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文物类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类别。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讨论日渐丰富,但以科技自然类展览和儿童博物馆为多,文物类展览一般以设置儿童活动区的形式作为对儿童教育的补充。然而,与文物类展览分离的儿童活动区或许为文物类展览忽略儿童观众的需求提供了有利的借口。据观察,部分博物馆的文物类展览仍将受众定位在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等成人层面,未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有必要为文物类展览提高儿童教育意识,设计教育活动等提出实践原则。

  • 标签: 博物馆 文物展览 儿童教育 实践
  • 简介:在博物馆服务对象中,儿童是极其特殊又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博物馆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学习场所,教育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远未得到发挥。近几年不少博物馆纷纷举办各类儿童教育活动,编写儿童教育项目策划书或将成为一种“时髦”,其编写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剖析儿童教育策划书的作用、探究策划书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编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翼为博物馆内教育工作者策划教育活动抛砖引玉,从而推动儿童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 标签: 儿童教育 策划书 编写
  • 简介:美国是儿童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也是该事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纵观美国儿童博物馆百余年来的发展史,本文将其概括为四个阶段:“衍生与草创”期、“平缓与过渡”期、“再定义”期以及“全面大发展”期。在交代这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及重要历史事件之后,本文还简略地概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儿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情况。最后,本文提出世界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如下启示:在举办定位上,强调和社区的融合,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布展环境上,强调儿童的亲身操作与体验。

  • 标签: 儿童博物馆 美国 发展史
  • 简介:对裂隙进行充填灌浆,可以有效防止裂隙的进一步发展和雨水的渗漏,使遗址得以更好地保存。为比选出适宜于潮湿环境下窑址裂隙充填灌浆材料,采用烧料礓石、烧阿嘎土、砺灰三种传统石灰材料分别对浙江和福建四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遗址土进行改性研究。测试改性后浆体材料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收缩率,以及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水稳定性、安定性、耐碱性试验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石灰类材料均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砺灰试样的耐冻融特性稍差、龄期强度低、收缩变形较大。烧料礓石改性试样具有较高的龄期强度、较低的收缩率、良好的耐候性。因此,建议将烧料礓石作为主剂应用于四处窑址的灌浆材料中。相关研究成果对窑址裂隙灌浆材料的选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标签: 裂隙 灌浆材料 水硬石灰 耐候性
  • 简介: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实践风行世界,深刻影响欧美学术圈,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典范。在瑞吉欧理论精神内核及其以学定教、教师向导、空间设计等内容范式指导下,美国博物馆积极探索儿童观众的学习实践,获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博物馆针对儿童观众也已呈现出瑞吉欧教育实践的一些取向,但仍面临该理论中儿童观、教育观、儿童记录、环境设计、关系合作等多方面的本土化挑战。那么,瑞吉欧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迅速扩散并被竞相追捧的生命灵魂究竟是什么;我国博物馆为何亟需引介和探究诸此教育理论;其对我国博物馆儿童观众及其学习又有何实际助益,一系列问题促使笔者从宏观的本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微观的深层次问题反思瑞吉欧教育理论。

  • 标签: 瑞吉欧教育理论 儿童观众 博物馆学习
  • 简介:采用相差分析方法,区分出禾本科植物中的农作物花粉;通过对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文化层和丰台村周围现代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有农作物花粉,反映人类农耕活动对聚落及其周围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影响;文化层样品的孢粉组合显示,卡约文化早期阶段,禾本科植物花粉明显多于晚期阶段,可能反映了卡约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200—800年)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的过程;孢粉组合还显示,与现代丰台村相比,卡约文化时期,聚落周围有更多的禾本科植物生长,人类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比现代丰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综合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 标签: 丰台遗址 卡约文化 孢粉分析 人类活动
  • 简介:潜力”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在“导师”的引导下使其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史性、趣味性的特点,通过开展趣味性面的“自由”成长。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目标与蒙台十足的儿童教育活动,帮助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工作”激发儿童的“内在生命梭利教育理念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 标签: 博物馆 儿童教育 蒙台梭利
  • 简介:通过对2007年八里岗遗址浮选结果的定量分析,显示浮选仪和小水桶两种方法时浮选数据影响不大,其结果具有可比性:不同的计量方式和统计方法可以反映出一批数据的不同特征和考古学信息,故在处理数据时需根据其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这对于今后的植物考古研究设计样品采集、提取的方案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炭化植物遗存 浮选法 统计方法
  • 简介:博物馆教育是为观众的自主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和强化观众的学习行为,并使观众的学习结果与博物馆教育目标相结合的过程。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首要的任务。儿童博物馆作为一有明确的观众和任务导向的特种博物馆,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尤显重要。要实现儿童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即通过特色的展示规划和教育活动,提供一般

  • 标签: 儿童博物馆 教育活动 学习理论 学习方法 藏品展示
  • 简介:在中国首家妇女儿童博物馆中进行女性艺术的陈列实践中,在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上遵循了思想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观赏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试图通过女性艺术这一媒介,向受众展示中国女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于美好生活的艺术理解与感悟。在整体上体现出唯美与典雅的陈列风格。

  • 标签: 女性艺术 陈列内容 陈列形式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加固保护的适用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以参考。福建昙石山遗址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近年来在遗址本体加固保护过程中,在加固材料的选取上,按照基础成分的不同分别对四类主要加固剂进行施工试验,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局部试验,证明基本成分为长链烷基、烷氧基硅氧烷小分子和主要成分为含有乙氧基团的聚硅酸乙酯混合物以及主要成分为水玻璃和硅氧烷共聚物的加固剂材料加固效果较好,可用于潮湿环境下昙石山遗址的本体加固保护,这对推进我国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无疑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 标签: 潮湿环境 昙石山遗址 加固 保护 材料筛选
  • 简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宋代阿育王塔是目前国内地宫出土的最大的阿育王塔,该塔的出土对研究我国佛文化的传承体制、发展历程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恢复严重干缩变形的阿育王塔檀香木胎的原有形貌,采用“活性碱”作为润胀复原剂,对干缩变形的木胎进行了复原试验。采用X射线衍射仪、环境扫描电镜对复原前后的木质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活性碱处理后,檀香木试样的结晶度由处理前的45.5%下降到处理后的38.7%,塌陷的木材细胞腔结构得以重现,变形的木材孔道结构由近椭圆形变化为近圆形。在对一件干缩变形的阿育王塔相轮处理试验中,经复原处理后相轮的经向尺寸提高了1.33%、纬向尺寸提高了10.03%,复原后的相轮与收缩前出土时外观尺寸相近。

  • 标签: 出土 干缩变形 阿育王塔 复原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埘允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对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
  • 简介: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之一。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就需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热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科学引导公众理想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能够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的角度,浅析关注社会热点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系列活动为例,探索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时怎样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色和受众特点开展社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让博物馆在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 标签: 社会热点 可持续发展 社会教育 博物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