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清代的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的,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的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的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的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的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的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的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 标签: 《周易》 易象 《象传》 《象经》 《说卦》
  • 简介:李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地的“六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皆理”,强调六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与“取证于”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震卦所阐释的是人们面临震恐之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态及其后果,强调了智与勇的统一。卦辞讲遇震恐时处变不惊、有大智大勇,方堪当大任,是本卦所代表的最佳状态;初九爻讲遇震恐之际虽稍有短暂慌乱,但随即能沉着应对,是本卦的次佳状态;六二爻讲危险来临时,要沉着冷静,不能失去理智、逞匹夫之勇,要根据具体情势,适时进退;六三爻讲心中要有所敬畏、有所恐惧,要时时警醒、谨慎行事;九四爻讲因遇恐惧而缩手缩脚,使平常的行为能力不能正常发挥,是勇不足而影响智(能力)的发挥的结果;六五爻讲常历风险者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而遭致灾祸,是有勇而谋不足的结果;上六爻讲胆小委琐事无成,这样的人一定既无勇又无谋。

  • 标签: 震卦 智与勇的统一 处变不惊 适时进退 警惧行事 临危畏惧
  • 简介:《涣》卦当言发洪水。卦名"涣"意为洪水泛滥四散而冲击,即所谓发洪水。初六"马壮",谓洪水泛滥冲击,某人乘矫健壮实之马奔逃。九二"涣,奔其阶",谓洪水泛滥冲击,人奔跑上较高的阶地台地。六三"涣其躳",谓洪水泛滥,冲击某人。六四"涣其群",谓洪水泛滥,冲击众人。"涣其丘",谓洪水泛滥,冲击、包围、漫上高大的聚居之丘。"匪夷所思",谓洪水水量之大、烈度之高,远远超出人们平常想象和认知的程度。九五"涣其榦,大号",谓洪水泛滥,冲击修复城墙所用的榦木,民众惊慌呼号。"涣王居",谓洪水泛滥,冲击宫城内王的居处。上九"涣其洫",谓洪水冲击沟洫。"去逖出",谓洪水沿沟洫排出,远离而去。《衷》曰"是故占曰:……《涣》称而救",谓占《涣》卦发洪水之象,可明禹称扬上帝之命治水,救助民众之义。《衷》曰"《涣》以行权",意为占《涣》卦发洪水之象,可明禹治理洪水行使权力之义。

  • 标签: 《涣》卦 发洪水 涣其丘 涣其榦 涣其洫
  • 简介:目前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本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筒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王弼今本的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的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在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维摩诘所说经》中,以下几个译语,如净土、清净土、净国、清净佛土,从汉语的字面意义讲,当然都表示“净土”——清净的佛国、佛土,即业已净化的佛国、佛土。但是如果根据《维摩》今存梵本对勘,我们就会发现罗什这些“净土”译语的对应原语其实存在颇为复杂的情况。以下我们就从梵汉对勘角度对什译《维摩》34个“净土”译语的用例予以分析考察。

  • 标签: 《维摩经》 鸠摩罗什 净土 译语 《维摩诘所说经》 考辨
  • 简介:本文拟对南宋杨慈湖的重要哲学文献《绝四》进行重新解读,试图打开领会慈湖思想的新境界。本文认为,杨慈湖的哲学,存在着一个"一"—"心"—"觉"的动态结构,而《绝四》这篇文献,则代表了这一动态结构的基本完成。慈湖关于"绝四"的讨论,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心"与"一"的纯然相契而实现"觉"的途径,是为通达于圣人之境的光明道路。

  • 标签: 杨慈湖 《绝四记》 “一”—“心”—“觉”
  • 简介:本文着眼于文献,从佛经音义中整理出六条《周易》经文异文。通过对照发现,它们与今本、帛本、竹本《周易》经文,皆不相同。初步考察表明,《周易》在佛教界流传,他们所继承的版本系统,与外界所行当有所不同。

  • 标签: 《一切经音义》 《周易》 版本
  • 简介:一、唐宋《圆觉》的解经史《圆觉》,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一卷),据称为唐佛陀多罗(觉救)所译。最早记录它的目录——《开元释教录》就已经对该译出时间不究其详,《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说“此近出不委何年”。

  • 标签: 《圆觉经》 唐宋 《开元释教录》 天台 佛陀 时间
  • 简介: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五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五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 标签: 颜师古《五经正义》 编撰
  • 简介:本文考察了《周易》古的成书及流变过程,提出了解释《周易》古应该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据此,笔者对《周易》古中的《离》卦、《兑》卦作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离》卦以狼群袭击人类喻异族入侵。其中的“离”就是狼。狼很可能是异族入侵者的图腾,也是对该族人的称呼。笔者认为,《兑》卦反映了先秦比较常见的巫术之一——“说”。“说”是向神灵祈祷的一种巫术。从出土的占卜材料来看,占卜时若遇到有“忧”或有“祟”,贞人往往建议人们进行“说”以除之。

  • 标签: 《周易》古经 解释原则 《离》卦 《兑》卦 “说”
  • 简介:帛书作者提出'道生法'的观念,为其案法而治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法'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法'的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法'思想的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的自然状态.

  • 标签: 帛书 《黄帝四经》 道生法 政治主张
  • 简介:通行本古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和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 标签: 《周易》古经 分篇 程颐 上下篇义 阴阳
  • 简介:《老子道德注》所谓的“自然”包括两种含义:广义上的“自然”是指人类本性当中所固有的天地之性、“知”和好恶取舍之情等多种能力;狭义上的“自然”用来称谓实现“无”或整体性存在的能力。通过自愿地运用“无”或“以无为用”,人类不仅可以成就“上德”和德性,而且也能消除“下德”和仁、义、礼的弊端。王弼在《老子道德注》中提出,只有以“上德”与德性为“本”,人类才能有效地驾驭—F德”与道德规范所代表的“末”。

  • 标签: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自然 德性 本末
  • 简介:刘向称苟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的传系中没有苟子。本文对苟子易学的渊源、苟子引《易》说《易》的持点、苟子与《易传》的关系以及“六并称”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荀子 《周易》 子弓 《易传》 六经并称
  • 简介:《黄帝四》在肯定人性“自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的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的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的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 标签: 《黄帝四经》 以情释性 宁心安性 因性制法
  • 简介:本文在挖掘道书文献新史料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数学史上的天元与道教关系进行辨析,从一个侧面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影响。作者认为:天元产生的直接渊源是道教“天元”思想,李冶的天元不仅直接渊源于道教洞渊九容之说,而且从科学思想方法上分析,其“立天元一”的代数表达思想得益于道教三元并列的思维模式。

  • 标签: 天元术 道教 中国传统数学
  • 简介:管子因其经济战思想而独步于先秦诸子。有关管子经济战思想的资料主要收录在《管子》"轻重"二十一篇中,其中《管子》所言的"轻重之"是对经济战谋略的明确概括。本文通过探讨运用轻重之的条件、轻重之的作用、轻重之的实施方式,试图获得对管子经济战思想的初步认识。

  • 标签: 管子 轻重之术 经济战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