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冠状动脉内联合静脉注射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08例行PCI的STEMI患者,男性69例,女性39例,年龄(73.68±3.5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4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后立即按10.000 μg/kg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对照组以0.150 μg/(kg·min)、研究组以0.075 μg/(kg·min)的速度维持静脉输注24 h后停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ST段完全回落比例、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水平、梗死相关动脉血栓评分、PCI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出血事件,PCI术后90 d左室射血分数和复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ST段完全回落比例[87.04%(47/54)比88.89%(48/54)]、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水平[(4.80±1.80)μg/L比(5.20±2.30)μg/L]、梗死相关动脉血栓评分[(0.90±0.55)分比(1.08±0.59)分]、PCI后TIMI 3级血流(48例比49例)、PCI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50.34±5.50)比(51.62±4.80)]和复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率[(7.41%(4/54)比5.56%(3/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总出血率为11.11%(6/54),低于对照组[37.04%(20/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9,P=0.048)。结论行PCI的老年STEMI患者,低剂量和标准剂量的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血流、左室收缩功能及短期疗效的临床结果影响的作用相似,而低剂量方案的出血率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方案。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心脏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维生素K对病理性黄疸早产儿(PJPI)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8例PJPI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34,采取肌内注射低剂量维生素K 1 mg/次×1次/d×7 d+蓝光照射治疗7 d)和对照组(n=34,仅采取蓝光照射治疗7 d)。对2组PJPI均于治疗第7天或出院前24 h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清红蛋白浓度(H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检测。2组PJPI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经过其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深妇幼伦审(2019)128号],并与所有受试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PJPI性别构成比及入院时体重、身长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后,2组PJPI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血液学指标比较结果如下。①研究组PJPI血清TBIL、DBIL、IBIL浓度分别为(130.0±35.6)、(18.6±4.7)、(111.3±37.4) 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2.0±14.7)、(21.6±4.8)、(130.4±13.7) μ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4、2.668、2.282,P=0.004、0.008、0.023)。②研究组PJPI白细胞计数为(8.6±3.5)×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8±2.9)×109/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1,P=0.005)。2组PJPI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与Hb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PJPI的APTT、PT、Fib水平、T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注射低剂量维生素K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降低PJPI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白细胞计数,控制病情进展,可能是临床治疗PJPI的潜在有效方案。

  • 标签: 维生素K 黄疸,新生儿 胆红素 白细胞计数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单纯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的靶区设计方法及剂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的25例复发性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靶区设计及剂量学参数。术前结合腺样囊性癌病理学特点对不同复发部位设计靶区范围,处方剂量为100~120 Gy,术后验证靶区范围与剂量学参数。随访统计局部控制情况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复发部位分别为腮腺浅叶区10例,腮腺深叶区7例,颅底区及乳突颌后区复发各4例。中位植入粒子数量为59颗,粒子活度18.5~25.9 MBq,植入后验证所有患者均实现植入前靶区设计范围,D90、V100、V150等剂量学参数与植入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5%和61.5%,不同部位的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通过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复发部位优化靶区设计,合理准确应用达到剂量学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腮腺腺样囊性癌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其剂量变化趋势,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验检测和质量控制,对山东省所辖1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全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采用SPSS 23. 0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25 523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2 815.91, P<0.001),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医学应用中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55 mSv,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0.37, P<0.001);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37 mSv,工业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48.07, P<0.001)。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93, P<0.001)。结论医学应用中核医学和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应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监督。

  • 标签: 外照射 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工作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电子束适形放疗(electron beam conformal radiotherapy, EBCRT)联合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放化疗中心收治的2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计划靶区(plan target volume, PTV)包括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域计划靶区(PTVsc)和患侧胸壁计划靶区(PTVcw),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设计两种放疗计划,然后对比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所有20例患者的IMRT计划全部满足临床要求,与此同时EBCRT联合IMRT计划中有2例患者因患侧肺剂量参数超出本单位的剂量限定标准而不被临床接受,两例失败计划的胸壁最大深度分别为3.7和4.4 cm,使用的电子束能量分别为12和15 MeV。其余18例患者的胸壁深度均≤3 cm,使用9 MeV及以下能量电子束进行EBCRT联合IMRT计划设计,靶区和各危及器官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并与IMRT计划进行剂量学配对比较。常规IMRT的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EBCRT联合IMRT计划(tPTVsc=-10.20、tPTVcw= -9.24, P<0.05);常规IMRT整体靶区适形指数(CI)与EBCRT联合IMRT计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TVall =10.39,P<0.05)。对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s),EBCRT联合IMRT计划患侧肺的V5 Gy、V20 Gy和Dmean均较IMRT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6.30、11.30,P<0.05);心脏的V25 Gy和Dmean分别降低了8.3 %和4.79 Gy(t = 15.23、15.76,P< 0.0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CA)的Dmean降低了44.03 %(t=11.69, P<0.05);健侧乳腺的V5 Gy和Dmean分别降低了7.9 %和0.8 Gy(t=3.66、4.932 P<0.05);其他OARs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壁靶区深度≤3 cm的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EBCRT联合IMRT能显著降低心脏、患侧肺和健侧乳腺的剂量,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放疗远期并发症风险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总生存率。而对于胸壁较厚的患者,选择IMRT计划可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乳腺癌 根治术 电子束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降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纳入心律不齐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冠状动脉CT扫描。A组采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250~450 ms),B组采用相对时相宽窗曝光(30%~75%),其他扫描参数相同,两组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辐射剂量,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分别为(16.71±8.35)mGy、(231.04±114.86)mGy·cm、(3.23±1.60)mSv,均明显低于B组的(29.35±17.90)mGy、(398.27±238.40)mGy·cm、(5.57±3.3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6.32、-6.32, P<0.05)。A组中未出现重复扫描、出现1次、2次、3次重复扫描的例数分别为81、17、2和0,而B组分别为22、62、10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6,P<0.05)。结论对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同时采用绝对时相ms扫描及重建,并且缩窄曝光时间窗,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冠状动脉 心律不齐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绝对时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2020年陕西省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掌握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抽取陕西省三级以上医院3家,2018—2020年连续3年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进行监测,共监测152人次,监测周期3个月,分析不同性别、岗位及科室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水平,以及2018—2020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3年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15,P<0.05),2018—2020年人均年当量剂量具有下降趋势;3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最低可探测水平(MDL)~5.0 mSv之间,比例为69.08%;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人均年当量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8.44、22.55,P<0.05),其中医生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均高于护士、技师(Z=-3.36、-3.02,P<0.05),其中心血管内科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高于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8、-3.76、-3.40,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岗位、常规个人剂量、工作量及曝光时间为影响人均年当量剂量影响因素。结论陕西省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限值标准,但是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具有正常高值,需要加强持续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检测,并且针对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岗位、常规个人剂量、工作量及曝光时间调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有效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眼晶状体 年剂量当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异常子宫出血(AUB)患者血清性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AU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3例。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0 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25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VEGF、Ang-1水平、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15% vs 95.89%,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子宫内膜厚度、VEGF、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0 mg和25 mg米非司酮对AUB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在降低性激素水平、促使子宫内膜厚度变薄、升高VEGF水平、降低Ang-1水平方面的效果无明显差异;与25 mg剂量相比,10 mg米非司酮治疗AUB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出血 性激素 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4D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的可行性。方法23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序贯完成常规条件(CON)、低管电压(LV)、低管电流(LA)、低管电压+低管电流(LVA)条件下4DCT扫描模拟定位,基于各序列图像分别进行靶区构建与配准,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肿瘤内运动靶区(IGTV)体积、位置、肿瘤位移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靶区IGTVCON、IGTVV、IGTVA分别为(12.26±12.30)、(12.21±12.16)、(11.87±11.70) cm3(P=0.337),IGTVVA为(11.34±11.07) cm3小于IGTVCON (P=0.005)。IGTVCON、IGTVV、IGTVA、IGTVVA中心位置均相近(3D方向P=0.491、0.360、0.136)。戴斯相似系数DSCVA小于DSCV、DSCA (P=0.004、0.030)。4种扫描条件下测量的肿瘤位移在左右、前后方向上均相近(P=0.470、0.108),在头脚方向上,LVA条件下测量的肿瘤位移小于CON条件(P=0.015)。4种扫描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分别为(397.0±140.3)、(175.0±61.8)、(264.8±95.3))、(116.8±41.2) mGy·cm (P<0.001)。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4DCT模拟定位时LV或LA对IGTV体积和位置、肿瘤位移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因此其在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具有可行性。

  • 标签: 低剂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四维 大体肿瘤体积 肺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CT图像引导下单纯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BT)两种后装方式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剂量学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ⅢB期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近距离治疗前妇科检查和盆腔MRI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残留大小和宫旁浸润情况,分为ICBT组与IC+ISBT组。比较两种后装治疗方式的D90%、D100%、V100%以及膀胱、直肠D2cm3,观察近、远期疗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所有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3%、71%、68%。与ICBT组相比,IC+ISBT组高危临床靶体积D90%均>85 Gy,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但膀胱和直肠D2cm3剂量分别显著降低7、8 Gy (P值均<0.01),且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著提高(P=0.009)。高危临床靶体积>60 cm3 5年局部控制率在IC+ISBT组显著提高(P=0.029)。结论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ⅢB期宫颈癌能够保证靶区覆盖的同时,显著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危及器官受量,并显著提高大体积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 标签: 宫颈肿瘤 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 剂量学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 标签: 鼻咽肿瘤 调强放射疗法 临床靶区 颈部淋巴结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7):对照组(C组)和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组)。K组于麻醉诱导时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至术毕,C组于相应时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术后1 d(T2)和术后3 d(T3)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并记录术后3 d内POD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比较,2组T2和T3时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K组POD发生率降低,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T2和T3时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降低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POD的发生。

  • 标签: 氯胺酮 腹腔镜检查 胃肠道 肿瘤 老年人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高尿酸血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于化疗前1 d至化疗第7天监测血清尿酸水平,超过正常上限时静脉滴注低剂量尿酸氧化酶[0.05~0.10 mg/(kg·次)],总结尿酸氧化酶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用药经验。应用不同剂次尿酸氧化酶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106例,其中男88例,女18例;中位年龄6.5(3.5,10.0)岁;病理亚型包括伯基特淋巴瘤95例(89.6%)、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7例(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3.8%);临床分期Ⅲ期39例(36.8%)、Ⅳ期67例(63.2%)。患儿均存在高肿瘤负荷,其中肾脏受累52例(49.1%),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42例(39.6%),合并急性肾损伤27例(25.5%)。全组患儿累计应用尿酸氧化酶1剂次41例(38.7%)、2剂次41例(38.7%)、3剂次20例(18.9%)、4剂次4例(3.8%),辅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8.5%)。化疗前、首剂尿酸氧化酶后12 h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741.4±312.9) μmol/L、(210.8±148.6) μmol/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8,P<0.001)。对应用1、2、3、4剂次尿酸氧化酶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5,P=0.879)。化疗28 d内未发生因肿瘤溶解综合征以及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化疗延迟和死亡。结论低剂量、按需应用尿酸氧化酶可快速有效降低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化疗早期血清尿酸水平。

  • 标签: 尿酸氧化酶 淋巴瘤 高尿酸血症 肿瘤溶解综合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化热疗辅助小剂量顺铂化疗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分别采用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强化热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治疗前后卡氏(KP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聚体(D-D)]、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21-1(CYFRA21-1)]水平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CR显著高于对照组(86.54%比69.23%,χ2=8.24,P<0.05);观察组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长于对照组(11.9个月比8.3个月,7.5个月比4.7个月,t=2.56、3.0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75.49±8.94)分比(68.65±7.06)分;(75.49±8.94)分比(62.23±6.34)分,t=2.78、5.1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t=3.14、2.67、3.59、7.31、4.89、4.02、4.70、9.21,2.44、2.60、3.20、3.15、3.78、4.06,均P<0.05);两组毒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热疗辅助小剂量顺铂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增加生存获益,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值得认可。

  • 标签: 肺肿瘤 透热疗法 放射疗法 顺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入室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缓解术前紧张情绪及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全身麻醉吸入七氟醚诱导下行腹腔镜疝气手术的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各30例。七氟烷麻醉诱导前30 min,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2 μg/kg及3 μg/kg 经鼻雾化给药,记录进入手术室时(Ta)、手术开始时(Tb)和手术结束时(Tc)3个时间点的HR、MAP和SPO2;记录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停留恢复室时间;记录患儿进入PACU后即刻(Td)、10 min(Te)、20 min(Tf)的躁动评分、镇痛评分及镇静评分。结果三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Tb和Tc时,Ⅱ组和Ⅲ组HR、MAP与同组Ta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患儿停留恢复室时间、苏醒时间均高于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Ⅲ组Tf时SAS躁动、镇静、镇痛评分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组间Te、Tf时SAS躁动、镇静评分与Td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组间Tf时镇痛评分与Td、Te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Ⅱ组较Ⅰ组、Ⅲ组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应用中剂量较为合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小儿苏醒期躁动,且不影响苏醒时间。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七氟烷 小儿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茶每日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茶摄入量与CVD死亡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体的GRADE分级。结果共纳入21篇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 304 978名受试者,其中CVD死亡人数为38 222例,纳入研究质量评分均≥6分。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茶摄入量每天每增加1杯CVD死亡率下降约3%(95%CI 0.95~0.98,P<0.05),且存在一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较,每天喝1~8杯茶的人群的CVD死亡率分别降低8%(RR=0.92,95%CI 0.89~0.95),13%(RR=0.87,95%CI 0.84~0.91),15%(RR=0.85,95%CI 0.82~0.89),15%(RR=0.85,95%CI 0.81~0.89),16%(RR=0.84,95%CI 0.80~0.89),16%(RR=0.84,95%CI 0.81~0.88),16%(RR=0.84,95%CI 0.81~0.87),16%(RR=0.84,95%CI 0.80~0.88)。传统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人群CVD死亡率可以降低14%(RR=0.86,95%CI 0.81~0.91,I2=73.2%,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男性CVD死亡率降低24%,女性降低14%,欧美人群降低12%,亚洲人群降低15%,饮用绿茶的人群降低15%,不吸烟人群降低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用红茶的人群降低8%,吸烟人群降低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倚分析结果显示Begg=0.42,Egger=0.62,表明漏斗图两侧分布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任何一篇文献结局指标效应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结果稳健可信。GRADE评价显示结局指标的证据分级均为低等级别。结论每日饮用茶水能够降低CVD死亡率,推荐每天饮用适量茶水。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剂量-反应 荟萃分析 GRADE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调强放疗剂量学与胸腔胃放射性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入组10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行调强放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放疗计划中胸腔胃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与急性放射性胃炎发生可能相关的物理学指标,logistic法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04例患者出现≥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者29例(27.88%)。与≥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相关的剂量-体积指标包括:胸腔胃Dmax、Dmean、L5~L45、V5~V50。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胃位置、胸腔胃Dmax、Dmean、胸腔胃L5~L45和V5~V50均与≥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胸腔胃位置、L5、V35与≥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均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所得L5及V35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4.00 cm和44.00%,胸腔胃L5≥14.00 cm和L5<14.00 cm发生≥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概率分别为38.64%和20.00%(χ2=4.473,P<0.05);V35≥44.00%和V35<44.00%发生≥2级急性放射胸腔胃炎的概率分别为57.58%和14.08%(χ2=7.263,P<0.05)。后纵隔胃患者≥2级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12.881,P<0.05)。结论胸腔胃剂量-体积参数对急性放射性胸腔胃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建议对术后需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慎重选择后纵隔胸腔胃手术方案。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治疗 放射性胸腔胃炎 剂量-体积参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异常子宫出血(AUB)患者血清性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AU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3例。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0 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25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VEGF、Ang-1水平、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15% vs 95.89%,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子宫内膜厚度、VEGF、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0 mg和25 mg米非司酮对AUB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在降低性激素水平、促使子宫内膜厚度变薄、升高VEGF水平、降低Ang-1水平方面的效果无明显差异;与25 mg剂量相比,10 mg米非司酮治疗AUB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出血 性激素 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行根治性放疗不同放疗剂量对生存的影响,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6年中国10所医疗中心2 344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经1∶2倾向性评分配比(PSM),根据放疗剂量分为低剂量组(EQD2Gy<60 Gy)303例,高剂量组(EQD2Gy≥60 Gy)606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9.6个月。经PSM配比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5%、34.7%、27.2%和72.9%、41.7%、34.7%(P=0.018),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27.2%、23.1%和58.3%、38.1%、33.9%(P=0.001)。单因素结果显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临床分期早、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变长度短、采用IMRT技术、接受同步化疗、EQD2Gy≥60 Gy为总生存获益因素(均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否接受同步化疗以及EQD2Gy是影响总生存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EQD2Gy≥60 Gy时生存获益。

  • 标签: 食管肿瘤/三维放射疗法 鳞状细胞癌 放射剂量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