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新见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佛教的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作者搜集了多种西夏皇室发愿文,为历朝稀见,并指出它们的学术价值;西夏有三位帝师反映出西夏帝师制度的形成,并对元代帝师制度产生直接影响;众多的国师也是西夏佛教的显著特点,国师在西夏佛教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夏后期佛教法事的铺张,表明了西夏佛教的繁荣,但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扭;西夏不同形式的佛塔展示出佛教建筑的多样性,也透视出佛教信仰多民族融合的风格;西夏首刨以活字版印刷佛经,形成实用规模,并保存了很多早期的活字印刷实物。

  • 标签: 西夏 佛教 中国 历史发展 民族风格 佛事活动
  • 简介:取经、译经、解经、注经、刻经等构成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史。印度、西域高僧大德们为了佛法的流通,不断的向汉地输送佛教经典,或讲习或翻译;汉地的高僧大德们为了纯净的佛法、健全的僧团制度不畏艰辛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流沙、前往戈壁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的仪轨、经典,引进如法如律的僧团生活形式,回汉地后夜以继日或翻译、或讲习。这些高僧大德们宏大悲愿,无私的奉献,无上人格品质,

  • 标签: 译经 中国佛教史 大师 法显 佛教经典 生活形式
  • 简介:在古城西安,二千多年前,佛教的春风刚刚沐浴了这里的黄土地。那些先觉的高人,就开始走上了传法的道路。

  • 标签: 西安 佛经 黄土地 佛教
  • 简介:玄奘唯识新与真谛唯识旧,两者在前八识学说上没有多大的本质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旧立第九识,其目的在于混合唯识与如来藏,这与印度唯识本义是不同的。考其原因,实为解决净依问题,一则是因为对唯识在认识与方法论上尚未完备之故。因此与玄奘新之主要区别反映在心识结构与心性理论、心性解脱理论、种姓、判教思想以及对依他起性质判定等问题上。总之可以认为真谛是用如来藏思想来解释唯识;玄奘新唯识学是完备的唯识体系,它反映了印度唯识思想体系成熟时的思想意蕴,同时也体现了玄奘于唯识认识与方法论之贡献。所以他们之间的不同是两种思想体系间的差异。以往研究者认为新旧唯识是唯识观上无相与有相之差别的认识,其实是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

  • 标签: 玄奘 思想体系 心性理论 思想意蕴 发现问题 如来藏
  • 简介:中国翻译史上的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从投入、规模和影响上看,堪称两次翻译"运动"。两种翻译在组织体制上分别采取了"场"和"委会"的形式。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这两种机构性翻译的三个相同点和三个不同点。作者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场域"视点,指出两种译经体制差异的根源是:佛教文化场域、基督教文化场域分别同中华儒家文化元场域之间的不同博弈关系。最后初步构建机构性翻译的社会学模型。

  • 标签: 机构性翻译 “场域”视点 博弈 社会学模型
  • 简介:由美籍华裔穆斯林闪目氏·仝道章先生穷十七年之心血,翻译、详注的中阿文对照本《古兰经》已由林出版社在南京出版。这个译本被公认具有以下特色:(一)采用中阿文对照形式编排,特别是将阿拉伯文按节次分行排列,更为醒目,

  • 标签: 《古兰经》 形式编排 道章 美籍华裔 章先生 译林出版社
  • 简介:铃木大拙是闻名世界的禅佛教思想家,在日本被称为“世界的禅者”,从而成为日本人引以自豪的人物。不过,恐怕大多数日本人把这位“世界的禅者”的世界理解得过于狭隘,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拙的世界似乎只限于欧美和日本,而与中国没什么关系。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象 日语 日本人 世界
  • 简介:一、王静斋《古兰经》的名称和简称王静斋先后翻译和出版的三种《古兰经》,有时又简称“甲种本”、“乙种本”和“丙种本”,比较混乱,三种版本的名称为何分甲乙丙?简称有何由来?

  • 标签: 《古兰经》 王静斋 版本 述略 称谓 简称
  • 简介: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在中国的译传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的传播首先是一种异地文化的接触,适合的文化土壤便成为首要的条件。鸠摩罗什场的成功,与“长安文化”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也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与佛教的传人以及鸠摩罗什场的成立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在这里设定了一个“长安文化”概念的模型,

  • 标签: 长安文化 鸠摩罗什 异地文化 文化土壤 佛教 首先
  • 简介:甘肃武威凉州区城南15公里处的缠山,是巨龙般横贯东西的祁连山北侧的一座黄土覆盖的红砂岩小山包,其南部祁连雪山的宏伟壮丽,更映衬出它的质朴。

  • 标签: 凉州区 西夏文化 金刚 传说 瑰丽 祁连山
  • 简介:最近因为上课之故,我带着学生用六节课的时间重温了一遍周一良先生的名著TantrisminChina(中国的怛特罗教),自已也在课余用了四整天的时间对之作了粗略的校读.此文乃是周先生的博士论文,1945年发表在哈佛燕京学社的刊物《哈佛亚洲学刊》第8卷第3/4号上(合刊,页241-332).它在研究中国汉地密教发展史中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说是此一领域之中难以避开的重要拓荒之作.这一点只需要用谷歌学术搜索来核实一下其引用数就一目了然.而且我们不能不说,在某些领域之中,即使在此文发表数十年之后还有学界中的文章在炒周先生的冷饭,这不仅是在唐代密宗重要人物的考订上,也包括中晚唐制度史中诸多重要问题的阐述.

  • 标签: 中的翻译 唐代密宗 密宗中的
  • 简介:确定中国文学的外译者时,过度纠结于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语言身份并不科学,没有顺应译作流行的客观规律。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给我们的启示是,来自原语文化、母语不是目标语的译者,其译作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译作能否被目标语文化接受,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否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界知识分子的需求,应该成为选择当前中国文学外译者的首要标准。因此,国外的汉学家、国内的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都是外中国文学的合适人选。

  • 标签: 中国文学 翻译 鸠摩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