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符海秋 符小花 陈志晔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 海口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口 57020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三亚 572013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515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眼);LASEK组,31例(31眼);LASIK组,35例(35眼)。记录术后3年时角膜最薄点、角膜顶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对3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年,3组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3.65±3.12)μm、(-4.59±3.07)μm、(-1.76±3.56)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2,P=0.017);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2.82±2.17)μm、(-4.01±2.59)μm、(-0.95±3.07)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P<0.001);光学区直径4 mm 0°位处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1.92±2.39)μm、(-1.70±4.01)μm、(-0.21±3.29)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8,P<0.001)。结论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下降,且均稳定,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下降量最大,稳定性最好,SMILE术后角膜稳定性优于LASIK。

  • 标签: 高度,后表面,角膜 近视,高度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定向排列的维多孔网状(A型)结构和蜂窝煤状垂直贯穿的维多孔网状(B型)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人工真皮为硅胶层和支架层双层结构,根据支架层结构不同,分为含A型结构和B型结构的人工真皮(以下分别简称A型真皮、B型真皮),其中的A型结构和B型结构分别采用梯度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制孔技术制得。采用扫描电镜观测2种真皮支架的微观形貌。采用比重瓶法测定2种真皮支架的孔隙率。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中的方法,于降解4、8、13、24 h测定2种真皮降解液及残留物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反映2种真皮降解率。取L929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5%二甲基亚砜的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其余2组加入相应的浸提液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试剂测定细胞增殖率,并对细胞毒性进行定级。取L929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预先置有2种真皮的孔板。接种后1、4、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929细胞在2种真皮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状况。接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前述2种细胞长入2种真皮支架的情况。在3只6个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背部两侧各制作3个5.0 cm×5.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列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的创面分别先行A型真皮或B型真皮移植后,再行自体刃厚皮片的移植,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创面行B型真皮(揭除硅胶层)+自体刃厚皮片一步法移植。大体观察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猪背创面出血、渗液和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透明胶片网格法测定自体皮移植面积并计算其存活率。Ⅰ期术后4、7、14 d,HE染色法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Fb)和毛细血管浸润情况。Ⅰ期术后7 d,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情况。Ⅰ期术后28 d、3个月,HE染色法检测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降解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A型真皮支架表面均匀分布着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的微孔,纵切面可观察到柱状孔壁大体呈平行定向排列;B型真皮支架表面的蜂窝煤状贯穿大孔呈矩阵有序排列,纵切面蜂窝煤状贯穿孔的孔壁由微孔相互连通成网络结构。A型真皮支架的孔隙率为(93.2±0.7)%,与B型的(95.9±1.0)%相近(t=4.653,P>0.05)。A型真皮在4、8、13、24 h的降解率与B型真皮对应时间点的降解率相近(t=0.232、0.856、0.258、7.716,P>0.05)。培养24 h,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t=2 393.460、2 538.270、1 077.770,P<0.01);阳性对照组细胞毒性评级为4级,其余3组为0级。接种后1、4、7、14 d,L929细胞和HUVEC在2种真皮支架中均呈时间依赖性增殖;且2种细胞在B型真皮上的黏附生长、增殖速率高于A型真皮。接种后7 d,L929细胞和HUVEC均已长满B型真皮支架层且至硅胶层一侧;而前述2种细胞向A型真皮内部迁移速度较慢,硅胶层一侧仅见少量细胞。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创面均未出现出血、渗液、感染等情况;3组各6个创面的自体皮植皮存活率均为100%。Ⅰ期术后4、7、14 d,炎症细胞、Fb、毛细血管等逐渐向创面的支架层浸润,且细胞浸润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Ⅰ期术后7 d 3组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在术后28 d逐渐溃散,术后3个月完全降解;A型真皮两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降解情况与前述相似。结论与A型结构相比,B型结构可加速人工真皮支架血管化进程,利于联合自体刃厚皮一步法移植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一步法移植的效果与分次移植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的两步法一致,可为创面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 标签: 皮肤,人工 伤口愈合 三维 孔结构 全层皮肤缺损 血管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例1为56岁女性,病程1个月,亚急性起病,逐渐加重,表现为乏力、嗜睡、恶心、呕吐、小便失禁,无法坐稳;例2为53岁男性,病程1个月,急性起病,逐渐进展,表现为意识障碍、行走困难、高级皮质功能减退;例3为68岁男性,病程8 d,急性起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3例患者颅脑CT均可见双侧丘脑低密度影,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丘脑肿胀,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均可见与动脉关系密切的静脉或静脉窦显影。例1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双侧枕动脉-直窦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4个月意识清楚,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5分。例2行DSA示右侧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症状缓解。术后1年未复发,mRS评分2分。例3行DSA示枕部窦汇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1年多,患者意识清楚,mRS评分5分。结论DAVF引起的双侧丘脑病变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当颅脑CT/MRI示双侧丘脑病变,MRA/CTA出现静脉血管影或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减退时要考虑DAVF。DSA是确诊DAVF的“金标准”,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 标签: 丘脑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医学难题。HF使心脏发生重构,因此需要先进的成像技术对心脏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超声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是在实时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早期、准确地定量评估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笔者就3D-STI技术在HF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 心力衰竭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Donabedian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结合文献检索、质性访谈、小组讨论,并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相关制度、政策等方法,初步构建质量评价指标条目池和初始问卷;第1、2轮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加以选择;第3轮问卷使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法明确指标的权重。结果3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2%、100%、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0.870和0.877,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01、0.105和0.119。最终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176个级指标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质量维理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集中度较高,结果可靠性较强,能够为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依据,引导与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我国健康发展。

  • 标签: 互联网护理 上门护理 居家护理 延续护理 护理质量评价 三维质量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Myc调控的微小RNA(miRNA,miR)表达及其在阴性乳腺癌(TNB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构建c-Myc低表达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分为c-Myc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对不同MDA-MB-231细胞进行miRNA测序,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具有显著差异的hsa-let-7a、hsa-let-7c、hsa-let-7d、hsa-miR-34c和hsa-miR-98在细胞中的表达,及20例阴性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Myc和hsa-let-7a的表达水平。采用方差分析、Sidak方法比较多组差异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Myc沉默组中有126个miRNA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4个显著上调,42个显著下调。RT-qPCR验证发现与对照组比较(1.007±0.128,1.003±0.084,1.008±0.138,1.013±0.184,1.009±0.148),在c-Myc沉默组中,hsa-miR-34c(0.693±0.167,F=6.825,P<0.05)、hsa-miR-98下调(0.737±0.145,F=5.260,P<0.05),hsa-let-7a(1.474±0.349,F=7.081,P<0.05)、hsa-let-7c(1.630±0.485,F=7.387,P<0.05)、hsa-let-7d上调(2.104±0.636,F=11.370,P<0.05)。结论c-Myc调控let-7a、let-7c、let-7d、miR-34c和miR-98影响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c-Myc c-Myc/微小RNA簇 hsa-let-7a-5p 转移
  • 简介:摘要面部美学是口腔医学关注的重点内容,而面部软组织对称性是影响面部美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维面部扫描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发展,使得客观准确地评价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性成为可能,相较于CBCT技术而言,该法更为便捷且无需担心辐射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比较大的潜力。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利用维面部影像分析面部不对称性的相关研究,梳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应用领域。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三维面部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科住院患儿家长对教学查房的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某甲医院儿科107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教学查房的患儿家长(以下简称A组)和121名同病室其他患儿家长(以下简称B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教学查房的认知差异。结果A组<3岁患儿占比低于B组[28.1%(30/107)比70.2%(85/12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73.8%(79/107)的患儿不能完全配合教学查房,46.7%(50/107)的患儿家长不愿意再次接受教学查房。A组不愿意再次接受教学查房患儿家长认为体格检查对患儿造成恐惧、疼痛、受凉等不适的比例[82.0%(41/50)比5.3%(3/57) ]高于愿意再次接受教学查房的患儿家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儿家长认为教学查房对认知患儿疾病有帮助[76.0%(92/121)比36.5%(39/107)]、希望进行教学查房[90.1%(109/121)比53.3%(57/107)]的比例均高于A组患儿家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大多数未接受教学查房的患儿家长期待教学查房,但接受教学查房的患儿家长对其认可度有待提高;较少患儿能够完全配合教学查房,教学查房病例选择以年龄较大患儿为主。儿科住培医师需要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和基本功训练,同时应当积极探索个体化儿科教学查房方式,以满足患儿家长需求,提高住培质量。

  • 标签: 儿科 教学查房 患儿家长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远端希氏束起搏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 三尖瓣隔叶 造影 放射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定位穿刺"法在经皮肾镜手术中精准穿刺目标肾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观察组42例采取俯卧位超声引导下"针定位穿刺"法精准穿刺目标肾盏而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对照组56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常规定位穿刺,两组均建立18~20 F通道,采用钬激光和(或)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收集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均一期成功建立穿刺通道。观察组与对照组二期手术者分别为3例和8例,两组间患者的年龄、BMI、结石类型、结石最长径、结石CT值、肾积水程度、术后并发症、手术次数、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穿刺针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例出现明显肾周积液,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血尿,经介入栓塞后治愈。两组均无肾周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定位穿刺"法在经皮肾镜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定位方法之一。

  • 标签: 肾结石 超声检查 肾造口术,经皮 肾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维超声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SU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无SUI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经产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不同疗效患者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盆底维超声参数,分析盆底维超声参数与SUI患者病情程度、疗效的关联性。结果⑴观察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均与SUI有关(P<0.05);⑶不同病情程度比较: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比较,轻度<中度<重度;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比较,轻度>中度>重度;⑷治疗后,疗效不佳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大于疗效良好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疗效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与病情程度、临床疗效呈正相关(P<0.05),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与病情程度、临床疗效呈负相关(P<0.05)。结论盆底维超声检查能有效反映不同动作状态下SUI患者盆底结构改变情况,为SUI病情程度判断、疗效评估提供重要解剖学及功能学依据。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成像,三维 骨盆底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构筑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血管生成维模型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例4个月龄男性KHE患儿,将术中切除的瘤体组织作为实验样本。将处理后的瘤体新鲜标本种植于双层夹心法构筑的纤维凝胶培养体系中,完成KHE血管生成维模型的建立。潮湿恒温孵育,隔日换液,每日观察生长情况。待模型生长稳定后,取生长情况较好的模型制成冰冻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验证。结果构筑的模型孵育2~4 d萌生出新生的血管芽,12~16 d血管生长情况趋于稳定,新生血管交错成网状,可观察到明显的管腔样结构,大部分模型于26~30 d后开始凋亡,个别模型直至孵育第54天仍未凋亡。经形态学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鉴定,证实新生的血管网由KHE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结论纤维蛋白凝胶培养体系能够完成KHE维血管生成模型的培养,具有培养时间短、存活时间长、操作简便、实验成本低、易于干涉的特点。

  • 标签: 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技术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止嗽散合子养亲汤加减辅助治疗老年肺炎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肺炎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抽取44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并设为常规组;其余44例患者加入止嗽散合子养亲汤加减辅助治疗,并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更短于常规组,p

  • 标签: 止嗽散 老年肺炎 肺功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各脏器功能减退,多病共存,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多重用药的问题。多药联合治疗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不良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ADI)严重影响老人健康,甚至可造成残疾和死亡。我们在此报告3个典型的ADI病例以提高大家对由多重用药引起的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

  • 标签: 多重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拔罐治疗风寒型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20年8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风寒型TN患者76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6.32%(29/38),χ2=5.208,P=0.022。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27.00±4.36)pg/ml、(20.44±2.79) pg/ml,低于对照组的(32.68±8.00)pg/ml、(24.71±3.99) pg/ml,P<0.05。治疗后1、3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8.390、33.901,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拔罐可有效缓解风寒型TN疼痛,改善机体炎症反应。

  • 标签: 三叉神经 温针灸 拔罐 风寒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定位穿刺"法在经皮肾镜手术中精准穿刺目标肾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观察组42例采取俯卧位超声引导下"针定位穿刺"法精准穿刺目标肾盏而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对照组56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常规定位穿刺,两组均建立18~20 F通道,采用钬激光和(或)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收集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均一期成功建立穿刺通道。观察组与对照组二期手术者分别为3例和8例,两组间患者的年龄、BMI、结石类型、结石最长径、结石CT值、肾积水程度、术后并发症、手术次数、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穿刺针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例出现明显肾周积液,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血尿,经介入栓塞后治愈。两组均无肾周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定位穿刺"法在经皮肾镜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定位方法之一。

  • 标签: 肾结石 超声检查 肾造口术,经皮 肾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粉碎性跟骨骨折采用维CT重建技术进行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X线、CT以及维重建检查,然后给予患者分型,并且给予相应治疗方法,分析术后效果。结果:本组的75例患者中,12例为Ⅲ型,10例为ⅡC型、11例为ⅡB型、10例为ⅡA型、12例为IC型、14例为IB型、6例为IA型;同时,行撬拨复位术24例,行切开复位术51例,结果显示,30例为优,22例为良,18例为可、5例为差,优良率为69.33%。结论:临床上运用维CT重建技术对粉碎性跟骨骨折进行术前评估,可以明确术前骨折分型,对选择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粉碎性跟骨骨折 三维重建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