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京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肇始于五代,形成于宋元,定型于明清。民国初年的"京国之争"及"京音"的胜出,既提高了北京话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其方言属性逐渐流失的不利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程度日渐式微。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将"保护北京话"提升到议事日程,这也符合"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社会发展趋势。

  • 标签: 北京话 方言 普通话 文化多样性 保护
  • 简介: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畿辅方言》 河北古代方言 因声求义
  • 简介:方言影像是在现代语境中生长、发展的,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现代语境中,文化艺术凸显消费化和娱乐化的特征。区域性受众对方言的情感和地域文化地位的自我确认上的诉求给方言影像提供了消费市场。方言文艺的娱乐性和轻松的平民叙事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娱乐化转向。无论从文化价值、传播理论还是国家语言政策层面观照,方言影像都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

  • 标签: 方言影像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小众化”
  • 简介:湖南泸溪(浦市)方言助词“在”常与“倒/起”连用,用于句末起完句作用,表示状态的持续,表达肯定语气。文章对助词“在”的用法作了系统的描写,并与近代汉语句末“在”“在这(那)里”进行了比较。

  • 标签: 助词“在” 句法功能 “在这(那)里”
  • 简介:《石窟一征》是黄钊等编著的一部私修志书,于咸丰三年(1853)成书。其中有两卷内容记述部分客家方言,共收450个方言词汇,因此被认为是研究客家方言的重要著作。对其收录的“赤虾”“打斧头”“打莫”“吊菜”“青须”“硬颈”等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对客方言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方言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判断方言词更应谨慎,需要贯彻客观性原则和穷尽性原则,根据文献等各种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石窟一征》 方言词 考释
  • 简介:荆门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与普通话词汇的共同点较多,但由于荆门处南北方言过渡地带,方言词汇自成系统,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词汇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词形(音节数量、构词语素)、词音(文白异读、合音、颤音)、词义(形同义异、义同形异)三个方面对荆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荆门方言有进一步认知。

  • 标签: 荆门方言 普通话 词汇 比较
  • 简介:方言话剧《老汤》融合了戏剧、河南戏曲、风俗等原料,熬制了一碗人文气息浓厚的精神高汤。舞美造型设计者利用自己独到的"配方",把中原文化的精髓转换到一个新高度,通过"假定性""虚与实""取与舍"无限拉伸了舞台时空。极具特色的地域建筑被搬上了舞台,"占天不占地"设计理念也使得该剧舞台立面饱满。在灯光、舞台调度、服装等元素的助力下,为《老汤》近半个世纪跨度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调度丰富的舞台空间,使得观众观剧时更有带入感。

  • 标签: 假定性 创新 虚实相宜
  • 简介:方言流行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方言语汇、句子的直接借用,另一类是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词汇相结合,这一类又可以细分为谐音、连读、语音模因三个小类.文章总结了方言流行语的语言特点,最后从社会发展、传播媒介、大众心理三方面阐释了方言流行语产生并且流行的原因.

  • 标签: 方言 流行语 特点 成因
  • 简介:像四千年前雄踞东北大荒山的满族先人肃慎以楛矢石砮,与中原发生联系,开辟满族文化先河,继而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留下东北无以胜数山川河谷、驿站城郭等满语地名一样,如今在东北,遗存着挖掘不尽的因满语或满族风俗或与汉语嫁接

  • 标签: 东北方言 满语发音 满族文化 东北话 引申 满语文
  • 简介:<正>晋中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不少,这里斟谈几点,文内的标音以平遥话为准。一、词的重叠词的重叠形式是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许多方言中都有,而且有其一定的规律,但是重叠的格式及其作用就各有不同了。普通话中词的重叠现象,表现在量词、动词、形容词中最多,重叠之后所表示的意义都有一定的变化。比方量词重叠之后,多半表示“每”的意思,动词重叠之后表示

  • 标签: 晋中方言 方言普通话 语法现象 量词重叠 形容词 语气词
  • 简介:安徽定远方言中,"子"尾的读音在轻声的基础上更加弱化了。从构词功能来看,"子"尾分布十分广泛,是构成方言词的重要手段。定远方言中没有儿化词语,一部分"子"尾替代了儿化表示小称。加上"子"尾,还使一些双音节词语表意委婉。总的说来,"子"尾呈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 标签: 定远方言 “子”尾 虚化
  • 简介:本文讨论遵义方言两种语法现象:一、"没得"和"没有"."没有"为副词,"没得"为动词,也是副词.与普通话动词"没有"与副词"没有"比较,其在用法上有一定差异.二、"一下儿".共四个:表不定量的"一下儿1",表定量的"一下儿2",表时量,相当于普通话动词重叠和"一下"的"一下儿3",表时量,相当于普通话"一会儿"的"一下儿4".本文讨论了他们的语音形式、彼此之间以及与普通话对应式之间用法上的同和异.

  • 标签: "没得" "没有" "一下儿" 普通话 遵义话
  • 简介:本文分析了河北方言对学习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同时也尝试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标签: 河北方言 语音 语调
  • 简介:《聊斋俚曲集》是清代淄川人蒲松龄用鲁中地区方言写成的白话讲唱文学集,对于其中的方言俗语,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部分方言词的解释仍不确切、充分。'形容'即'比照胜过'之义。'煨温'本指'小火慢炖或加热食物,使之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来炖熟食物',后引申有'维持,保持'义。'血真脉子'是'血汁脉'的方言变音,其义实指'血脉',即'人体内血液运行的脉络'。'将将着'即'骑坐在脖子上(双腿跨在被骑人的胸前)'。'巴结',是动词,应释作'劳碌奔波'。'抅'本字当作'构',当指'伸手触摸或拿取远处的东西'。

  • 标签: 《聊斋俚曲集》 方言词 注释 补证
  • 简介:摘 要:瑞金方言属客家方言于信片,本文以其口语会话高频使用的“得”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其动词、助动词、助词和构词成分等性质及其在句中不同结构下的用法,从而进一步展示“得”的语法化在瑞金方言中的共时表现。

  • 标签:
  • 简介:方言类电视节目从出现之日起就引起业界人士广泛争议,虽然各类方言节目经历过兴旺与萧条,但因其独具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人文环境的浓郁特色,因其轻松幽默的节目风格,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尽管存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缺陷,依然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点缀。

  • 标签: 方言节目 兴起原因 地域文化 电视媒介
  • 简介:声调是声调语言的重要音位特征之一。贵阳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也是声调语言。学界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少有从非线性角度出发的,本文尝试在自主音段音位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贵阳方言单字调进行非线性表征。

  • 标签: 贵阳方言 单字调 非线性 自主音段音位学
  • 简介:运用传统的听音、辨音的方法研究芝山方言有其局限性.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获取其单字调的基频并进行归一化处理,转化为五度值,将其与传统方言学的结果作一对比,发现其中阴平的实验值与传统值出入较大,阳平、上声、去声的实验值基本与传统值一致.

  • 标签: 芝山方言 单字调 基频数据归一化 LZ值
  • 简介:<正>最近,曹聪孙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汉语隐语说略》一文。文中着重阐述了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两种主要形式,即词的秘密语和音的秘密语。音的秘密语在我国的主要形式是反切语。有关反切语的研究,赵元任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发表过《反切语八种》一文。文中介绍了反切语的定义、各称、通则、跟本地音韵的研究以及它的来源等等。作者认为,“最有系统,在音韵上也最有意思的是用反切的秘密语。真的反切语必须把字拆开成为声母韵母两部分,例如妈m—a,在声母后加一个韵母如ai,成为mai,在韵母前加一个声母如k成为ka,于是妈就说成买旮mai-ka。为便于称述,mai字可以叫作妈的声母字,ai叫附加韵,ka可以叫韵母字,k叫附加声。”至于反切语名称,作者是取妈字为例,“把他切起来而冠以方言的地名。”文中还介绍了反切语八种类型,即北平mai-ka,mei-ka,man-t’a(名称未详),常州式m-la(叫“字语”),昆山mo-pa式(叫“切口语”),苏州、浦东、余杭、武康m-pa(叫“洞庭切”),苏州式uoˉmn(叫“威分”),广州la-mi式(叫“燕子语”或“燕子公”),东莞la-mi式(叫“盲佬语”福州la-mi式(叫“廋语”或“仓前廋”)。此外,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中谈及的傣族反语,曹广衢《布依语的反语》,王敬骝《佤语的反语》,王春德

  • 标签: 反切语 漳州方言 福州切脚词 韵母 声母 秘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