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点阵激光在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中的效果和对毛细血管扩张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皮肤光老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各50例患者,分别采用点阵激光治疗和强脉冲光,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并对比对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VISIA评分,治疗前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ISIA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实验组患者出现水疱、色素沉着、皮肤红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00%,对比组为24.00%,在治疗毛细血管扩张上,实验组有效率为96.00%,对比组为80.00%,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采用点阵激光治疗效果较好,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毛细血管扩张也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点阵激光 面部皮肤光老化 毛细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的病理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例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患者资料与1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血管组患者年龄较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发生部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此疾病发生率较低,需要医生引起注意。

  • 标签: 血管瘤 纤维组织 细胞瘤 病理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孤立性脉络膜血管(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体边界清晰,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体处全层视网膜脉络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膜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血管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及丛状血管(tuftedangioma,T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共5例KHE及TA患儿纳入研究,病变累及颈部、躯干及四肢。4例曾经传统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雷帕霉素单个疗程为3个月,具体治疗方案为:每天口服0.1mg/Kg。在服药期间及停药后,观察随访患儿一般情况、可能的副作用,以及病灶改变和血小板情况。结果雷帕霉素治疗后,5例患儿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灶颜色减退,体缩小,质地变软等消退迹象,血小板计数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药物使用过程中,仅出现轻度的副反应。停药3个月后,所有患儿均未出现症状反复。结论雷帕霉素单药口服治疗KHE及TA能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服用安全性尚可。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丛状血管瘤 卡梅现象 雷帕霉素
  • 简介:摘要探讨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的可行性及疗效。选择6例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GAVE的患者行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内镜下止血术,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5例患者仅予1次内镜下治疗,1例患者予2次内镜下治疗,平均1.17次。无一例出现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血控制,血红蛋白稳定,无需反复输血,复查胃镜提示病灶消退满意。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GAVE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胃窦血管扩张 胃肠出血 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
  • 简介:摘要2例患儿均于1岁左右出现进行性神经发育倒退及共济失调,并于学龄期罹患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同时经基因检测确诊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综合征。本病自婴幼儿期发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毛细血管扩张及免疫缺陷,极易误诊。合并恶性肿瘤后对常规剂量化疗尤其是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敏感,极易出现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需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相关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

  • 标签: 毛细血管扩张 遗传性出血性 胃肠出血 家族史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发生生重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leaksyndrome,CLS),血管内水分迅速进入组织间隙,引起全身水肿及有效循环血量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SAP并发的胰性脑病(pancreaticencephalopathy,PE)是SAP病程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脑的毛细血管渗漏密切相关。水通道蛋白4(AQP4)是脑组织内最重要的水通道蛋白,本研究探讨AQP4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脑毛细血管渗漏中的作用。

  • 标签: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大鼠脑 羟乙基淀粉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严重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综合征2(CM-AVM2)的诊断方法及遗传学依据。方法回顾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CM-AVM2病例临床资料。通过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SinoMed检索有关CM-AVM的文献,并结合收集的病例资料分析CM-AVM2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结果共收集2例CM-AVM2,其具有全身非典型红斑,同时具有EPHB4基因突变,均未合并有高流速脉管畸形。文献检索并筛选共获得3篇有关于CM-AVM2的文献。结合文献及2例病例资料,得出CM-AVM2常表现为与CM-AVM相似的非典型红斑,可合并有高流速脉管畸形,基因检测筛查是否具有EPH受体B4(EPHB4)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结论临床表现、家族史及基因检测为CM-AVM2的有效诊断方法。EPHB4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异常出芽新生可能是CM-AVM2的发生机制。

  • 标签: 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 RAS p21蛋白激活因子1 EPH受体B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CLS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每组中各1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5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全身水肿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指标改善情况、每日尿量明显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CLS患者的疗效突出,迅速控制病情,稳定生命体征,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推广。

  • 标签: CLS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伴肺静脉错位(ACDMPV)患儿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基因变异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ACDMPV新生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结果及家系关系。以“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alveolar capillary dysplasia”“alveolar capillary dysplasia with misalignment of the pulmonary veins”“FOXF1”分别作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及莱顿开放变异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3月文献,总结该病的诊断思路。结果患儿 男,1小时龄,因“发现肛门闭锁1 h”入院。6小时龄出现呼吸窘迫伴低氧血症。B超提示胆囊缺如。1日龄行肛门闭锁和脐膨出修补术中发现美克尔憩室。患儿术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加重,常规降肺动脉压力治疗效果欠佳,26日龄死亡。肺活检提示肺泡单位减少,间质增厚;肺泡毛细血管密度下降;肺动脉管壁中层增厚,肺静脉位置异常且附着于肺小动脉,符合ACDMPV。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位于染色体16q24.1的FOXF1基因杂合移码变异c376_377insT;p.(Pro126fs),未见相关文献报道。预测会导致所编码蛋白质自第126位脯氨酸开始发生编码紊乱,使得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截短从而丧失其正常功能。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综合考虑,认为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复习文献纳入英文文献6篇共54个变异位点,包括错义变异28个、无义变异10个、移码变异11个、缺失变异2个、同义变异1个、延伸变异2个。资料齐全病例45例(男24例、女21例),文献报道仅有3例仍存活。结论ACDMPV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高。当新生儿出现难治性低氧血症及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伴有肺外畸形时,应及时进行肺组织活检及基因学检查。

  • 标签: 肺泡 婴儿,新生 基因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报告1例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男,48岁。颈、躯干及四肢出现丘疹、斑丘疹4年余。皮肤科检查:领、前胸及四肢可见红褐色丘疹、斑丘疹,间杂散在毛细血管扩张;背部可见褐色丘疹,摩擦后出现风团(Diarer征阳性)。皮损级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有单一核细胞浸润;Giemsa染色:真皮浅层肥大细胞浸润。诊断为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色素性荨麻疹。

  • 标签: 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 持久性 发疹性 色素性荨麻疹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观察595脉冲染料激光与复合彩光治疗仪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治疗效果,做以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门诊收治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患者120例,80例采用595脉冲染料激光治疗,40例采用复合彩光治疗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595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组总有效率98.75%,平均治疗次数1.8次;复合彩光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平均治疗次数3.7次。结论对于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595脉冲染料激光治愈率更高,治疗次数少,疗程短,疗效更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595脉冲染料激光 复合彩光治疗仪 毛细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毛细血管扩张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强脉冲光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点阵激光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毛细血管扩张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毛细血管扩张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临床效果显著、对毛细血管扩张治疗效果明显,并且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面部皮肤光老化 点阵激光 毛细血管扩张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我院2004—10~2005—10采用硬化剂治疗鼻腔海绵状血管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23~39岁,病程4~11个月。起病为血管发生侧渐重性鼻阻塞伴鼻出血。每次出血量10~30ml,用卫生纸、棉球填塞后血止,不规律或间隙性头痛各1例。检查:1例左鼻腔2例右鼻腔可见新生物,色红或暗红,质软,触之易出血,未能窥及新生物蒂部。副鼻窦薄层CT;左鼻腔1例为3.5cm×2.8cm大小,2例右鼻腔分别为5.0cm×3.0cm、5.4cm×3.5cm大小的新生物,软组织密度影,新生物侧上颌窦均有积液,新生物周边骨质均未见吸收象。病理检查报告均为鼻海绵状血管

  • 标签: 鼻肿瘤/治疗 血管瘤 海绵状/治疗 硬化溶液/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五年来开展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颅内海绵状血管共12例的临床资料,并查找相关文献。结果对浅表的相对哑区海绵状血管可行常规手术切除;位于较深及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需在立体定向下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而位于脑干区的海绵状血管则应尽量少用电凝,多冲洗,显微镜下轻柔钝锐性小心剥离;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如不能全切,不要免强,术后可行放疗。结论颅内哑区及功能区的9例海绵状血管均行手术切除,脑干部位海绵状血管1例亦行全切,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2例,术中出血较多,未能全切,术后行放疗。

  • 标签: 显微镜 脑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血管患者的临床观察与鉴别价值分析。方法将我院50例原发性肝血管的患者,按照鉴别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鉴别措施。结果观察组诊断错误0例,准确25例,鉴别准确率100%;对照组诊断错误2例,准确23例,鉴别准确率92%。观察组鉴别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运用于原发性肝血管鉴别工作中,充分满足原发性肝血管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可帮助原发性肝血管患者鉴别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鉴别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发性肝血管瘤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局部注射皮肤血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皮肤血管后,进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采用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局部注射,然后根据体变化,间隔15~20天重复注射,注药量根据病变体缩小情况递减,一般2-3次治愈。结果120例患者中,治愈58例(48.4%),显效50例(41.6%),无效12例(10%),总有效率90%。48例毛细血管患者中,治愈18例(37.5%),显效25例(52.1%),无效5例(10.4%),总有效率89.6%;30例海绵状血管患者中,治愈20例(66.7%),显效7例(23.3%),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42例混合型患者中,治愈20例(47.6%),显效18例(42.8%),无效4例(9.6%),总有效率90.4%。不同类型皮肤血管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平阳霉素、碘油、地塞米松混合局部注射皮肤血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平阳霉素 混合局部注射 皮肤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