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究64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价值。方法选取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或者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诊断方式为常规造影、64螺旋CT诊断方式。针对不同的诊断方法评价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率。结果经不同方式诊断,结果显示,应用64螺旋CT冠状动脉狭窄造影诊断获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同采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相比较,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对于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期间,应用64螺旋CT实施诊断,可获得良好的灵敏度,此项技术能够有效将诊断准确率提升,应作为诊断首选方案,具备理想的应用价值。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狭窄 应用价值 分析与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共88例(支架数为134个)。均给予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和64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具体诊断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和可信度,两种方法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64螺旋CT检查对于直径在3mm以上的支架所具有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关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应用64螺旋CT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支架 再狭窄 评价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非肌浸润膀胱肿瘤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间收治的80例非肌浸润膀胱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实验组患者则在术后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疾病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的应用不会对非肌浸润膀胱肿瘤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造成负面影响,该治疗方案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复发率的降低,且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64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近三年本医院收治的确诊肺部结节病病例,对病患的64螺旋CT以及普通CT检查结果分别对照病理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分别为探究组与参照组。结果:53例确诊肺部结节病患中,病理检验结果均为阳性,而探究组的检验诊断符合共计53例,符合率为100%;参照组的检验诊断符合共计41例,符合率为77.36%;观测所有病患的肺部结节CT影像学特征,未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6例,占比为11.32%,而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6例,占比为11.32%,双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11例,占比为20.75%,气管间隙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14例,占比为26.42%,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16例,占比为30.19%。结论:64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的诊断中相较于普通CT具备更高价值,检测更快、结果更准确。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应广泛推广使用,在治疗时详细参考检验结果。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肺部结节病 影像学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中度冈上肌腱全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41~68岁[(55.9±8.2)岁]。患者均行肩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及肩峰下成形术,其中22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的患者(早期组),21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3个月的患者(晚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4±0.4)个月]。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VAS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早期组术后3周和6周VAS[(4.4±0.9)分、(3.7±0.8)分]均低于晚期组[(5.5±1.0)分、(4.8±1.1)分](P<0.05),ASES评分[(49.1±4.6)分、(56.8±4.1)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54.1±4.8)分、(64.1±4.4)分]均高于晚期组[ASES评分:(45.2±5.4)分、(50.3±5.4)分,Constant-Murley评分:(50.5±3.3)分、(58.2±3.9)分](P<0.05),而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中度冈上肌腱全撕裂患者,在其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的1个月内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较1~3个月手术治疗,术后短期内患侧肩关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及较快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肩袖损伤 关节镜 康复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结果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占96.15%;呈边界2型7眼,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占65.38%。病程≤21 d 21眼,均呈边界1型,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均呈完全高反射型,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6眼为水平位图像,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鼻侧和颞侧脱离区不对称11眼,其中3眼为水平位图像,颞侧脱离范围均大于鼻侧,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4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3眼颞侧脱离范围大于鼻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4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3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和高度均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不规则形脱离9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7眼,占77.78%;呈边界2型5眼,占55.56%;呈完全高反射型6眼,占66.67%;呈低反射型4眼,占44.44%;呈模糊型2眼,占22.22%。其中7眼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行欠平滑,HFL表现类型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走向的改变而改变;2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低平,抬高侧光反射信号略低于压低侧。结论CSC的SD-OCT图像中SRF区HFL主要呈边界1型和完全高反射型。HFL表现类型受OCT图像倾斜方位,病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的对称性、范围、高度和走向特征的影响而呈规律性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Henle纤维层
  • 简介:摘要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对于伴有弥漫性肺大疱、长期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气胸,传统的肺大疱切除加胸膜摩擦术效果不佳,术后长期漏气和气胸复发的可能较高。我们针对1例该类型患者采用了不切除肺的胸腔镜单纯壁胸膜剥脱术,手术操作简便,术后1周内胸膜完全固定,漏气愈合。随访期间患者肺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年轻成人中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20年10—12月门诊近视患者90例(9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眼(-3.00 D≤SE≤+0.75 D)、高度近视组34眼(-9.00 D≤SE<-6.00 D)和超高度近视组29眼(SE≤-9.00 D)。采用OCTA测量眼球矫正前后视盘周围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 VD)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pRNFL)厚度。3组间RPC VD及p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分析,RPC VD、pRNFL厚度、眼轴长度、SE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眼球矫正前,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在颞上、颞下侧pRNFL变厚,下鼻侧pRNFL变薄(H=14.75, P=0.001; H=11.20, P<0.001; F=11.30, P<0.001),在鼻上、鼻下侧RPC VD降低(H=6.82, P=0.033; H=10.90, P=0.004)。在平均、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及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29、0.25、0.35、0.44、0.50、0.40、0.48,均P<0.05)。在眼球矫正后,平均pRNFL、RPC VD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40, P<0.001; r=0.63, P<0.001),与SE呈负相关(r=-0.29, P=0.006; r=-0.48, P<0.001),且在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48、0.40、0.58、0.38、0.47、0.57、0.29、0.43、0.56,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RPC VD和pRNFL在眼球矫正前颞上、颞下增大,下鼻、鼻上及鼻下侧减小,而在眼球矫正后平均RPC VD和pRNFL增大。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盘周围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六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全身复杂骨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85例复杂骨折十六螺旋CT资料,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后处理技术可获得与患者复杂骨折真实情况完全相同的多维数字模型,有利于直观、准确的了解骨折伤情。结论可根据骨折模型选择手术方案及内固定方式,并可对内固定器进行预先塑形,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复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II期甲沟炎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以Winograd手术为基础设计手术,采用电凝烧灼法毁损甲生发,与Winograd手术相对照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共完成94人104足。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疼痛数字评分,复发情况,术后甲沟是否长出小趾甲,术后6月甲板最大宽度较术前减少情况。结果电凝烧灼法毁损甲生发有效可靠,复发情况与Winograd相当,操作较之Winograd手术快捷,患者痛苦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64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anomalouspulmonaryvenousdrainage,TAPAD)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TAPVD的诊断经验。全组12例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TTE)和64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证实完全型异位引流肺静脉干共有49支,TTE检出42支,MSCTA全部检出。MSCTA、TTE异位肺静脉干检出率分别为100%、85.7%,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14,P<0.05)。结论MSCTA及其三维重建可有效诊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优于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检查方法。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MSCTA TT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7例SAH患者急诊行CTA检查,随后均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比较CTA检查结果与手术夹闭时显微镜下所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大小、瘤体指向及与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吻合程度。结果37例SAH患者中CTA发现42枚动脉瘤,手术夹闭39枚,1例术中发现CTA所见动脉瘤为动脉圆锥,2枚动脉瘤为非责任病变且较小,均未予处理,定期复查,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手术所见吻合,诊断符合率97.6%。结论CTA以其经济、快捷、无创和准确的诊断,已成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首选检查方法,其可以3D成像,准确显示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大小、瘤体指向及与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关系,显示周边骨性结构与动脉瘤的关系,并模拟手术入路,指导外科手术预案的制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螺旋CT血管成像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螺旋CT,l.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注射流率3.5~4.0ml/s,肺动脉延迟2O~25秒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O~180秒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