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混沌于……赫尔曼·黑塞浑浑噩噩在形式与表象中只在苦难的日子才感到永恒不变的存在由暗昧的梦境告之欣喜于幻象与泡影如同无人引导的瞎子在时空中焦灼地找寻反存于永恒的真谛希求解脱与拯救于无本质的梦幻天赋里那儿人即神灵参与世纪的创立Wirlebenhin…H...

  • 标签: 赫尔
  • 简介:近年来,西德社会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弊病,引起了教会及青年一代的不满。人们认为这是社会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伦理观念出了毛病。而一些支持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实践的经济学家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于是,在西德引起了就这一问题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人性问题,2.关于自由竞争问题;3.关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4.关于环境保护问题;5.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问题。

  • 标签: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伦理 争论 收入分配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 青年一代
  • 简介: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德国的欧洲 欧洲的德国 欧债危机 外交政策 贸易国家 文明国家
  • 简介:90年代中期,德国环保进入一个新阶段,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国家目标,本文列述了21纪德国环保发展纲要,1998年10月联邦政府换届后的环保新政策方面的相关内容.

  • 标签: 德国 环境保护 政策 21世纪 生态税 再生能源
  • 简介:人生在世的思考──读黑塞《混沌于……》李哲林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以其小说《玻璃珠游戏》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黑塞的创作多以自身经历为蓝本且擅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虽然在他的作品中小说居多,然而他的文学创作却是由抒情诗开始的。在《混沌于……》...

  • 标签: 现实世界 黑塞 抒情诗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创作 形式与内容
  • 简介:德国在19纪中后期出现了跳跃式的快速发展,这种经济起飞的深层次原因是德国制度的创新.

  • 标签: 德国 社会制度 经济理论
  • 简介:1995年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裘元伦本文题目上写的是“1995年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这个用语其实并非十分贴切。因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有些在1995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些则在1995年之后将继续发展,所肯定的一点只是,...

  • 标签: 世界经济 世贸组织 新因素 区域化 欧盟 反倾销
  • 简介:本文剖析奥地利现代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于20纪的两部舞剧,从性别关系、身体与语言作为表达媒介的差异、个人与命运的张力等角度探讨霍氏舞剧创作的特点和要旨,挖掘他借助重塑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所因袭固化的女性恒定特征,即好奇心。

  • 标签: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舞蹈 好奇心 暴力 痛苦
  • 简介:德国虽然在19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标签: 城市化 社会变迁 整合功能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
  • 简介:20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 标签: 社会结构变迁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中产阶级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