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构建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是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重要环节。在对我国当前已实施碳排放管理标准梳理基础上,确定了将碳排放管理标准按照标准性质、应用主体和全生命周期阶段3种分类方法,选择三维坐标系为体系框架建立方法,以每种分类方法为坐标,建立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当前我国碳排放管理相关标准缺失较多,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填充后,共列举出44类下阶段需完善标准项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议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应遵循结合不同行业和部门排放特征制定不同类型标准,根据标准目的分类衔接国际相关标准,以及结合碳排放控制工作部署分步骤开展原则,并提出完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相关建议。

  • 标签: 碳排放管理 标准 低碳
  • 简介:基于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台站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功率谱分析、BP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中国地区细颗粒物(PM2.5)主要模态时空特征,并与排放源和气象场建立了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地区PM2.5场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其中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增加模态,强度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地区;其时间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二主模态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偶极子型分布,其大值区分别位于华北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PM2.5第一模态可以看作平均态,主要受平均排放场和环流场及大地形影响,在北方表现更为显著。PM2.5第二模态可看作偏离平均场一种变化态,在冬季更可能和冷空气活动有关。冷空气强弱决定了污染累积位置以及输送方式,其作用是使得南方污染明显偏离平均态,故第二主模态在南方表现更为显著。本研究有效地利用了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演变机理,可为进一步认清大气污染形成规律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主模态 多元数据分析 排放场 气象场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汛期河南省111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均从南向北递减;黄河流域降水量日峰值明显小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降水量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凌晨,豫西山地大多出现在傍晚,豫南大部分地区则出现在下午;豫南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最大,南阳盆地和豫西山地次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上午;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呈双峰值特征,均在凌晨和傍晚出现峰值,凌晨峰值最大;长持续降水对河南省汛期降水量贡献大于短时降水。

  • 标签: 降水 日变化 河南 持续性降水
  • 简介:文章采用1967—2016年赤峰地区50a降水和温度资料,运用信息熵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玉米生长发育期降水和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玉米发育期熵情差异较大。温度熵与降水熵地域比较强,高熵和低熵中心分别出现在巴林左旗和克什克腾旗;玉米发育期各阶段熵情特征表现为:降水熵在花粒期较高,而温度熵高值出现在穗期。分析表明,近年来赤峰地区玉米生产期内气候暖干化趋势加重,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损失

  • 标签: 信息熵 玉米生育期 温度 降水 赤峰
  • 简介:对2013—2014年EC-thin和T639模式山东省旬温度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旬平均温度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高于旬最高、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模式阈值K为2℃预报准确率均比K为1℃高30%左右。EC-thin模式较T639模式预报旬平均温度预报效果最好,平均误差最小。EC-thin模式预报旬最高温度偏低,预报旬最低温度偏高。对于旬平均温度预报,订正后T639模式预报准确率在鲁中西部地区略优于EC-thin模式,其他区域均为EC-thin模式较优。EC-thin模式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半岛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好,在鲁西北西部和鲁西南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差。旬最高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鲁东南地区预报效果最好,鲁中西部和半岛东部地区预报效果最差。去除平均误差订正方法对模式旬温度预报准确率提高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明显改善。

  • 标签: 旬温度 预报准确率 检验
  • 简介: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度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反射率分布,为负偏度;非地物杂波则呈现较低反射率分布,为正偏度。采用偏度方法设计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地物杂波,滤波后新雷达基数据可在业务上应用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预报,进一步提高雷达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

  • 标签: 雷达基数据 地物杂波 偏度方法
  • 简介:玛纳斯河年径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发生了变异,传统径流频率分析方法一致假设遭到破坏,本文根据玛纳斯河上游出山口1956—2014年水文气象资料,采用遥相关分析法,并基于GAMLSS理论分别建立以时间、气候因子为协变量时变矩模型,将其拟合效果与传统P-Ⅲ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最优分布模型进行年径流量设计。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作为气候影响因子与年径流序列相关系数为-0.322,遥联最佳;以累积气温亏损值、降雨量、NAO为协变量LOGNO分布模型为最优分布模型,有效地描述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玛纳斯河年径流动态变化特征,并在不同设计保证率下设计年径流比传统P-Ⅲ分布偏大3.08%~16.10%,各月径流设计值与P-Ⅲ分布相差较大。其研究结果为玛纳斯河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气候变化 GAMLSS模型 设计年径流 玛纳斯河
  • 简介: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极向传播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Rossby波锁相作用造成。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和1998年强El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演变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 标签: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
  • 简介:根据南京地区粳稻、籼稻两个品种水稻分别在干旱、水层条件下逐时、逐日蒸散量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以下简称PM模型)对水稻蒸散量进行模拟,并对比模拟蒸散值与观测蒸散值。通过计算,对PM模型可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水层条件下PM模型精度比干旱条件下高。(2)模拟值乘以作物系数后,与蒸散实际测量值更加接近。(3)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使用PM模型进行蒸散量模拟时,方程中各个因子取值准确对模拟结果精确度有较大影响,计算时要合理确定各个因子值。(4)水层条件下稻田蒸散量明显大于干旱条件下蒸散量。

  • 标签: 稻田蒸散 PM模型 作物系数
  • 简介:利用1979—2016年北疆冬季49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对北疆冬季降水时空特征、水汽输送及环流形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疆冬季降水水汽输送通道有2条: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方路径,红海-波斯湾/里海南侧-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南路径,其中以西方路径为主。500hPa高纬高(低)压、西伯利亚瞬变低压(高压)和伊朗高原脊(槽)异常活跃促使北疆一致降水偏多(少),500hP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负)距平、西伯利亚-伊朗高原负(正)距平活跃和地中海低压槽(高压脊)异常活跃导致北疆西北部降水偏多(少),500hPa巴尔喀什湖西南侧西南-东北负(正)距平活跃和西伯利亚正(负)距平活跃造成北疆西部降水偏多(少),其中全区降水一致型是北疆降水主要分布型。

  • 标签: 北疆 冬季降水 水汽输送 环流特征
  • 简介:为预防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利用西安市2010-2013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SPSS17.0对气象因子与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人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按月建立脑血管病日死亡人数预报模型,并建立脑血管病气象危险指数等级,应用2014年资料检验预报模型及等级预报.结果表明:西安市不同月份与脑血管病死亡人数有显著相关气象因素不同;按月建立脑血管病预报模型准确率在78b以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预报准确率达90%,预报模型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预报效果较好.

  • 标签: 脑血管病 气象危险指数 多元逐步回归 预报模型
  • 简介:利用陕西省自动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极端高温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17年7月陕西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极端高温强,为历史同期罕见。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诊断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较常年偏强并显著西伸、南亚高压偏东偏北是导致2017年7月陕西出现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直接原因。垂直下沉运动较常年异常显著,副高中心强烈晴空辐射和深厚下沉增温作用使整气温持续偏高。水汽通量异常表现为北风通量,不利于水汽输送和降水天气形成,湿度条件较常年差,造成了陕西高温少雨天气。

  • 标签: 极端高温 大气环流异常 水汽通量异常
  • 简介:为提高CIMISS数据服务能力,研究CIMISS系统数据处理和服务流程,梳理分析了CIMISS数据处理入库积压原因,针对可能出现因软、硬件异常导致CIMISS数据服务性能大幅下降情况,根据系统结构特点和数据服务需求,设计了CIMISS降级备份系统。通过运行测试发现,该降级备份系统可稳定提供气象业务所需基本气象资料,能有效应对CIMISS数据服务终止等极端事件,同时显著提高CIMISS中本地化数据入库处理效率。

  • 标签: CIMISS 降级备份系统 入库效率 系统设计
  • 简介:基于1990—2015年世界前20个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主要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大多数国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量和GDP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世界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格兰杰原因,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碳排放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阶段特征,碳减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提出大幅减排目标的诉求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特征,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常秩序和规律。发达国家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发展阶段和能力,都应该带头开展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依赖。国际气候治理需要根据并考虑不同国家发展需求和特征,形成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协同。

  • 标签: 排放大国 CO2 GDP 格兰杰检验 气候治理
  • 简介:分析了深度不确定性内涵及其特点,包括情景不确定、决策后果不确定和决策方案不确定,指出了传统洪涝风险决策方法过于依赖于气候变化预测结果,未能充分考虑深度不确定性及提供稳健决策。给出了国际上处理深度不确定性稳健决策方法理论基础,并介绍了被广泛应用于洪涝风险领域鲁棒决策、信息差距及适应对策路径3种稳健决策方法。对比分析发现,鲁棒决策法有完备适应措施定量评估体系但计算量大且不易理解;信息差距法可解决不能以概率表式不确定性问题,而未考虑适应对策失效情景;适应对策路径法提供可视化决策路径,未能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不确定性。提出未来可综合鲁棒决策和适应对策路径优点,为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气候变化适应 深度不确定性 洪涝风险 稳健决策方法
  • 简介:通过绘制全省2014年9月20日08时—9月23日14时该时段全省各自动站降水量等值线图,来说明利用Surfer在日常气象工作中绘制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等值线、使彩信第二帧图片简洁、美观、一目了然。

  • 标签: SURFER 绘制 气象等值线
  • 简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了脱贫攻坚重要,其中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根据宝鸡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气象精准减灾在精准扶贫中作用、需求与努力方向。指出气象精准减灾要在提升防雹减灾作业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精准助力产业扶贫等三个方面强化能力,才能助力脱贫攻坚。

  • 标签: 气象精准减灾 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 简介:利用2012年1—3月玛曲站观测资料和单点模式Noah_LSM,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3次积雪过程对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结果表明:(1)Noah_LS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2)敏感性试验1模拟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气温和30、60cm土壤温度均大于控制试验模拟结果;(3)敏感性试验2模拟结果表明较大风速可能是造成2月18日出现大潜热通量和负感热通量一个原因。

  • 标签: 积雪 Noah_LSM模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 简介: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洪雅县2011—2015年地闪数据,分析洪雅县境内雷电流强度、陡度等参数,结合GB50057—2010探讨洪雅县雷电参量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为洪雅县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 标签: 闪电定位 闪电数据 地闪密度 防雷技术
  • 简介: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4年马蔺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马蔺萌芽期、黄枯期和生长期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4a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马蔺萌芽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10a延迟4.1d。马蔺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2月日照时数影响。(3)马蔺黄枯期呈略提前趋势。8月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增加及10月降水量增加导致马蔺黄枯期提前。(4)气候变暖后,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导致马蔺生长期缩短主要因子。

  • 标签: 马蔺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巴雅尔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