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基本上是从情感之爱的层面理解.北宋诸儒借鉴佛、道二教超越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与爱、与道德关系的探讨,把提升为宇宙、人生的本体,同时又继承儒学传统的一贯之道,强调之体与爱之用的统一,并且从体用两个层面肯定的差异一体特征,建构起体用一源的仁学本体论,从而与佛、道二教的空无本体论划清了界限.

  • 标签: 北宋 儒家 本体论
  • 简介:“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概念是切近的。苟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 标签: 孔子 荀子 韩非子
  • 简介:<正>孔子的“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
  • 简介: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我们都不难深深感到作为区域文化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性,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角度,而是从内在的、本质的特性而言。

  • 标签: 文化精神 社会理想 “大同” 山东 孔子 中国文化研究
  • 简介:先秦儒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
  • 简介:一卷在手,尽得孙子风流──读黄朴著《孙子评传》于泽民近年来,研究孙子的著作不断推出,反映出孙子学术的繁荣。近读黄朴博士新著《孙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规划),更觉得是一本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专著。《孙子评传》(以下简称《...

  • 标签: 《评传》 《孙子兵法》 军事思想 战争观 军事理论 孙武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的发现和释读,使人们看到了“”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身心]”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