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甲烷(CH4)、二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
  • 简介:新疆巴里坤县涝坝一带辉长岩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表明,其形成年龄为(298±7)Ma,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和物探成果分析,认为该辉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另外,辉长岩钛含量较高,认为该辉长岩-辉绿岩对寻找钛多金属矿产具重要意义。

  • 标签: 巴里坤 辉长岩 SHRIMP定年 早二叠世
  • 简介:应用研究区丰富密井网和邻近露头资料,探讨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组冲积扇内部构型单元层次划分系统,并建立相应沉积构型模式。冲积扇扇根、扇中和扇缘各亚相带,进一步划分了3个级次构型要素以表达其内沉积复杂。扇根亚相主要由主槽、片流带和漫洪带组成,其中,主槽内主要发育槽流砾石(岩)体(可细分为砾石坝和流沟)与泥石流沉积,片流带内主要发育片流砂砾体(可细分为砾石坝和流沟),漫洪带主要发育漫洪砂体和漫洪细粒沉积,总体构型样式以广泛分布砾石坝夹含流沟和漫洪沉积"泛连通体"为特征;扇中亚相主要由辫流带和漫流带组成,其中,辫流带主体构型要素为辫流水道(可细分为砂坝和沟道),总体构型样式为复合宽带状辫流水道砂体与漫流细粒沉积侧向相间、垂向互层为特征;扇缘亚相主要由径流带和漫流带组成,其中,径流带主体构型要素为径流水道,总体构型样式以窄带状径流水道和漫流砂体镶嵌于漫流—湿地泥岩之中为特征。

  • 标签: 冲积扇 构型要素 克拉玛依油田 三叠系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对2011年8月14-15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暴雨过程影响系统、水汽输送、对流有效位能、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此次区域暴雨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系统合理配置,副高西北侧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是造成暴雨主要原因;暴雨区出现在低对流有效位能区。

  • 标签: 暴雨 高空急流 水汽输送 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云团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白垩统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各种构造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位于断层上盘。

  • 标签: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 简介:2012年7月6—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承办“2012年国际地下水论坛”河北保定成功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柴育成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陶庆法副司长、中国科学院林学钰院士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文冬光主任主持。

  • 标签: 地下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论坛 中国地质调查局 保定 河北
  • 简介: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3种类型碳酸盐岩微生物(蓝细菌)建造,即下部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中上部微生物礁和顶部叠层石建造。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特点是似层状孔洞和纹层结构发育,形成于潮高能带,与微生物席粘结有关,分布相对稳定。微生物礁是由枝状或丛状微生物骨架生长和微生物席粘结两种方式形成,分布较广,可分为两大期:第1大期发育海退背景,呈宏观块状建造特征;第2大期则发育较大海侵背景,呈现两期点礁特征。叠层石建造发育更大范围海侵背景,超覆于点状建造之上,要求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由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其中叠层石和核形石是其重要标志,仅分布研究区北部苏Ⅱ、苏Ⅲ和苏Ⅳ剖面近顶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苏盖特布拉克地区 下寒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微生物礁 叠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