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即人学。一个文本即是一面反映人类境况镜子,也是一盏照耀人类文明灯。就文学批评而言,既应该关注与文本密切相关作家、世界、读者,更应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独立、再创性研读,从而发掘文本深层意蕴。本文试从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爱情经历及结局等方面,解析三岛由纪夫《春雪》中主人公松枝清显"多余人"形象,进而揭示这一人形象创作意义。

  • 标签: 三岛由纪夫 《春雪》 松枝清显 多余人
  • 简介:细读徐则臣小说,神秘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对灵魂焦灼、对现代人性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现代主义形式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先锋主义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日渐平庸化、囿于琐屑日常生活文学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充满不确定性现实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在当下“快餐文化”创作和消费模式之下,散文写作也出现了随意化和自由化创作倾向。自由被过度消费,进而导致了精神缺席、良知缺席。耿立散文一直提倡“精神含量”,是一种介入现场叙事,体现是一种担当和风骨。

  • 标签: 耿立 散文 风骨 文体
  • 简介:从古至今,"了"都是很常见、很实用一个字或词,但是人们对它来源及用法了解地并不是很透彻。本文就"了"来源、发展及用法作了一个简单介绍。同时,我们在探究一个字时候,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这样结果才能更全面,也会更好地把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

  • 标签: “了” 产生 发展 用法 虚化
  • 简介:魏晋人物,在士人风貌流变史中具有关键性一环,可以说是士人生活风貌转捩点。所谓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就是对其行为、性格、精神、风貌概括。从图像叙述思想角度看,高士图中《七贤图》《竹林像》等,则是后人对魏晋风流追忆和描述。这些图画在古代绘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一席,不仅形象再现了魏晋士人特有情怀和人生追求,而且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对隐逸传统推崇。

  • 标签: 魏晋风流 高士 魏晋士人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 流变史
  • 简介:戏剧从祭祀活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具体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戏剧是情节和行动统一;二、它是一门立体、综合、集体创造艺术统一;三、它是观演交流且为一次性艺术。

  • 标签: 戏剧艺术 整一性 综合性 一次性
  • 简介:从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在多重视角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方式,反证了见证人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危机",其实是伦理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物理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加入到探索队伍当中。本文将以三本典型物理学哲学著作为例,对量子力学哲学观和广义相对论进行阐述,同时对国内物理学哲学研究进行探讨。

  • 标签: 物理学哲学 哲学 量子力学
  • 简介:本文从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戏曲《雷峰塔传奇》、近代剧本《白蛇传》三个不同时代文本着手,分析了许仙形象演变,认为这一人在不同时代分别表现为平庸鲁莽普通人、机智果敢绝情汉、幡然悔悟觉醒者三种不同形象,而这种形象背后,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环境变革。

  • 标签: 白蛇传 许仙 绝情汉 觉醒者
  • 简介:内容提要:大卫·昆特新著《〈失乐园〉之内》以弥尔顿与荷马、维吉尔等传统史诗诗人对话与弥尔顿独特而不可复制个人才能互为经纬,对《失乐园》展开百科全书式解读,指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结束一个史诗传统同时开启了另一史诗传统,由此将弥尔顿史诗创新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探究这部新著如何通过细数《失乐园》与史诗传统互文范例而索隐弥尔顿史诗设计,以揭示弥尔顿对史诗传统颠覆与改写,从而一展昆特对弥尔顿史诗研究革命性贡献。

  • 标签: 大卫·昆特 《〈失乐园〉之内》 《失乐园》史诗传统 颠覆 改写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必要性所进行思考,探寻这些思考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互补和综合;展现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危机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大地女儿》和《革命中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故事》中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作品《纽约三部曲》中《玻璃城》除了侦探小说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以外,奥斯特常用叙述技巧是多文本层次。作品中叙述层次丰富,也证明了奥斯特喜欢混淆实际文本和虚构文本叙述。在小说中奥斯特没有区分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之间差别,很多时候不同文本混合使用增加了小说叙述层次。

  • 标签: 叙述技巧《玻离城》叙述声音 叙述层次
  • 简介:一我妹妹丁宁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1998年春节期间,她告诉我,社里要推出《百年人生丛书》,内容是当代文化名人回忆录。第一种已经问世,是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这本书我读后感到很有意思。周一良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毕竟是书生》不到十万字,重点叙述自己20世纪70年代进入梁效写作组,打倒“四人帮”后接受审查尴尬经历。当时除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外,其他当事人尚未直陈其事。周一良回忆录态度比较诚恳,

  • 标签: 《思痛录》 20世纪70年代 再版 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四人帮”
  • 简介: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文人鲍照身处乱世,一身任过多种职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幕僚到一方行政长官,文职武官都做过,但最终却死于乱军之中,沦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笔者认为,鲍照仕途悲剧,不是源于门阀士族制度,而是其自身不具备乱世政治家敢于冒险素质。

  • 标签: 鲍照 乱世 门阀制度 政治家素质
  • 简介:莎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败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不含血肉"观念普遍认同,或者说集体无意识默许,其中隐含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身体观重大转变。在西方文化中,随着现代人体解剖术出现和发展,传统血肉相通身体观逐渐让位于为血肉分离身体观。这种转变在包罗万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文本踪迹,其中既有"四体液说"和放血疗法明确话语,也有维萨里《人体构造》影响和哈维血液循环说先声,而鲍西亚扭转剧情判决则成为两种身体观象征性分界。

  • 标签: 莎士比亚 夏洛克 血肉相通 血肉分离 身体观
  • 简介: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大量白俄涌入中国,白俄形象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存在。普罗作家笔下白俄叙事在革命话语体系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叙事模式,而被迫流亡上海东北作家群对白俄形象塑造呈现出不同于前者表述方式,对他们来说,白俄既是反革命符号,也承载了沉重乡愁。

  • 标签: 白俄形象 普罗文学 东北作家群
  • 简介:《莲香》为《聊斋志异》中婚恋故事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莲香美好通达、李氏妩媚多情以及桑生有情有义是作品之所以成为完美婚恋故事原因所在。该故事通过以色欲为基础三角恋爱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一夫二妇婚姻模式颂扬,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爱情、婚姻独特认识。

  • 标签: 《莲香》 色欲 一夫二妇 婚恋理想
  • 简介: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文学家,他所作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影响。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风格依然并存。屈原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传统。《荀子》政论文主要特点是:文辞犀利而有规法,既有力度又闪耀着理性光辉。《荀子》文章达到了诸子百家顶峰,直接促进了汉代文学发展。

  • 标签: 荀子 思想 诗赋 晋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