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印度经济不仅增速几经起落,而且增长几个重要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正是从需求角度分析了印度增长模式出现这些新交化,并探讨了变化本身可能对印度中长期经济增长影响。2005年之后,随着投资增速和在印度经济占比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与消费已不相上下,但因其波动更为明显,使得GDP波动与投资振幅更趋一致。与此同时,虽然按照东亚新兴经济体标准来衡量,印度经济算不上是出口导向型,但是出口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贡献不容低估。最后,就是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制造业对解决印度庞大人口就业、实现经济长久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总之,印度模式曾经有过独特性正在变得模糊,它与传统东亚模式渐行渐近。

  • 标签: 印度 需求 经济 增长 模式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一大学术景观,就是”“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努力,且已产生积极效果。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大门,尚未完成社会转型也将由于“全球化”与“地方相互转化这一新时代趋势,被赋予更加丰富内涵,并将产生更广泛影响,从而使中华文化复兴与人类文明秩序重构高度地关联起来。为了顺应并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开发和调动各种思想学术资源,特别是促进“”“西”“马”这三大学术传统交流对话,在理论上推陈出新。这里要辨析和解答一个前提性问题是,“”“西”“马”对话何以可能?

  • 标签: 交流对话 “马” “西” “中” 现实要求 未来前景
  • 简介:《老子道德经注》所谓“自然”包括两种含义:广义上“自然”是指人类本性当中所固有的天地之、“知”和好恶取舍之情等多种能力;狭义上“自然”用来称谓实现“无”或整体性存在能力。通过自愿地运用“无”或“以无为用”,人类不仅可以成就“上德”和德性,而且也能消除“德”和仁、义、礼弊端。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提出,只有以“上德”与德性为“本”,人类才能有效地驾驭—F德”与道德规范所代表“末”。

  • 标签: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自然 德性 本末
  • 简介:从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原型”事物反映,而反映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过程。“模型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某一认识阶段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相对主义。以直觉为主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直觉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现代中国思想,“哲学”及植根于它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作出素朴与简单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做法。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哲学思潮不断历史流变,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存在一本体问题引导建立先于生、同于生体系。

  • 标签: 哲学思潮 中国思想 可能性 传统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 学科体系
  • 简介: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经书”,从“稽疑”穷究“天人之道”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态度。

  • 标签: 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 简介:无论是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张力来看,现代困境都是不可避免。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一次是从黑格尔式绝对精神那样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个人这样有限主体翻转;另一次则是从人出发“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科学逻辑”翻转。旁观者理论哲学方式是传统形而上学一般进路;行动者眼光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中发展起来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心与情关系;以道义“气”作为从知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双义,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礼制、从礼仪礼义、从礼治礼教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从注重外在规范性越来越强调内心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礼器礼制 礼仪 礼义 礼治 礼教
  • 简介: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孟子视界,道德信仰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建构,“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是理性生命活动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推行道德信仰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保障

  • 标签: 孟子道德信仰 儒学 孔子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学哲学及与之相关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引入,科学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正确知识体系以及哲学原理例证或其新范畴来源;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曾经使中国科学哲学突破思想壁垒过程较为便利地取得了旨趣合法,但中国科学哲学家们很快把对普遍寻求纳入根植于本土知识与文化需求“从中国走向世界哲学长征”之中。

  • 标签: 科学社会学 活动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科学哲学家 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感性与知性交接处,提出了“先验想象力”来使两者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象”,而此类象大象就是原本时间。出自此原时间“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实现出自己知性客观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自春秋发端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先行和公天下普爱等博爱观内涵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汉代政治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内在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
  • 简介:《孝经》意义在于其中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孝提到至高地位;二是孝作为臣道和君道逻辑基础,从孝道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现实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发展过程,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社会治理变革过程,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而引爆。鉴于此,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休闲教育。《论语》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平均主义源头,而是“平”思想起点。“”乃均衡、公平之意,其实质是人人“各得其分”,而非人人“份额相等”。“平”思想合理性在于认识适度等差是社会有序且充满活力必要保证,其缺陷在于以宗法血缘、政治强权而不是以素质能力为标准来区分等差。先秦儒家“平”思想合理因素可以为当下中国社会公平机制构建提供可资借鉴传统资源。

  • 标签: 儒家 各得其分 均平 和谐
  • 简介: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综合”只能是知性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近年来美学研究,时有新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思潮与学派反思,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重思与重构

  • 标签: 美学研究 国内 日常生活化 环境美学 身体美学 传统思想
  • 简介:宋代理学兴起,标志着儒学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经典体系上,以《四书》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五经》(或称《六经》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