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书籍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者通过版面文字、图形、颜色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阅读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给阅读者美的享受。文章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中国客家博物馆丛书为例,从书籍的封面设计到内页设计作简要探讨。

  • 标签: 书籍 版面设计 文字 图形 颜色
  • 简介:考古资料及地方志所载内容表明:明清时期出于巨额商税的刺激,国家对古道全线难以通行的路段整修栈碥、架桥造船及后期维护,并在古道沿线设铺,便于商旅往来,使商於古道通行条件大为改善。

  • 标签: 商於古道 商税
  • 简介:笔者从2D05年6月至2007年5月在广东省梅州市做了几次田野考察,收集到关于“风水”的不少信息。许多人类学家曾经提出,《葬经》等文本(text)上记载的风水术跟当地(context)的风水术并不是一样的,而是把当地的环境观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面貌。所以,日本的人类学家研究风水时倒是特别关注与当地的环境观结合起来的广义上的“风水”。我在梅州地区考察的时候发现,99%以上是汉族人口的该地区也有跟当地的环境观结合起来的“风水”。

  • 标签: “风水” 梅州地区 环境观 现代住宅 围龙屋 坟墓
  • 简介:木雕是用锋利的手工工具在木料上进行艺术创造的雕刻艺术,它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属“精细木工”,是以雕刻材料进行分类的著名“民间工艺”。中国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各地民俗、文化、资源条件不一,工艺各有侧重,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最为著名的“中国四大木雕”就有潮州木雕,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 标签: 民间工艺 木雕 潮州 中国 馆藏 客家
  • 简介:郭玹的袭爵为皇权介入武定侯家族的袭爵之争埋下了隐患。明英宗曾试图通过搁置袭爵来剥夺武定侯家族的袭爵权,但在复位后出于巩固统治需要转而支持郭昌袭爵。成化年间至弘治初年,朝廷主张剥夺武定侯家族的袭爵权,郭昌之子郭良通过多种方式为袭爵营造有利氛围来影响皇权,最终成功袭爵。武定侯家族的袭爵之争体现出明代勋臣家族族权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关系。

  • 标签: 武定侯家族 袭爵之争 勋臣家族 族权 皇权
  • 简介:续修《广西通志·劳动和社会保障志》要以“执政为民”思想为指导,从制定篇目,收集资料等方面,全面、真实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从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出发的历史和现状.

  • 标签: 专志 指导思想 编纂
  • 简介:作为澳大利亚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杂志,《中国研究》的视角和观点不仅体现了澳大利亚学者的主流观点,而且因为撰稿者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其观点和研究方法体现了国际上对当代中国研究的前沿。这些学者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城乡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指出在新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对当代中国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研究》 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研究
  • 简介:在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租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管理租界,西方现代城市管理经验被引入上海,巡捕房的建立更是引入了现代警察制度,1880年代,巡捕房开始引进印度巡捕。印度巡捕几乎建构了当时人们对于"十里洋场"治安管理的典型外在印象。上海租界、西方殖民者以及既被殖民又是城市秩序维护者的印度人,三者之间关系复杂。本文将再现印度巡捕形象,从英印关系的角度梳理清末上海印度巡捕的数次罢工,以及罢工背后的经济原因,分析国人对于印度巡捕罢工的民族主义想象。

  • 标签: 公共租界 巡捕房 印度巡捕 罢工 民族主义
  • 简介: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先秦时期的车马坑也不断被发现,且规模越来越大,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虢国车马坑是两周之际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的一种丧葬习俗,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见证了虢国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反映了虢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 标签: 虢国墓地 车马坑 丧葬习俗 车马文化
  • 简介: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进入了成长期,越来越多博物馆积极开拓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自建馆以来,中国客家博物馆一直在实践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为了让志愿者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调整,同时还应与其他博物馆加强联系,多沟通交流。

  • 标签: 志愿者工作 岗位培训 管理制度 激励机制
  • 简介:屋宇密集的城市,火灾牵动着诸多的社会关系,连带了一系列社会事务,因而城市消防事业的运作情形,反映了城市中社会关系的组织和构造.有清一代,杭州地方政府组织了专门的救火兵丁,实施了"官水桶"等防火措施,但限于人力与财力,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消防需求.为此,政府将平时的防火工作下放到基层,并号召民间力量参与其中.而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居民关系复杂化,则推动了"义民"、"救火集"等民间救火组织的产生.官方与民间两类救火力量,各有不足,互相补充,共同承担起杭城火灾的救灭任务.灾后的赈济亦由官府和民间双方共同参与,但在官员自愿捐资的背后,却是他们保全宦途的策略性考虑.

  • 标签: 清代 杭州 消防事业 社会公共事业 民间力量
  • 简介:晚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连年灾荒,广州府官方赈济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该府民间义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绅、宗族、善堂善会通过设义仓、捐谷、施医赠药、平粜等救助形式,予以自救能力较差的乡民不时之需,构成乡村救济事业中的有力支柱。本文通过考察乡绅、宗族、善堂善会三个主体的赈济活动,对晚清广州府的乡村社会救济进行初探。

  • 标签: 广州府 乡村救济 士绅 宗族善堂善会
  • 简介: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代人的传统实践,探讨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当前民俗学界提出的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伦理建设须尊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开辟学者与民众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通道,倾听传承人的声音,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并以“为民谋福利”为终极目的,使民众能够分享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果,进而确保由传承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权益共享。

  • 标签: 口传史诗 搜集与整理 田野伦理 传统实践 文本共建
  • 简介:修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俗话说“好的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此话言之有理,优秀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雕琢与打磨,才能成为精品。凶此,有必要对初中语文的作文修改指导策略进行探讨,

  • 标签: 作文修改能力 初中语文 授之以渔 作文教学 文章 俗话
  • 简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讲解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对于一场精彩的讲解而言,讲解词的内容至关重要。本文就以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陈列为例,总结不同类型陈列的讲解词的共性以及民俗类陈列讲解词的个性。

  • 标签: 民俗类陈列 讲解词 特点
  • 简介:自1910年南洋劝业会肇始,南京城市人畜力公共交通随之嚆矢。至抗战前,人力车已是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参考。因之,本文就人畜力公共交通的运营态势、生存状态,及该业直面的生存窘境和政府干预等向度展开辨析,分层透视战前人畜力交通的发展与变迁,并由此从侧面管窥南京城市交通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 标签: 人畜力公共交通 运营态势 生存窘境 政府干预
  • 简介: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在西方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思想家们探讨的重要领域。本文托克维尔的民族主义思想为线索,以期从一个层面阐释现代法国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当前中国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提出初步看法。

  • 标签: 现代法国 民族主义 托克维尔
  • 简介:探讨礼俗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西方人类学家"礼物交换"为切口,早开先例。虽然他们对于经济主义原则是否完全适用于"崇高性"礼物交换过程,还持有争议,但是基于礼俗消费的人类学研究视角已波及全球。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俗文化及其礼俗消费持久且深厚。近来,除了继续围绕国家"大传统",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子之外,关注民间"小传统",探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非制度性因子,正逐步深入。就广西而论,学者运用"文化—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近代本土礼俗文化及其若干经济发展问题,但研究略显"泛民俗化","消费研究"还有待完善。桂东南区位优势明显,礼俗消费及其"礼俗史"发展独特,建构出一种兼容岭南"那文化"古典式的农耕品性、泛北部湾船埠河海贸易模式和多族群传统手工制作等特色于一身的"礼俗经济"体系,是深入研究广西传统"礼俗消费"的一个典型实例。

  • 标签: 礼俗 消费经济 小传统 桂东南 经济人类学
  • 简介:首次编修的地级市志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其资料征集工作应注意七个方面:机构、人员、经费、条件落实;领导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团结协作;抓好业务培训;突出特色,制定征集资料提纲;坚持历史资料搜集与现状资料搜集并重;坚持一手抓市级资料搜集,一手抓县级资料搜集;落实责任,定期督查,狠抓落实。

  • 标签: 地级市志 资料 征集工作
  • 简介:本文考察北魏一代士族格局的演变及其对朝廷政局走向的影响。北魏初年的士族格局继承了後燕的历史遗产。又因太武帝朝的神磨徵士、国史之狱而再度演变。随着崔浩集团的覆灭,在文成、献文二朝,形成了赵郡李氏为首的士族集团。冯太后死後,孝文帝笼络陇西李冲及其亲党,通过定姓族,构造出一个“四姓”为核心的士族集团。在孝文帝的主导下,宗室近属与“四姓”集团迅速结合,成为领导改革、抗衡冯氏的权力基础。这一利益共同体在宣武帝朝受到打压,在孝明帝朝再度崛起,最终在河阴之变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 标签: 北魏 士族 “四姓” 定姓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