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植被参数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参量,对径流、土壤水分等水循环参数的模拟具有显著的影响。论文以西藏那曲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MODIS遥感数据估算的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植被覆盖指数(Fractionalvegetationcover,FVC)两种动态植被参数对VIC水文模型模拟表层土壤含水量(0-15cm)的精度影响。结果表明,与使用静态植被参数相比,基于MODIS的动态LAI及FVC驱动的VIC模型模拟的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精度显著提高,且冰冻期的改善尤为明显,偏差Bias从0.101cm^3·cm^-3下降至0.032cm^3·cm^-3,均方根误差RMSE从0.135cm^3·cm^-3下降至0.071cm^3·cm^-3,相关系数R从0.483上升至0.836。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植被参数对VIC模型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模拟精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但FVC的影响更显著。

  • 标签: VIC模型 土壤含水量 植被数据 分布式水文模型
  • 简介: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21世纪初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道路、河流、居民点等因子对沼泽湿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C)的变化范围为92.2-675g/(m^2·a),平均值为374.2g/(m^2·a)。沼泽湿地生产力主要受三江平原综合水热条件控制,其与气温和降水显著复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9(n=6,P〈0.05)。低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北部地区,高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河流在0-8km的范围内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居民点扩建,道路修筑等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湿地分布,并导致沼泽湿地生产力下降,其有效影响范围分别是0-6km区域和0-8km区域。

  • 标签: 三江平原 净初级生产力 沼泽湿地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 简介: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增加(P〈0.05),土壤种子库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提高(P〈0.05),土壤种子库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显著降低(P〈0.05);(2)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植被密度显著增加(P〈0.05),植物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顺序均为:恢复阶段(Ⅲ)〉恢复阶段(Ⅳ)〉恢复阶段(Ⅱ)〉恢复阶段(Ⅰ)(P〈0.05);(3)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0~10cm、10~20cm和20~3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其变化范围为259.55~368.32mg·kg-1.研究表明: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自然恢复有利于改善植被与土壤特性.表4,参21.

  • 标签: 自然恢复 土壤种子库 群落结构 土壤性质 衡阳
  • 简介:神宝公司露天煤矿是国家大型煤炭企业,处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中心部位。煤炭露天开采过程中由剥离物堆积形成的排土场,对草原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排土场植被重建与恢复是减少这些影响的关键措施。2014年对该煤矿的现场调查表明,该煤矿重视环境保护和排土场植被重建工作,边开采,边治理,取得很好的成效。其基本经验是:严格执法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规范植被重建的技术环节;建设开放式环境管理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矿区借鉴。

  • 标签: 呼伦贝尔草原 露天煤矿排土场 植被重建 排土场边坡 排土场平盘
  • 简介: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利用多时相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采用一种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时间序列的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区湿地植被的分布数据.监督分类以NDVI时间序列的波形所反映出的植被物候特征作为分类器,将离散的傅立叶变换应用于NDVI时间序列以减少高频噪声对分类的影响,并运用傅立叶变换后波形幅度和相位的相似性来确定像素的归属类别.根据研究区植被的物候特征的差异,区分出7种地表(沼泽、沼泽化草甸、滩地、水田、旱地、灌木和林地)的植被类型,得到三江平原2005年湿地植被的分布数据.该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达到79.67%,Kappa系数为0.7525.研究表明,基于MODIS多时相NDVI数据,采用基于傅立叶组分的相似度分类方法可以客观、经济、快速的提取湿地植被分布数据.

  • 标签: 三江平原 湿地 植被 MODIS NDVI 傅立叶变换
  • 简介:摘要石漠化治理是国家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云南省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以弥勒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区域的石漠化现状,建立石漠化修复治理框架体系,采用林草植被的修复技术,加强石漠化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同时,在石漠化治理思路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建设的节能思想,为今后相同区域开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 标签: 石漠化治理 岩溶地区 节能 弥勒市
  • 简介: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退化程度严重,受气候、土壤和植被多种因素影响,边坡植被恢复工程开展十分困难,一直是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中重点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难题。

  • 标签: 水利水电工程 边坡防护 植被恢复设计
  • 简介:摘要:世界发展到今天,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硕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目共睹的,但经济效益持续上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发展负面影响,这一点从碳排放超标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便可看出。近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实施碳中和服务区这种低碳减排的建设项目。本文着眼于碳中和服务区,先探讨了可以切实提升其植被碳汇能力的先进技术,而后探究行之有效的碳汇能力提升措施。

  • 标签: 碳汇能力 碳中和服务区 先进技术 有效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就不同城市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不同城市植被类型(乔木、乔草、灌草、乔灌草)为中心展开,采集0-10cm及10-20cm土层土壤,落实pH值及有机质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经检测分析发现,不同城市植被类型虽不会对土壤pH值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较于乔木、乔草及乔灌草,灌草植被的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与0-10cm土层相比,10-20cm土层的pH值更高,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则相对较低;采样地不同,土壤pH值差异不明显,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则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植被类型、采样地等有着紧密的关联,通过合理的分析,可为城市植被的营造及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可靠的参考。

  • 标签: 城市绿地 植被类型 土壤pH值 土壤有机质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目标,设计了“北碚缙云山植被调查”的研学活动,确定了“观察植被的基本方法”、“了解植被分类方法”、“分析常见的植被特征”、“认识保护植被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研学内容,并展示了研学实施过程和多维评价方式,并反思总结了研学实践启示。

  • 标签: 核心素养 研学实践 多维评价
  • 简介:摘要:西北风基本上是由大气中受热不均的压力差异所造成的。但风力的变动却是有规律的。大风一直由高气压吹向较低温,所以气压差越大,风力也越大。而冬季北近地面的天气较寒冷、空气密度较大、气压也高,所以冬天多刮偏北风。在全世界风力都处于减弱态势的大背景下,探讨风力变动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有着重大价值,特别是其主要成分——草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大量科学家都在探讨风力变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风力变动可以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叶片类型,适宜的风力可以促使植被生长发育、增加植物初级产量,但大风或长时间强风不但会给植被生长造成损伤影响,而且还可能干扰植物的生长发育;风力影响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复杂而且影响利弊很大,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侧重于在以下一些领域的发展:对西北风的季节变化,西北风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对影响植物多样性策略的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 标签: 西北风 风速风向 季节变迁 植物多样性
  • 简介:摘要: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保护屏障,随着内蒙古地区林草过渡区植被覆盖面积在时空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基于近几年的林草过渡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数据资料,对影响研究区域林草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开展分析,并获得了可靠的研究结果,同时提出了可行性的林草植被覆盖面积保护建议。

  • 标签: 内蒙古林草过渡区 植被覆盖度 失控变化 驱动力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文献和数据,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而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和降水模式变化影响了植被生长,导致植被分布范围、类型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供的服务功能。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度 生态系统服务 极端气候事件 降水模式
  • 简介:2011年9月19日,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第二次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等有关编制单位人员。

  • 标签: 水土保持植物 北京林业大学 植被建设 交流会 规划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 简介: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哈素海环路边坡研究了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冰草(Agropyroncristatum(L.)Gaertn.)和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不同比例混播建植护坡植被地上部分茎叶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披碱草、冰草和无芒雀麦2∶1∶1的配比组合优于其他配比组合,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茎叶截留量高于其他组合;其草层高度52.10cm,地上生物量干重20.37t/hm^2,持水最大截留率为38.03%、最大截留量5.35mm。水土保持效益显著,是最优的护坡混播配比组合。

  • 标签: 禾草 混播比例 护坡植被 水文生态效应
  • 简介:结合GNMMS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各个生态地理分区NDVI变化特点,对各地理分区内的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率整体呈改善趋势,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北部地区呈退化趋势.

  • 标签: 生态地理分区 青藏高原 植被覆被变化 气候变化 NDVI
  • 简介:于2014年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典型草原上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年代的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和植被特征变化数据,分析各年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植被特征变化对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上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气温分别为4.52℃、4.75℃、5.94℃和6.14℃,54年间上升1.62℃,平均每年上升0.03℃。随着气温的增加植被特征逐渐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降水量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7.08mm、176.93mm、169.27mm和167.8mm,其下降率分别为0.85%、4.4%和5.2%。54年间下降9.28mm,平均每年下降0.17mm。随着降水量的下降植被特征也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植被特征 影响
  • 简介:根据采自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亚高山水系源头地带(大致25°40’N,118°11’E)泥炭沉积洼地的孢粉纪录,对该地区亚热带山地植被近4000年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孢粉记录和其他沉积资料显示,3个取样点的泥炭沉积开始于4000年前,很可能是全新世后期气候转冷的结果.在距今4000~1200年前期间,戴云山脉上部(海拔1300~1600m)的植被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类型,优势种属包括Cryptomeria(柳杉)、Castanopsis(栲)、Quercus(栎)和Tsuga(铁杉)等.距今1200年前左右,该区域的植被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表现在上述优势属种的孢粉在样品总孢粉数的比例突然下降,而Pinus(松),Gramineae(禾本科)以及Dicranopteris(芒萁)等属种的比例则提高了.这次剧烈的植被变化在其中的一个泥炭钻孔中留下了一层粘土记录,它代表了当时流域内植被受破坏后出现的严重土壤侵蚀.从泥炭沉积提取的孢粉记录还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的松林是一种次生植被,它是人类不断干扰的结果.

  • 标签: 戴云山脉 孢粉集合 泥炭沼泽 人为干扰 泥炭沉积洼地
  • 简介: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的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