNRT消融治疗20例,成功率100.00%,复发率5.00%;VT/PVC消融治疗15例,成功率86.67%,失败率13.33%,复发率7.69%;FAT消融治疗5例,成功率80%,复发率25%;AF/IRAT消融治疗2例,成功率100.00%。3〈3岁15例,消融治疗14例,成功13例(92.86%),消融失败1例(7.14%),复发1例(7.69%);3~7岁28例,消融治疗27例,成功26例(96.30%),消融失败1例(3.70%),复发2例(7.69%);〉7岁59例,消融治疗57例消融成功55例(96.49%),消融失败2例(4.08%),复发4例(7.45%)。三组患儿消融成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患儿消融失败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可作为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首选根治方法。

  • 标签: 快速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检查 射频消融术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敏感性、特异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s、VIP、CNKI、CBMWANFANG数据库中关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同时手检纳入文献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及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晕厥患者1054例.Meta分析结果示:N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真阳性(OR=1.16,95%CI:0.90~1.50,P=0.24)、真阴性(OR=1.50,95%CI:0.74~3.03,P=0.26)以及诱发晕厥所需时间(SWD=-0.30,95%CI:-0.78~0.18,P=0.22)与IUTT相似,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OR=0.31,95%CI:0.18~0.54,P<0.001);NUTT与IUTT灵敏度分别为0.64(95%CI:0.59~0.69)0.59(95%CI:0.54~0.64);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1~0.93)0.83(95%CI:0.76~0.8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SE分别为0.050.05.结论N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灵敏度、特异度、诱发晕厥所需时间与IUTT相当,但可明显降低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影响研究结果论证强度,有待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NUTT与IUT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优劣.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VHD)易患因素临床表现。方法:对118例SDVH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高,SDVHD检出率逐步增高.60~69岁为19.3%.70~79岁36.8%.80~90岁54.5%.≥90岁100%;其病变程度亦加重,并发症增多。其临床改变为:主动脉瓣环或瓣膜钙化占47.5%.二尖瓣或瓣环钙化24.6%.主动脉瓣二尖瓣同时有钙化32.2%,主动脉瓣伴三尖瓣钙化1.7%。61.0%患者有心功能不全。结论:增龄是SDVHD易患因素,瓣膜环或瓣膜钙化部位以主动脉瓣最高.其次为二尖瓣。

  • 标签: 老年人 心脏瓣膜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站2009年1月-2011年8月接收慢性血吸虫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保肝治疗同时并行吡喹酮治疗,随访3年,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期间采用B超行腹部检查联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观察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本组60例患者随访期间,大部分患者肝脾肿大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经治疗1年后随访,未见1例转阴,转阴率为0;第2年见9例转阴,转阴率为15.0%;第3年见31例转阴,转阴率为51.67%;部分患者见轻度恶心呕吐、疲倦、头痛、皮疹等症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血吸虫病 吡喹酮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加强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及1年预后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中国人民警察部队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介入治疗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64例。分为常规随访组和加强随访组,每组各63例,分别进行常规随访和加强随访。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依从性、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冠心病二级预防依从性及1年预后差异。结果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加强随访组随访依从性(年随访人次)、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19%vs.61.9%)及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68.3%vs.95.2%)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加强随访组再发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常规随访组(9.5%vs.26.9%,P<0.05)。常规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3例,心肌梗死2例;加强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随访制度提高了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改善1年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加强随访 介入治疗 依从性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选取1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分析两组24h总心搏、平均心室率、最慢心室率最快心室率差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检出率差异;房早后间歇P'-P〉1800ms差异。结果观察组24h总心搏、平均心室率、最慢心室率最快心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早后间歇P'-P〉1800ms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房早后间歇P'-P〉1800ms可作为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依据。

  • 标签: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性早搏 房早后间歇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月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具体类型及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次研究中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类型及占比分别为穿刺口渗血及血肿8例(40%)、拔管综合症7例(35%)、假性动脉瘤5例(25%)。结论强化围术期抗凝治疗并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合理进食与使用局麻药以及实施良好股动脉压迫止血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护理效果。

  • 标签: 介入治疗 心血管 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AFVM)诊断治疗。方法收集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MI),经过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冠脉正常AFVM14例,分析该病发病机制、心电图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经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后4例乏力、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恢复大致正常范围;2例发生阵发性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4例发作性胸闷、胸痛,心电图示:ST-T改变(ST段下移0.1~0.2mV,T波低平伴切迹);1例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呈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显示病理性Q波;l例因急性期而死亡。结论酷似MI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改变酷似AMI。着重把握临床资料,掌握客观诊断依据,积极合理诊治是值得临床医生重视问题。

  • 标签: 病毒性 心肌炎 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