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释型纳米人工骨复合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对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解型纳米人工骨复合体进行MTT细胞毒性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及致敏实验,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该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解型纳米人工骨复合体MTT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人工骨材料细胞存活率〉90%,细胞毒性1级。人工骨复合材料浸取液未引起豚鼠过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未出现明显全身毒性反应。结论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释型纳米人工骨复合材料无MTT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良好,并能够降低利福平直接给药的生物毒性,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皮肤/内刺激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标签: 小鼠 结核 脊柱 骨代用品 迟效制剂 设备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索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观察其体外缓释和酶降解释药的效果,并探讨其作为新型阿仑膦酸钠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磷钼兰比色法测定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及体外缓释能力,建立酶降解释药曲线,测定其降解性。结果载药明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在100~200nm之间;载药率为2.14%,包封率为56.73%;在生理盐水中的释药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t1/2为36.75min;胰蛋白酶对纳米微粒的降解作用持续时间较长(300min),并能够完全降解纳米微粒。结论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具有大小适中、缓释效果好和易降解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阿仑膦酸钠 明胶 纳米微粒 药物释放
  • 简介:目前国内外植骨材料很多,制备贮存及使用复杂,花费多。胎儿骨及自体红骨髓取材制备贮存使用方便,花费少,骨愈合能力强,无排异反应。经我们治疗骨缺损41例效果满意。

  • 标签: 胎儿骨 自体红骨髓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humeralcorticalringallograft,HCA)及异体松质骨(cancellousallogenicbone,CAB)复合椎体材料重建颈椎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9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切除C4制成椎体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植入HCA—CAB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髂骨、C组植入HCA一丙烯酸树脂骨水泥(acrylicbonecement,ABC)。在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X线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phatase,ALP)活性、钙浓度、磷浓度,比较三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术后各组血清ALP均开始升高,在2、4周时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磷浓度均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钙、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X线片及大体标本观察示A组与B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C组示未完全融合,只有少量骨痂生长。组织学观察术后1个月A组与B组可见有散在骨岛及骨小梁形成;2个月A组与B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A组有大量新骨形成。2个月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A组与B组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A—CAB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有效的椎体重建材料

  • 标签: 颈椎 骨移植 移植 自体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肘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和远期疗效.方法:对19例肘综合征的病因、症状、治疗和远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9例均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其中3例经非手术治疗效果差,改为手术治疗.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4%.结论:对肘综合征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后尺神经恢复较满意.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方式 远期疗效 手术治疗
  • 简介:急性腕综合征可由许多原因引起。腕管内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高,使正中神经受压于腕横韧带近侧缘,产生正中神经功能障碍。自1985年2月~1994年10月收治五例。经及早治疗,效果满意。一、资料与方法本组5例,均为男性,左腕3例,右腕2例。年龄18岁~42岁,外伤性月骨掌侧脱位2例;Colles骨折整复后腕关节屈曲尺偏位固定1例;急性化脓性滑囊炎1例;火枪伤1例。发现正中神经受压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36小时。均述患肢腕、手部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

  • 标签: 急性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受压 月骨掌侧脱位 腕横韧带 月骨脱位 COLLES骨折
  • 简介:目的证明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是椎体成形术(PVP)的理想填充材料。方法首先构建并验证了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构建成功,然后由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注射入椎弓根和已有骨质坍塌的椎体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后椎体的最大载荷。随后,应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构建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研究与对照相比注射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前和后山羊血清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最大载荷、椎体的骨密度和微观三维结构的改变。结果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可以明显增加椎体的最大压缩载荷和最大压缩应力明显增加(P=0.039、0.010),同时注射入已有骨质坍塌的最提椎体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后椎体的最大压缩载荷和最大压缩应力明显增加(P〈0.001,P=0.030);山羊骨质疏松模型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明显下降(P=0.018,P〈0.001),骨密度明显下降,骨小梁明显稀疏。注射入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后山羊骨密度明显增加,最大压缩载荷增加(P=0.0072),最大压缩应力增加(P=0.0024);椎骨小梁更加致密,孔隙率降低。结论本实验证明了BMP-2/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是椎体成形术(PVP)的理想填充材料,可以提高椎体的骨密度和强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 椎体成形术 动物实验 山羊
  • 简介:目的研究蛇床子素与纳米氧化锆强韧化磷酸钙骨支架的相容性,以及其在体外对幼兔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幼兔股骨成骨细胞,噻唑兰法(MTT)测量成骨细胞增殖率,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细胞内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蛇床子素对大鼠新生成骨细胞的增殖和ALP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纳米氧化锆强韧化磷酸钙人工骨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纳米氧化锆强韧化磷酸钙人工骨支架复合蛇床子素刺激的成骨细胞,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复合骨组织工程材料.

  • 标签: 成骨细胞 蛇床子素 骨支架 增殖 磷酸钙人工骨 ALP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腰椎神经根骨性容积的评价方法,为神经根提供一种定量测量指标.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具,先后采用螺旋CT(SCT)扫描及灌腊法测量L3,4、L4,5、L5S1左、右侧神经根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根的容积,并与灌腊法直接测量神经根容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神经根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神经根源性疾病诊断提供定量指标;容积评估更能反映神经根真实变化;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根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根管 容积 测量 螺旋CT
  • 简介: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负载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纳米缓释微球体系在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骨移植患者中收集hMSCs,分离培养后使用BMP-2纳米微球作为载体,装载到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hydroxyapatite,CHA)支架上。将CHA-BMP-2-hMSCs与CHA-hMSCs分别植入两组小鼠的L4和L5横向软组织中,10周后检测小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通过Westernblot检测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显微镜观察骨质生长情况。结果CHA-BMP-2-hMSCs小鼠的支架上骨组织覆盖面积显著大于CHA-hMSCs小鼠,ALP活性显著高于非缓释组小鼠,骨钙素、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非缓释组小鼠。结论CHA-BMP-2-hMSCs缓释系统有利于在较长时间内诱导骨形成。

  • 标签: 珊瑚羟基磷灰石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人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研究 动物实验
  • 简介:继2007年8月及2008年9月成功举办第一、二届“脊柱脊髓复合性损伤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定于2009年9月25日~27日再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三届“脊柱脊髓复合性损伤治疗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09-04—07—037)。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著名脊柱外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

  • 标签: 复合性损伤 脊柱外科 学习班 治疗 脊髓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目的对消旋聚乳酸/甲壳素复合膜作为载体时,甲钴胺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其这种新的给药途径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消旋聚乳酸/甲壳素/甲钴胺复合材料降解液中甲钴胺浓度。结果DL-PL/CHI的比值越高,甲钴胺的释放速度越快。结论通过调整DL-PLA/CHI的比值,控制甲钴胺的释放,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聚乳酸 甲壳素 甲钴胺
  • 简介:目的研究利用自组装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出HA/COL复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采用MTT法及扫描显微镜分析HA/COL复合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HA/COL复合物微观结构与自然骨相似,胶原与HA之间产生了化学键合,晶粒尺度在纳米范围内,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在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结论自组装法制备的仿生HA/COL复合物骨材料,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支架材料

  • 标签: 仿生材料 骨代用品 生物力学
  • 简介:自1984年Rokkanen等将可吸收内固定物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以来,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可吸收材料从生物相容性、排斥反应、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弥补了金属材料的不足,由可吸收材料制成的内固定器随着置入时间的延长,逐渐被降解吸收,强度不断降低,使应力逐渐转移到骨骼上,

  • 标签: 骨代用品 生物降解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和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节段的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的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
  • 简介:神经根狭窄是腰椎根性疼痛的常见原因,Jenis等[1]报道神经根狭窄约占神经根受压因素的8%~11%,忽略或复发性的神经根狭窄可能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有关(failbacksurgerysyndrome,FBSS).Burton等[2]在回顾分析FBSS时认为,对侧方椎管狭窄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术中减压不充分,造成了60%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疼痛.自Lee等[3]提出了神经根狭窄概念后,有不少文献报道了腰神经根通道功能解剖与腰腿痛的关系.为了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减少FBSS的发生,本文对腰骶神经根的解剖与神经根受压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解剖学 神经根受压 发病机制 神经损伤 神经根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手术要点,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完成椎管成形.随访病例126例,男85例,女41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其中椎间盘突出症23例,椎管狭窄及合并椎间盘突出42例,椎管内占位性疾患32例,胸、腰椎骨折29例;患病节段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25例,腰段88例;单节段59例,2个节段42例,3个节段25例;未做内固定的105例,附加内固定的21例.结果所有病例的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无感染,术后7~10d摄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均恢复原位连续性,截骨区无1例发生移位.随访1~3年,复查截骨回置区情况,摄X线片复查,回植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本组126例中,优82例,良33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91.3%.结论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椎管,保留椎管的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

  • 标签: 截骨 椎板 棘突 原位回植 椎管成形术 节段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技术行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及肘部皮下前置治疗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共治疗肘综合征患者26例,方法为显微镜下神经松解,解除神经内外瘢痕对神经的压迫,并将带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尺神经行肘部皮下前置。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553岁,平均42.5岁。结果本组随访13-40个月,平均20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审试用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应用显微技术行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并肘部皮下前置治疗肘综合征,疗效确切,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蒂尺神经 皮下前置术 神经松解
  • 简介: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根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根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根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根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根,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内窥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