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子》诸如“以民为本”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借鉴和启迪意义。

  • 标签: 《淮南子》 管理智慧 现代价值
  • 简介:智能体行动是人工智能研究核心概念之一。通常理论框架下,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完全预先给定定义,即一个行动由其行动名称、行动执行先决条件以及行动执行后果组成。然而,现实世界,我们并不总能预知一个行动完整定义,行动后果并不总能预先判定。休谟恒常联系理论是哲学对因果关系解释理论。一些逻辑学家给出了基于恒常联系理论形式化模型和系统。

  • 标签: 因果关系 英文 学习 结构 时态 形式化模型
  • 简介:战国中晚期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理论,又有强烈现实感。老庄道家虽具高深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世界方案,而黄老之学既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又援名、法人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着眼于建构现实价值和秩序,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现代化,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政治思想。这里有必要从思想主旨而非师承渊源上澄清“黄老”这个概念。

  • 标签: 黄老之学 道家研究 出土文献 道家思想 战国中晚期 秦汉之际
  • 简介:与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相比,后工业化进程是一场意义更大、范围更广、层度更深社会变革运动。对于变革过程社会治理,人们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态度:一是自然演进,二是自觉规划。工业化进程,人们选择了自然演进而经历了长期社会动荡,所以,在后工业化进程,我们应当对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陷入更大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然而,目前状况是,人类寻求合作观念和呼声被淹没在了支持竞争制度安排,意图突破官僚制组织设计仍维持着以往中心-边缘结构,社会治理仍是以管理型政府为中心。因而,在后工业化进程自觉规划社会治理,我们首要任务是,突破旧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建构起全新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通力合作

  • 标签: 竞争 合作 边界融合 服务型政府
  • 简介:“存在”和“应该”如何统一是西方伦理学一个重要问题,此问题所引发困境中国哲学语境亦存在。《易传》,道德上“应该”常常以自然实存(尤其是“天”)为依据。这种模式使《易传》德性论陷入了“自然主义”伦理学困境,但道德命题并不是纯然分析命题,道德实践也不是简单逻辑演绎。不同于西方是,古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过程综合进了深刻忧患意识和道德自觉。这使其道德起源论形式上更加丰富、更具人文色彩。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契入,使《易传》德性论模式反而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他律主义或自然主义独特内涵。

  • 标签: 《易传》 德性论 自然主义的谬误 道德综合命题
  • 简介: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线索、视野而展开。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并由此体知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感通之理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感通论题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 简介: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1897年前后《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900—1903年间《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中庸注》(1901)、《孟子微》(1902)、《大学注》(1902)、《论语注》(1902)、《礼运注》(1901—1902)诸书混杂而论。笔者认为康有为前后两次大规模释经之间存在着重要思想调整,而且这一调整是其一生思想中最为关键枢纽所在。这一调整最为直接动因,

  • 标签: 康有为 春秋 调整 经学思想 微言 大义
  • 简介:关于认知与经验主体本性明确假设之下,我们试图仔细检验克里普克反驳类型物理主义模态论证前提。当主体被设想为一个超自然、视整个自然世界为外部世界“自我”时候,克里普克这些前提都显得很合理、可接受。但物理主义蕴涵着认知与经验主体自身应该是自然世界生物一物理系统,在这个物理主义主体观,克里普克这些前提之一就成为假

  • 标签: 克里普克 超自然 模态 英文 证论 物理主义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时间”上体现是主客之间“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是“生活哲学”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特点,“齐文化以务实、尚变性、开放、兼容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而从地域文化视阈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作为当下最重要国家话语,“中国梦”是我国国家形象价值核心,规制着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内涵、路径与目标,而国家形象有效传播又直接影响着“中国梦”在世界诸民族之梦中全球地位与可能空间。因此,需认清现实起点,厘清国际传播的话语环境与主流学术话语资源,在对策与行动上注意强化其话语核心内在建构、外在形式有效表达以及新媒体语境中国家形象攻防战。

  • 标签: 中国梦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 简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最高分野,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对立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产物,西方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在这两大原则消长背后进行着。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原初理解,政治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正义”,政治本质则是精神自由创制领域。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个人与社会 社会原则 西方哲学 哲学理论 道德政治
  • 简介:每一思想都有其产生时代。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崭新社会实践,都会更加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变革和哲学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神之精华哲学,都会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思考和希冀。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理论和实践活动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一年;是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一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评论 空间 中国特色 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
  • 简介:关于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关系,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观点,可以简称为“相容论”和“互斥论”。前者立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连续”,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真正科学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后者立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断裂”,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 相容性 20世纪80年代 历史唯心主义
  • 简介:5月25—26日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协办。共有海内外儒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近30人与会。有学者认为,目前充满急剧变化时代,儒学要勇于面对新问题,诸如民主和科学、儒学宗教、中国哲学合法、中国哲学表述方式特殊等,特别是中国哲学言说特殊尤其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学研究 中国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球视野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
  • 简介:汉末魏初,儒学德性我式微,才说盛行,《人物志》集其大成。具有一定个体独立和自由精神我存在三个面向:轻视儒家规范而仍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但新道德并不明确,是不清晰德性我;重视直觉洞鉴智悟,但程序逻辑推理阙如,是不彻底认知我;个体生命看作艺术审美存在,但欠缺退而瞻远超越意识,是不健全情意我。材质自然主义凸显才说之自我又使之不完满,魏晋个体之种种自主据此伸展.

  • 标签: 才性 《人物志》 个人 自我 自然主义
  • 简介:11月23—24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龙建成主持开幕式,副校长郝跃致辞。《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孙麾研究员、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参会学者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所高校45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哲学史》、《江海学刊》、《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社会科学战线》、《河北学刊》、《学术研究》等期刊单位2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思想理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 简介: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工程学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可能,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6月28日至7月1日福建厦门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会议主要围绕马克思思想资源公正观及其内涵展开讨论。学者们认为,虽然马克思在他著作当中没有对公正问题作出系统、正面的阐述,但他学说中是包含着公正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他哲学开引出有价值思想资源来回应现实正义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资源 社会公正 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
  • 简介:【导语】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反思。一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些人则指出,现代危机恰恰是对传统哲学背叛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一般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