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日至2月22日武汉市中心医院连续收治的30例确诊COVID-19的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同时随机纳入该时间段内收治的30例非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筛选出可能预测疾病程度的临床指标。结果危重组中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中位年龄为68岁;非危重组以女性为主,中位年龄为58.5岁。危重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中位时间,既往吸烟史,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慢性肝脏病、恶性实体肿瘤)与非危重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更低(中位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升高更明显(P值均<0.05)。并发症方面,危重组患者在病程中更易合并心肌损伤(46.7%比23.3%)以及肝脏损伤(80.0%比65.0%)(P值均<0.05)。治疗上,危重组患者较非危重组患者更多使用了糖皮质激素(90.0%比50.0%)以及丙种球蛋白(76.7%比40.0%)(χ2=9.603、6.857,P值均<0.05)。截止2020年3月20日,危重组患者中12例(40.0%)死亡;18例(60.0%)病情好转出院。结论COVID-19危重症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较非危重组患者明显降低,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程中更易合并心肌、肝脏损伤,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危重症
  • 简介: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被迫停滞。自2019年12月底新冠肺炎的首次通报起,新冠肺炎疫情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流行,其危害的严重程度不言而喻。各医院在这一重要时期必须做好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本文就如何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展开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愈患者CT影像特征,探讨符合出院标准患者的影像征象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新冠肺炎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影像特点。结果分布特点:普通型①双肺下叶出现病变比例最高;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单侧看,右下叶或左下叶病变范围最大。④周围分布为主。重型及危重型①双肺各叶出现病变的比例近似。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右肺病变为著者则下叶范围最大;左肺为著者则上下叶范围相当。④弥漫分布者多。影像征象:普通型常见为纯磨玻璃影,其次为伴粗网格的磨玻璃影等。重型及危重型组以纤维索条及伴粗网格的磨玻璃影为主,其次为纯磨玻璃影等。两组比较,纯磨玻璃影在两组中均较常见;重型及危重型组出现伴细网格及粗网格的磨玻璃影、纤维索条及胸膜增厚比例高。结论符合出院标准的CT影像为:①双肺渗出性病变不明显;②肺部影像表现出明显吸收修复征象。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底我国首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根据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指南建议以及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研究文献,本"专家意见"起草COVID -19疫情背景下小儿外科诊疗防控工作建议,着重于推荐COVID -19疫情期间,小儿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各级预防和控制措施,适用于国内外各级儿童医院和小儿外科机构的临床实践和医疗防护。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脏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影响的主要器官之一,但是2019-nCoV感染合并的肾损伤不能全部归咎于病毒感染。目前文献表明,2019-nCoV感染可能诱发微小病变性肾病、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和血栓性微血管病。管网状包涵体可能是2019-nCoV感染相关肾小球损伤的标志物。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包涵体 病理学 肾脏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状况,评估不同暴露状态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风险。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4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报告信息,进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等统计,计算不同特征、不同暴露状态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和续发率。结果共追踪调查176例感染者和2 000名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为6.80%,续发率为4.35%。有基础性疾病者感染率为25.00%(24/96),显著高于无基础疾病者(χ2=52.71,P<0.01);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7.48%和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P<0.01);发病后和潜伏期接触的感染率分别为9.94%和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4,P<0.01);不同接触方式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2,P<0.01)。结论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总体感染率较高,确诊病例的传染性强于无症状感染者,基础性疾病者感染和患病的风险更大,症状期的传染性强于潜伏期,共同居住生活方式、娱乐活动、聚餐接触方式为高危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感染率 传染性
  • 简介:【摘要】 眼科患者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有很多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检查与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存在着交叉感染的风险。本文着重介绍我科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从规范门诊患者就诊流程、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加强眼科器械清洁消毒管理等方面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眼科门诊 感染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趋势和评价防控效果,本研究评估了2020年1月16日至2月14日中国内地新冠肺炎的流行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16日至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的每日新增经核酸检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数,分析新增确诊病例的流行曲线、环比新增确诊病例倍数、定基新增确诊病例倍数、环比新增确诊病例数增长率。结果从2020年1月16日至2月14日,中国内地新冠肺炎累计新增确诊病例数为50 031例,其中湖北省37 930例,武汉市22 883例,湖北以外其他各省12 101例。湖北以外其他各省份新增确诊病例数高峰在2020年1月31日至2月4日,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新增确诊病例数高峰在2020年2月5至9日。湖北以外其他各省新增确诊病例数在2020年2月5至9日呈现明显下降(与高峰时段相比下降了23%),而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在2020年2月10至14日明显下降(武汉下降了30%;湖北下降了37%)。结论国家及各级政府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经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效果,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全中国的蔓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流行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分析包括:①患者特征;②病死率;③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④疾病传播的时空特点;⑤所有病例、湖北省以外病例和医务人员病例的流行病学曲线。结果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 672例(61.8%),疑似病例16 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 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年龄在30~79岁(86.6%),湖北省(74.7%),轻/中症病例为主(80.9%)。确诊病例中,死亡1 023例,粗病死率为2.3%。个案调查结果提示,疫情在2019年12月从湖北向外传播,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31个省的1 386个县区受到了影响。流行曲线显示在1月23-26日达到峰值,并且观察到发病数下降趋势。截至2月11日,共有1 716名医务工作者感染,其中5人死亡,粗病死率为0.3%。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流行迅速,从首次报告病例日后30 d蔓延至31个省(区/市),疫情在1月24-26日达到首个流行峰,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异常高值,而后逐渐下降。随着人们返回工作岗位,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暴发流行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合并或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临床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方案。本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OVID-19诊疗方案的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一线专家的有限经验,形成COVID-19合并心律失常的管理方案,以供临床医护人员参考。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 建议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重症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为促炎/抗炎反应紊乱及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细胞过度凋亡和功能耗竭、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等是主要的免疫病理表现。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康复期血浆、超免疫球蛋白等,但其应用时机及临床效果尚存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进行评价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是一种重大传染病。目前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其一种常见合并症。高血糖是导致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也是轻症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缺陷有关。此外,病毒可能对胰岛产生直接损害,诱发应激性高血糖。因此要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的糖尿病患者。系统性类固醇类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应慎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 糖尿病 免疫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2月7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巩义市人民医院的44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轻型/普通型组(40例)和重型/危重型组(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总胆红素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44例患者中,36例患者有武汉市旅居史,6例为本地确诊病例,2例流行病学史不详。患者初次就诊时发热30例(68.2%),咽部不适4例(9.1%),乏力9例(20.5%)。在疾病早期进展中43例出现发热(97.7%),其中低热21例,中度热16例,高热5例,超高热1例。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组患者的发热时间更长[(7.55±3.56) d比(13.75±2.22) d,t=3.397,P=0.001],淋巴细胞计数更低[1.12(0.83,1.23)×109/L比0.38(0.04,0.49)×109/L,Z=2.780, P<0.01],C反应蛋白更高[10.60(3.64, 19.75) mg/L比41.50(33.00, 64.00) mg/L,Z=2.234,P=0.021],总胆红素更高[6.9(5.4, 9.4) μmol/L比11.3(9.9, 28.5) μmol/L,Z=2.275,P=0.016],乳酸脱氢酶更高[210(174,252) U/L比480(471,489) U/L,Z=2.102,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热是COVID-19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重型/危重型患者与轻型/普通型患者相比,发热持续时间更长,体温更高,淋巴细胞计数更低,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水平更高。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发热 淋巴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 新冠肺炎患者在临床上 除了 采用核酸确诊以外,为了提高确诊诊断率,可以 结合 CT 影像学诊断。基于此,本文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 CT影像学征象特点分析, 以期对新冠肺炎诊断准确率提高有一点帮助作用。

  • 标签: CT 新冠肺炎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 探讨心理护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情绪的作用。重点突出一例患者入院 -住院治疗期间 -出院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结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利于疾病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焦虑
  • 简介:摘要由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仍在持续,由此造成的医护人员感染并不少见。如何才能做到既满足临床骨科疾病的诊疗需求,又防止疫情的大肆蔓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依据骨科患者的暴露史和病情进行分级防控极为重要,为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暴露,保证医疗安全和降低防疫物资的消耗,将骨科患者分为三级(1、2、3级)六类(1A、1B、2A、2B、3A、3B)进行处理,为各级医院骨科开展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年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从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作为班主任,在保障学生卫生健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将疫情防护事件转为教育学生的一个契机,在此过程中,教育大学生要树立危机意识、个人与国家一体的爱国情怀。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危机意识 爱国情怀
  • 作者: 郑瑞强 胡明 李绪言 胡波 姜利 钟鸣 桑岭 郑霞 潘纯 赵蓓蕾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225001 扬州,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30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430071 武汉,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510120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10009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210002 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350025 福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〇医院重症医学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