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生活不良的生活习惯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随着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不断增加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以缓解自身的症状,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抗感染有着很好的效果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由于此类的含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近年来服用此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例子有很多,并且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使用者逐年呈上升趋势,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大量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者案例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患者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在中枢系统中的调查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同时对血糖的浓度造成了影响,根据其他调查报告发现使用此药物还会导致软骨损伤同时会给心脏泌尿系统带来毒性以及会造成皮肤光毒性。对这些不良反应的主要治疗措施是以预防为主并针对不同症状科学治疗。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用药效果与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104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对照组、喜炎平组各52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喜炎平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总有效率;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正常时间。结果喜炎平组患儿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其中,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5.00%;喜炎平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P<0.05。喜炎平组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正常时间3.72±0.95d、4.46±0.25d、3.67±0.82d比对照组5.18±1.34d、6.53±2.52d、6.73±1.13d短,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用药效果确切,可促进症状体征消退,缩短疗程,改善患儿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小儿支气管肺炎 用药效果 作用机制
  • 简介:一、实施背景2014年陕西省在推进"1市10县"医改综合试点中提出了综合监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支撑六大体系建设任务,从而在医改顶层设计上体现了政府办医、协调统一、规范运行和回归公益性的特点。在实践和探索综合监管的过程中,澄城县卫生系统按照省上的顶层设计,全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从镇村两级的综合监管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 标签: 澄城县 防保所 顶层设计 公共卫生 卫生系统 医疗保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羟考酮治疗晚期结肠癌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例晚期结肠癌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羟考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癌痛评分比较均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羟考酮对晚期结肠癌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羟考酮 晚期结肠癌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牛磺酸对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产生的保护作用以及机制。方法将心肌细胞H9c2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②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25.5mmol/L;③牛磺酸干预组在高糖组基础上加用40mmol/L的牛磺酸进行干预。药物干预48h后,收集细胞,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蛋白含量、TNF-α表达量、MDA及SOD水平。结果H9c2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增加,细胞TNF-α、MDA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加入牛磺酸干预后,细胞凋亡率减小,SOD水平升高,与高糖组比较(P<0.05)。结论牛磺酸能够减轻高糖对H9c2心肌细胞的增殖抑制,对高糖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

  • 标签: 牛磺酸 高糖 心肌细胞 凋亡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阻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只健康小鼠,将其按双盲法平均分为对比组、实验组,每组15只小鼠,以单纯熏香烟法建立慢阻肺模型,后取小鼠伸趾长肌,将其分别置于有或无TNF-α的孵育液中,并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检测泛素蛋白、mRNA水平。结果实验组泛素mRNA、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TNF-α对慢阻肺骨骼肌蛋白分解有促进效果。

  • 标签: 骨骼肌 慢阻肺 蛋白分解 TNF-&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6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厄贝沙坦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在心肌细胞中,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它是由三种一氧化氮合酶,即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内源性物质。一氧化氮信号通过cGMP依赖途径或非cGMP依赖途径进行翻译后修饰从而调控下游蛋白。NOS的功能障碍(即表达、位置、耦联、活性的改变等)存在于各种心脏疾病中,如心力衰竭,导致了收缩功能障碍、心室重塑和心肌肥大。本文将重点阐述在健康和疾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信号通路,并讨论现有的和潜在的方法通过靶向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通路来治疗心脏疾病。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