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桑菊清解汤治疗痰热壅肺型肺热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东莞市桥头医院中医科收治的70例痰热壅肺型肺热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3.6±5.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3.7±5.3)岁。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呋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应用桑菊清解汤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治疗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2/35),高于对照组71.4%(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5)。观察组治疗后发热、咳嗽、胸痛等临床症状积分及治疗起效时间分别为(0.4±0.1)分、(0.6±0.3)分、(0.5±0.2)分、(1.6±0.4)d,均低于对照组(0.7±0.2)分、(1.0±0.4)分、(0.8±0.3)分、(2.3±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2/35),低于对照组22.8%(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结论桑菊清解汤治疗痰热壅肺型肺热病,能够迅速起效,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桑菊清解汤 痰热壅肺型 肺热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从安哥拉归国的1例传染病疑似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原体。方法采集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测;从样本中提取核酸,同时使用实验室建立的荧光RT-PCR方法及两种商品化试剂盒,共检测14种传染病病原体核酸。结果血液生化检测显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UN)、肌酐(CRE)指标均异常升高;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和两种商品化试剂盒在血清、尿液、唾液样本中均检测到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确定该归国疑似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毒感染病例。

  • 标签: 裂谷热病毒 首例 输入性 口岸
  • 简介:姜良铎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从息论态"理论。此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引入"信息""状态"等概念,将中医学的辨证依据从"望、闻、问、切"四诊信息扩大到参考西医学病理生理、理化检测结果等方面,全面、准确、有重点地收集诊疗资料。

  • 标签: 热病 信息 状态
  • 简介:2007年3月份以来高热病在重庆、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地不断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养殖户缺乏对本病的了解,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往往治疗两次效果不佳时便把病猪淘汰。其实高热病的致死率并不高.只要方法得当多数病猪都是能够医治。本次疫病的难点在于发病情况与去年的有所不同.根据各地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常见的高热不吃,无力嗜睡,皮肤发红.便秘尿液茶褐色,个别病猪表现为关节肿大,眼睑水肿外.

  • 标签: 高热病 用药注意事项 病猪 发病特点 重庆 经济损失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发热病人病因判断中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后的价值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开展时间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发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常规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针对两组患者均在临床中应用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判断发热病人的病因。结果 实验组的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情况均相比常规组较高,两组相比(X2=5.217,P=0.023;X2=4.821,P=0.028;X2=6.316,P=0.012;X2=5.926,P=0.015;X2=7.566,P=0.006),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应用对于发热病人的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给予一定的临床推广、采纳。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 检验 发热 病因判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区医疗机构报告的1例登革热病例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以后的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病毒NS1抗原、抗体及相关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印度旅行及蚊虫叮咬史,回国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总数下降等表现。血清检测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IgG抗体和IgM抗体均为阴性,DENV通用核酸阳性、DENV-3核酸阳性。寨卡、新型布尼亚和基孔肯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患者隔离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对患者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蚊媒监测和灭蚊措施。患者出院25日后无二代病例发生,疫情终止。结论此起疫情为一起境外输入性3型登革热病例疫情。对于有伊蚊传播的多种传染病流行区旅行史的发热病例,采用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诊断效率。登革病毒感染早期,与抗原和抗体检测相比,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核酸的灵敏度最高,分型核酸的灵敏度高于通用核酸的灵敏度。

  • 标签: 3型登革热 输入性 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药物熏蒸疗法在肛肠科湿热病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湿热病证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常伴有腹泻、便秘、肛门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中医药物熏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潜在的疗效,但其在肛肠科的应用尚未充分研究。通过对相关病例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中医药物熏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湿热病证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药物熏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分析其在湿热病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 标签: 中医药物熏蒸疗法 湿热病证 肛肠科 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力图以流行语为视角,捕捉当代流行文化之轨迹。文章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流行语折射出的超级女声引起的选秀热潮的起因、效益、影响、后果等,认为社会大众热情参与文化活动是好事,希望有关部门把选秀潮引导为科普潮。

  • 标签: 文化超女 流行文化 流行语流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5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对15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发病月份、预防接种史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农村病例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6%;病例集中分布在7~8月份,占发病总数的72.67%,6岁以上病例较多,占发病人数的69.33%;男性病例多于女性。家庭周围环境较差,绝大多数(98%)无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史。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常见于7、8月份,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大多数无疫苗接种史。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广安市2007-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7-2012年广安市乙脑疫情资料和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年间共报告乙脑3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56/10万,死亡9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岳池县(115例)、广安区(93例)、武胜县(70例)。发病时间集中在6—10月份,其中以8月份发病最多,共报告255例,占病例总数的72.44%。男性发病198例,女性发病154例,男女性别比为1.29:1;病例主要分布于0—6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84.09%(296/352);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2.78%(221/352)。病例中有明确的乙脑疫苗接种史的仅占8.81%(31/352)。结论广安市乙脑发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发病主要集中于6岁以下散居儿童,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方法针对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对全国100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情况,以及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调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对流行性腮腺炎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在全国1000例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报告中,分析得出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男性发病率为56.0%,女性发病率为44.0%,春秋季节为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高发季节,流行性腮腺炎疾病多发于小学中,多发年龄为3~14岁儿童,占总病例的81.8%;应该对儿童采取保护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结论为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联合疫苗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高对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并加强对学校的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工作,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病发生率。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调查分析 流行病学特征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流行病学观察,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79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过程进行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流行性腮腺炎每年从第4季度起,感染患者开始上升,至次年第1、2季度达到发病高峰,至第3季度发病最低;本组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2.66%;本组共发生并发症111例,主要为脑膜炎;本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季节,易感人群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 预防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探索和了解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变化趋势,为提出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得出结论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准确分析流行趋势,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乙脑疫苗的有效接种是预防、控制乙脑流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特征 防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市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从而为临床中建立流感防控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我市2013—2017年经哨点医院收集的1632例流感样病例资料,研究其流行特征。结果(1)1632例患者,其中1368例(83.82%)为冬春两季发病;(2)1632例患者,其中0~9岁组523例(38.32%),10~24岁组346例(21.20%),25~34岁组484例(29.66%),提示儿童及青壮年属于高发人群;(3)采集5488份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发现886份(16.14%)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中252例(28.44%)乙型流感、293例(33.07%)甲型H3N1流感、305例(34.42%)甲型H1N1流感、36例(4.06%)混合型。结论冬春两季是我市流感的高发季节,儿童及青壮年是主要防控对象,有关部门应提高流感监测力度,严格观察变异流感病毒的特征,以便合理指导本地区流感防控工作。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流行特征 防控措施
  • 简介:流行性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好发于林区、草原、河湖低洼地区,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及与人群的社会活动、职业等有关的流行特征,本病多呈散发,但也有局部性暴发,传染源是鼠类,以黑线鼠占优势。

  •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疾病暴发 鼠类
  • 简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因部分患猪耳部等处发绀变蓝,故又称为“猪蓝耳病”。其危害不仅引起种猪发生繁殖障碍,还引起猪只特别是仔猪的高死亡率。近年来,PRRS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频繁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笔者根据众多文献报道和临床工作所见,对PRRS的流行特点进行了总结,对可能的流行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防制建议。希望能给兽医工作者防制PRRS提供一定的认识和指导作用。

  • 标签: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防制对策 流行特点 流行趋势 PRRS 繁殖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 标签: 手足口病 移动流行区间法 流行强度 流行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