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于新入职护士,采用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方法,分析最终对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在2020年2月-2021年12月,我院新入职护士共43人,经商议,决定将这43人作为本次研究工作的对象。研究时间为一年,采用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培训方法,探讨入职前和入职一年后对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时间段的岗位胜任能力考核指标中,包括:专业理论考核、接待病人、专科抢救技能、急救药品、物品以及仪器使用,培训结束后数据均优于入职前的数据,数值差异性显著,P小于0.05,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能够有效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此种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和实践。

  • 标签: 护理部集中培训 科室轮转 新入职护士 岗位胜任能力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各个医院竞争日益激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病人病情危急且严重,针对治疗需要大量优秀的医护人才及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因此重症医学科是体现医院救治水平的典型代表科室。基于此,有效激励机制和良好科室文化建设管理可加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管理程度,提高科室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尽量避免医患纠纷问题,把科室物质和精神文化进行良好整合,是医疗管理和医疗质量良好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激励机制和科室文化建设在重症医学科管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全面阐述。

  • 标签: 激励机制 科室文化建设 重症医学科 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各个医院竞争日益激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病人病情危急且严重,针对治疗需要大量优秀的医护人才及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因此重症医学科是体现医院救治水平的典型代表科室。基于此,有效激励机制和良好科室文化建设管理可加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管理程度,提高科室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尽量避免医患纠纷问题,把科室物质和精神文化进行良好整合,是医疗管理和医疗质量良好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激励机制和科室文化建设在重症医学科管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全面阐述。

  • 标签: 激励机制 科室文化建设 重症医学科 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各个医院竞争日益激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病人病情危急且严重,针对治疗需要大量优秀的医护人才及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因此重症医学科是体现医院救治水平的典型代表科室。基于此,有效激励机制和良好科室文化建设管理可加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管理程度,提高科室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尽量避免医患纠纷问题,把科室物质和精神文化进行良好整合,是医疗管理和医疗质量良好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激励机制和科室文化建设在重症医学科管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全面阐述。

  • 标签: 激励机制 科室文化建设 重症医学科 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与医院临床科室及手术室沟通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技巧,促进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福建省某三级乙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与医院临床科室及手术室沟通的400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及手术室沟通存在缺陷,随机抽取的400个案例中存在沟通缺陷问题,共计2项38例,其缺陷主要为:临床科室及手术室方面21例(55.26%),消毒供应中心方面17例(44.74%)。结论  通过增进了解、提升活力、主动作为、提高沟通技巧等四个方面可密切消毒供应中心与各临床科室及手术室的关系,促进有效沟通,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临床科室及手术室 沟通 影响因素 对策探索
  • 简介:【摘要】目的:为新入职护士实施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培训,分析培训后新入职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间52名新入职护士为观察对象,分析新入职护士于培训前后的岗位胜任情况。结果:培训后新入职护士对岗位胜任能力更强。结论:采取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培训方法,能够有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可于岗前培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部 集中培训 科室轮转 新入职护士 岗位胜任能力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运营挑战。后勤库房,作为医院物资保障的核心部门,其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科室的工作流畅度和服务质量。然而,传统的库房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着物资领用繁琐、信息交流不畅、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本文即着眼于此,分析优化医院后勤库房管理对提高临床科室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以供参考。

  • 标签: 医院后勤 库房管理 临床科室 工作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将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方式进行临床实践,验证对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影响及效用。方法:设定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开展对比研究,择该期间我院新入职护士作为研究样本,人数共计40名,按照实施培训方式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对照组(常规护理培训)两组,后整理收集两组护理知识考核评分、护理技能考核评分、岗位胜任能力:操作能力评分、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工作满意度、科研能力数据,观察对比结果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护士各项数据皆优于对照组,且组间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培训措施有利于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提升,能够为临床医疗提供可靠人才,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护理部集中培训 科室轮转 新入职护士 岗位胜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护理部集中培训联合科室轮转方法对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新入职的护士共30例,对上述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和科室轮转,并分析入职时以及培训后胜任能力的考核指标。结果:接受培训后护士接待病人的能力、急救药品的使用和认知、专科抢救技能以及专业理论考核的分值均比入职时高,P<0.05。结论:对新入职护士运用护理部集中以及科室轮转的方法可提高岗位胜任的能力,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部集中培训 科室轮转 新入职护士
  • 简介:摘要激励机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提高住院医师、带教教师等各层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整体化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住院医师在轮转科室中的培训制订了一套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并在轮转科室中进行了实践,取得初步效果,为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性化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激励 个性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科室生殖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皮肤科、泌尿科、不育与性学科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与药敏实验结果1200份进行研究。结果4个科室感染均以Uu感染为主,泌尿外科的Uu单独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皮肤科的Mh感染明显高于其他科室(P<0.05)。各科室患者最敏感抗生素均为米诺四环素,但对米诺环素敏感性无差异(P<0.05)。不同种属支原体的抗生素敏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菌种的支原体感染、不同科室的就诊人群对于支原体敏感抗生素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医务工作者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殖道支原体菌种变化,并根据支原体的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

  • 标签: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感染 药敏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个人年工作纲要对提高科室年计划完成率、保证科室年根据科室本年度计划摘取与自己有关的计划纲要罗列成文上交。结果护士个人年工作纲要的制订促使科室年计划优质、高效完成。结论护理年计划以往均是由护士长制订并将计划输出供各位护士参阅,个别护士会根据年工作内容记录自己本年度该完成的任务,并提醒自己定时完成。但有的护士可能只会粗略阅看,故在很多时候都要护士长提醒或催着完成,处被动状态。通过护士个人年工作纲要的制订不仅每位护士能及时完成自己本年度工作,而且在掌握年计划内容及科室年计划的完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关键词护士工作纲要年计划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3~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率进行连续监测,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年在4个细菌监测重点科室的住院患者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296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1.8%;2014年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640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4.7%;产ESBLs大肠埃希菌捡出率从高到低的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外科、血液科及呼吸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神经外科、ICU和血液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而呼吸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其他科室比较相对较低。在各重点科室使用的抗生素中,耐药率〈10%的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亚胺培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在10%~40%范围的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结论医院不同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不同;对于不同科室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住院患者,在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试验,根据医院动态病原菌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医院重点科室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走动式管理模式对医疗质量及各医技科室间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实施走动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选择实施前2013月1月~12月为对照研究,比较实施走动管理模式前后医疗质量、院感与医患纠纷、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施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医院走动式管理有助于降低院感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医疗质量。

  • 标签: 走动式管理 人际关系 医疗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临床科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呼吸科")参加临床实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为期3周的呼吸科实习中,将呼吸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科室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职业精神教育实施情况(包括教育内容、教师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3个维度)2个部分。结果医学生对呼吸科职业精神教育的总评分为(46.49±1.87)分,其中,对教育内容评分为(18.27±0.86)分,对教师评价为(18.66±0.75)分,对教学效果评分为(8.56±0.36)分。78.7%(74/94)的学生表示对于呼吸科发展历程和名医大家故事充满好奇。93.6%(90/94)的学生通过了解呼吸科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明确了未来行医的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对呼吸科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对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认可度。结论临床科室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 标签: 临床科室传统文化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 实践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全员参与型管理模式,将科内护理人员按老、中、青搭配分成4个质控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跟踪反馈,每季度轮换1次,每月科内开护士会总结。结果实施前后对比,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均显著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实行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团体意识,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 标签: 全员参与 分组管理 定期轮换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减少实施封闭式回收物品政策后,临床科室与供应室在物品回收方面产生的纠纷;加强供应室服务与临床的协调性,改进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提高各临床科室对采取封闭式运送的认识;加强供应室护士和工人对回收物品质量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科室的反馈沟通。结果调查统计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每季度投诉纠纷数据,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以来,投诉量显著减少。结论封闭式回收物品过程并不会造成物品的丢失或损坏,纠纷产生的原因多由于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我科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有效的减少了相关投诉的产生,加强了供应室服务和临床的协调性。

  • 标签: 供应室 封闭式回收 医院感染 持续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科室三级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次9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血液净化患者,根据不同护理完成评分均分组,每组45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则接受科室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低,而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4.4056,P<0.05)结论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应推行科室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

  • 标签: 质量控制 血液净化 护理不良事件 科室三级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医学理论与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而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际工作的开展。本文讨论了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沟通的措施。

  • 标签: 检查科 临床科室 沟通 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