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当时报纸盛赞她为'中国第一个而且也是唯一之女律师……故不唯是中国妇女界之新纪元,而亦为法租界之新纪元'。郑毓秀这个名字,在100年前的上海法律界曾经叱咤风云。她是第一位留法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女法院院长(审判厅厅长)。在上海担任律师和法院院长期间,她经手处理过不少大案,是法律史上不可忽视的精彩一瞬。

  • 标签: 法院院长 第一位 郑毓秀 律师执照 王宠惠
  • 简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步入正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继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十九大等重要会议精神,从确立新的执政理念,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立法治和宪法的崇高地位,重新认识法治与改革关系,推动法治体系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集中论述。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 简介:十多年前读到章诒和所写《正在有情无思间一史良侧影》一文。作者文笔生动,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良工作、生活细节。文章发表后围绕这些细节是不是事实有些争论,但一个鲜活富有个性的领导人形象却从此映入脑海。笔者在此仅就所见的有限资料,把史良对新中国公证事业创建的贡献略述一二,以求教于同仁。

  • 标签: 公证事业 新中国 史良 创建人 生活细节 文章发表
  • 简介:中国民法典能否在《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之后踵事增华、再创高峰,取决于它能否在深刻反思近代民法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之上,积极回应当下国人公共精神普遍性缺失的现实景象,并肩负起重塑国民性格、培育国民公共精神的历史使命。民法典不仅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法。在公共精神层面重塑国民性是作为公民社会基本法的民法典职责之所在,也是民法典获得权威性的民心基础之所在。中国民法典应当在近代民法典的基础之上,于价值和规范两个层面,实现个人主义与团体主义并重、意思表示与程序并重,进而借助秩序化的团体公共生活和程序化的私权行动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性格,润物无声地塑造国民之公共精神。

  • 标签: 民法典 民法总则 公共精神 团体主义 程序规则
  • 简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经济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和重要领域。而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目标、治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呈现变迁态势,这便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法研究和经济法治建设有必要进行回应性的反思和革

  • 标签: 中国特色 新时代中国 法问题
  • 简介: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变迁,在于西方人权观冲击下被动的回应,经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人权宪章,吸收与消解了西方人权观的中心视野,融通了东西方文化精华。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建构,是对概念人权到制度人权理论的概括,是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表达的基础。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表达,则是中国人利用国际人权公约规范,在尊重人权共识基础上,表达中国方案的国际言说的展示。

  • 标签: 中国人权 人权话语体系 表达
  • 简介:一新时代中国经济法学的学术增长点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上,经济法学界需要思考,尤其需要回顾和反思:我国经济法和经济法学为进入新时代准备了什么?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新时代?

  • 标签: 中国经济法学 新时代中国 经济法学问题
  • 简介: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特定'时空背景'下,迫切需要回应现实的新发展,立足中国本土展开经济法的研究,从多个维度,探寻在边缘、交叉领域可能被忽略的中国问题。在总论层面,应更多探讨贯穿整个经济法理论和制度的一些综合性、交叉性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法的'法治理论'问题、各类主体的经济法遵从问题、中国经济法的'司法理论'等,进而探索中国的经济法哲学。经济法各部门法的研究,要同总论的相关理论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或基础,同时还需要加强经济法内部各部门法理论与制度之间的交叉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

  • 标签: 经济法 新时代 中国问题 调制原则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企改革形成了一个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统领的,以若干的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形成,重大改革梯次展开。然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如何选择?要不要全面借鉴国外做法?如何彰显中国特色?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达成有效

  • 标签: 中国特色 公司治理 国有公司
  • 简介:发展绿色金融是环境可持续和金融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的公共性及其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应当承担环境义务;而共谋理论与自己责任理论的发展更为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提供了依据。商业银行环境责任体系包括商业银行环境义务以及法律责任。我国商业银行环境责任相关立法层级低、操作性不强,法律义务基本内容和法律责任规定存在重大空白,严重阻碍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借鉴赤道原则、《可持续性政策》与《绩效标准》等国际金融软法,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关金融硬法,提高我国相关立法层级,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和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控制机制,确认商业银行作为环境责任承担主体,极为必要。

  • 标签: 绿色金融 商业银行 环境责任 赤道原则
  • 简介: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法律的科学前提。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判断和准确表述。经济法的理念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要素,平衡协调是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法理念中的体现,社会责任本位是经济法理念的强制性要素。满足消费者需要是党和国家工作根本宗旨在经济法中的体现,是实现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与内在要求。经济法通过具体制度实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宗旨,该宗旨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经济法平衡协调理论对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理论优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协调是经济法调整方法或基本功能。经济法中的发展规划法发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独特作用,财税法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特殊功效,金融法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杠杆作用,竞争法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挥基础性作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价格法直接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可见,经济法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制度优势。

  • 标签: 社会主要矛盾 经济法理念 经济法宗旨 经济法价值 经济法制度
  • 简介:中国古代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独具特色.那么,中国古代孝文化的起源如何,其形成后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在这变迁运动中中国古代法律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又是如何将孝文化制度化并固化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孝文化又经历了哪些变异等,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秦汉以降的律令将中国古代孝文化固化为了制度体系,内化为了文化传统,此后孝文化与法律互相浸染、共生共长,因此孝文化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古代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 标签: 中国古代 孝文化 法律支撑 当代传承 法律史
  • 简介:海上共同开发争端可以分为当事国之间的争端、共同开发机构与承包商之间的争端以及承包商之间的争端。这三类争端主要是由于对有关共同开发协议的解释和适用存在分歧、共同开发协议一方出现单方违约行为而产生的。解决海上共同开发争端的方法包括谈判与协商、仲裁、国际法院或国际组织、调解委员会以及综合的方法等。今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签订海上共同开发协议、选择争端解决方法时,应坚持政治与外交的方法是首选、仲裁的方法不能完全排斥、利用国际司法机构的裁判方法宜慎重以及重视运用综合的方法来解决争端等。

  • 标签: 海上共同开发争端 东帝汶诉澳大利亚仲裁案 海上共同开发协议 共同开发协议的解释
  • 简介:在经济法学理论研究中,学者一直偏好于运用外生型的理论嫁接方法,特别是对'市场失灵'理论和'国家职能'理论情有独钟,这样的一种研究进路极易导致经济法学理论的自给性不足。经济法学需要内生型的法律解释学与法律教义学,

  • 标签: 中国经济法学 中的导入 宪法中国
  • 简介:中国,注重并保障社会权利是实现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政治要求,也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人权事业的重要实践。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探索和实践,我国已完成社会权利及其保障的基本制度建构。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时,尽管仍面临诸多问题,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所提出的新发展要求,为我国社会权利及其保障事业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法治化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权利发展的有力支持和切实保障。

  • 标签: 社会权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法治化
  • 简介:分析中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在法源位阶、赔偿范围、赔付实践,以及对理赔异议的救济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基金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提高基金法源的位阶、扩大基金赔偿范围、赔付项目标准化、确定比例赔偿、设立应急专项分基金,以及规定索赔发生异议时对油污受害人的救济途径,充分发挥基金在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强国战略建设中应有的保障作用。

  • 标签: 船舶油污损害 赔偿基金 法律制度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这就表明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立足于行政法的维度去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发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诸多纰漏,如何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是当前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食品安全 行政监管 行政法
  • 简介:德国司法系统在'积极违反契约'理论提出前已形成针对拒绝履行的固定裁判规则,并开始区分期前、期后拒绝履行。'积极违反契约'的理论贡献在于论证对期前拒绝履行采取法律措施的正当性,并指明个别类推履行迟延规则的法律续造方法。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以该理论为基础,逐步厘清拒绝履行属违约行为,并确定期前、期后拒绝履行二分模式。在现行《德国民法典》加入'预期违约'概念后,拒绝履行逐渐消解在现有的给付障碍原因中。中国法应坚持期前、期后拒绝履行的二分模式,将期前拒绝履行纳入预期违约,将期后拒绝履行归于迟延履行但无须设定宽限期之特殊情形。

  • 标签: 拒绝履行 积极违反契约 预期违约 宽限期 不完全给付
  • 简介:罗马法中的裁判官法在诸多方面不同于司法解释,但在功能和产生原因上却和司法解释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裁判官法的既有经验有助于理解司法解释的命运。得益于规则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司法解释,在供给和需求已经基本取得平衡的今天,不再具有产生之时的必要性,司法解释和法律的融合因此应该提上日程。融合的恰当方法,是在法律编纂或者修订时,将合适的司法解释规范包含进法律中,并舍弃不重要的规范。为了确定取舍的具体规范和标准,需要法学界有意识的检讨和整理。《民法总则》扬弃了之前的两部司法解释,但仍有不足之处。《民法总则》的经验教训,应该为民法典分则和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过程昕吸取。

  • 标签: 裁判官法 司法解释 罗马法 民法总则
  • 简介: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体现为不断涌现的经济法理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学术共同体和较为成熟的经济法学教育体系。但经济法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自身定位不够清晰、社会理解和专业理解存在一定鸿沟、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对话机制缺失、经济法理论研究成果对具体经济法制度的影响力有限等。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转型。具体而言,未来的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应当从'填补法律漏洞'及对政策进行注释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掘经济法法律中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为主体,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吸纳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社会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协调配合的机制建构与其他部门法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实现经济法学研究的规范化,形成更为科学的经济法理论体系。

  • 标签: 经济法 经济法理论 现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