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法总则》第8条把公序良俗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这是《民法通则》所没有规定规范的。公序良俗原则是当代法治精神的体现,最主要表现在:第一,为了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不可能全部由强行法去完成,规定公序良俗就是为了强调: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社会所普遍认同的道德,

  • 标签: 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 法治精神 当代 杨立新 《民法通则》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藉尸抗争的事例在中国社会中时有发生,并且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事件的类型学”。它们不仅有着利用尸体作为抗争武器的共同行为特征,而且还经常都呈现出法外收场的类似事件结局。藉尸抗争的行为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抗争手段,主要是因为通过多种中间机制/观念而相互缠绕形成的复合性“危险”,实际赋予了藉尸抗争行为以某种制定法之外的“正当性”。对于法治框架而言,此类行为的不时发生,意味着其被潜在侵蚀乃至正面冲击的危险。若要消弭这种危险性,必须切实阻断藉尸抗争行为之“正当性”和“有效性”的循环生产机制。究其实质而言,对藉尸抗争行为的处理,也是对当代中国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加强国家权力的一种考验。

  • 标签: 尸体 抗争 群体性事件 法治 正当性
  • 简介:在以核心家庭为主而形成的少子、老龄社会中,将老年人护理问题作为家庭内的问题来考虑,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监护正从家庭结构中解放出来。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从亲属关系转向他人关系,关于财产管理,有可能承担善管注意义务,并收取适当的报酬。社会需要建构包括任意监护和法定监护在内的、作为支援制度的广义上的成年监护制度。

  • 标签: 成人监护 财产管理 人身监护 社会福祉
  • 简介:律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法律制度,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中国近代律师制度的产生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政治层面看,它是被迫的;从文化层面看,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经济和社会层面看,它是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与社会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 标签: 社会变迁 近代 律师
  • 简介: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冲突的强度不断上升。应当从犯罪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安全阀制度建立的角度寻求对群体性事件防控的社会政策。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社会冲突 安全阀
  • 简介:“和谐社会”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观念的彻底否定,其本质和核心是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前提有三:物质财富的充裕,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风气蓬勃健康向上。它的建构与三大文明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又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密不可分。先进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形成的最大作用是,能够为它的形成提供一个最佳的文化环境。其功能的发挥通过它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作用体现。

  • 标签: 和谐社会 先进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
  • 简介:为客观分析刑事和解的运作效果,在这里我们借助案件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以具体的法律案件为分析对象。抽取若干“法律量”,通过对“法律量的变量”的分析,以期说明刑事和解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对案件的处理结果起作用的,我们在法制日报找到了一个和解成功的案例。

  • 标签: 案件社会学 刑事和解 社会学分析 运作逻辑 运作效果 客观分析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刑事犯罪、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和各种治安案件的持续高发,大量的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政法工作领域,使得政法维稳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化解社会矛盾不仅成为检察工作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维稳课题,也成为了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社会矛盾 检察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治安案件 群体性事件 经济成分
  • 简介:<正>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这已是法学的常识。但是,法律调整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这在法学中还不是已解决了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是研究法律调整过程、调整方法、调整机制和调整效果的前提。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今天,要有效地利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为此,笔者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法学界同仁。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自身的调整机制,有一定的规范影响和控制人们的行

  • 标签: 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对象 意志行为 调整机制 统治阶级 调整方法
  • 简介:药师和药学服务独立性的增加是医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作为风险社会不确定状态的体现,这一环节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并非个体和短期行为所能达到,而需要包括政府监管在内的系统化应对。药师与药学服务的独立性及其对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必须在立法上尽快确立和体现。应科学合理地划定执业药师主体及行为的合法边界,并综合考虑个案意义上的用药安全和群体意义上用药监测与临床药学发展的需要,以及药师能力发展状况、其对诊疗过程而言的程序性意义和动态结合的特征。对于互联网面向公众销售处方药和药店开展慢性病管理业务等新议题,应力求对可能预见的风险予以控制,其中包括从禁止性规则的视角进行考量,最终起到法律规范应有的行为导向作用。

  • 标签: 药学服务 风险控制 药师 药店 处方权
  • 简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快农村司法改革进程。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新时期检察工作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把检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 检察机关 法治建设 法治文化
  • 简介:本文以元杂剧为素材,试图从社会总体结构上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意识形态功用,以及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考察文学与法律共同构成的中国传统社会社会控制基本格局;同时,通过对元杂剧《窦娥冤》和《赵氏孤儿》题材处理的历史演变,分析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的塑造。

  • 标签: 法律 意识形态 社会控制 元杂剧
  • 简介:国际海上运输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船舶航行中泄漏的油类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导致了对海洋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船舶企业在造船、修船和拆船过程中的不当排放也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污染.环境保护是船舶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保护海洋和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海运界推行了一系列防止船舶油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和标准,对船舶企业设计和建造船舶提出了环境保护要求.中国船舶企业应当坚持绿色造船理念,设计和建造符合国际船舶能效要求的船舶,采用强调环境保护内容的造船合同文本以及在船舶建造、修理和拆解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 标签: 船舶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保护 绿色造船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 清洁发展机制
  • 简介:人权保障机能是近代刑法的生命所在。随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社会对刑法的安全需求日益强烈。从而造成刑法危害原则、罪责原则的时代演进。然而,这种演进历程却隐伏着刑法人权保障机能的丧失危机,安全刑法与敌人刑法思想的倡导更加剧了这种危机。因此,我们主张一种可责性与需罚性并和论的归责思路,以求更好地维护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 标签: 风险社会 人权保障 危机 并合论
  • 简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但蛋糕快速做大的同时,又伴生了许多矛盾,现在已经进入了矛盾凸显期、攻坚克难期。迫切需要建立完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调处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在阐述分析调处社会矛盾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探讨了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以及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法治化路径。

  • 标签: 法治化 社会矛盾 诉求表达 多元调处机制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性地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全新概念。本文围绕这个概念,探讨如何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深刻内涵,揭示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施路径。

  • 标签: 习近平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
  • 简介:过去的60年中,黑社会组织在中国经历了从隐匿到现身再到高调出场的三个阶段,这一点从媒体对于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报道中可以一目了然。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黑社会基本上销声匿迹。此后至1997年《刑法》出台,黑社会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黑社会组织也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商界和官场寻找机会。

  • 标签: 媒体 黑社会 黑社会性质组织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改善,但是,官民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紧张化,虽经多方努力,社会矛盾激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以取缔无证经营乱设摊为例,近年来,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社会舆论屡屡诟病,城管野蛮执法的数量虽然总体上有所减少,

  • 标签: 改革开放 社会管理 城管 创新 生活水平 官民关系
  • 简介:近二十年来,在大规模征地运动中被焦点放大并标签化的地方政府利维坦之恶与失地农民的弱者形象需要进行重新的经验化理解,既有的征地维权范式研究需要被重新反思。鄂中X村的调查表明,村庄征地的社会基础和征拆体制是征地研究展开的两大前提性认识,农民在征地共识指引下通过土地、房屋等物质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与地方政府进行双向多次的地权博弈,以此来完成村庄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化的产权转移才是征地的基本逻辑和真实经验。征地不仅是地权博弈和产权转移的过程,征地给村庄带来了农民阶层分化的扩大、地权共识瓦解下的土地纠纷和失地的精英农户以上访进行虚假抗争等社会治理后果,在基层治理性危机突出、地方政权的治理权力和话语权力不断流失的背景下如何完成对征地的治理需要学界和政策部门加以认真反思。

  • 标签: 征地社会基础 征拆体制 共识与博弈 农民阶层分化 土地纠纷 农民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