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了肝硬化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通过出血评估、做好抢救配合工作、病情观察、止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一般护理、预防肝性脑病、健康教育、杜绝不利因素等对患者实施全程护理。

  • 标签: 肝硬化 失代偿期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代偿患者长期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置管的意义,取得家属的配合,缓解焦虑恐惧心理,置管后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及时发现故障,输液前后冲洗管道并妥善固定,防止脱管、堵管,渗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PICC置管使肝硬化代偿患者避免反复周围静脉穿刺,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染、静脉炎、高渗营养药物外渗等的痛苦,减少和消除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恐惧,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硬化失代偿患者 中心静脉置管(PICC) 护理
  • 简介:摘要建立一味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验证和试验。经方法学验证试验得出的检查方法可用于一味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 标签: 独一味颗粒 微生物限度检查 方法学验证
  • 简介:摘要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和死亡数据,利用人口年龄移算方法测算了2011-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据;结合该普查老年人口主观能率测算了2011-2050年能老人数量;然后根据能老人照护需求、老人与照护人员之比测算了相应年份的能老人机构床位需求量、照护人员需求量。研究发现,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存量与能老人对机构床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结果对制定养老机构发展规划、照护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失能老人 老年护理 长期照护 机构床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运用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致内瘘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内瘘功发生率较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血液透析患者循证护理,能够降低内瘘功发生率,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

  • 标签: 循证护理 动静脉内瘘失功 低血压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报告1例代偿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患者出血情况得到良好控制,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 标签: 失代偿期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方法本患者选取2013年采用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52例,分析脱的影响因素。并在2014年实施干预措施。对比2013年和2014年患者脱率的变化。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2014年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率明显低于2013年,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与社会功能等,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脱率。

  • 标签: 美沙酮 维持治疗 脱失 影响因素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低钠血症与预后的关系,低钠血症与患者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合并有低钠血症的41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经过和预后。结果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低钠血症,尤其是严重的低钠血症可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合并重度低钠血症的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低钠血症,特别是严重的低血症可作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低钠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献血者感染梅毒病例进行电话问卷访问成功率的研究,调查拒绝电话访问的主要原因及如何避免电话访,为采集有效数据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对292名梅毒阳性献血者及576名梅毒阴性献血者进行电话问卷访问。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电话回访访率有关的因素,并对拒绝回访的主要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和文化程度与电话访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0、0.044和0.030;对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职业和文化程度对电话回访的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结论在对感染梅毒的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时,在选择回访对象时应多注重其婚姻状况、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

  • 标签: 梅毒问卷 电话访问 失访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92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综合组进行优质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综合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总合格率为97.83%,对照组的总合格率为63.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极大地提高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硬化失代偿期 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以肝硬化作为基础疾病,讨论恩替卡韦在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分析。方法选择自2010-03至2012-03于我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16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100mg/天治疗,实验组19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mg/天治疗。分别观察治疗8周、12周、24周后HBeAg转阴率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之后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Tbil、HBV-DN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上疗效优于拉米夫定,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失代偿期 乙肝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恩替卡韦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酸二胺、还原性谷胱甘肽、利尿剂等进行保肝、利尿、抗感染的基础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0.5mg恩替卡韦,1次/d。治疗52周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HBeAg和HBV-DNA转阴率、Child-pug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代偿性乙肝肝硬化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肝功能状况,阻止或减轻病情进展。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 肝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一例肝硬化代偿期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经采集病史,实验室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了是由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出血,医生采取了保肝,止血,降低血液氨浓度等紧急治疗,护士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治疗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对病人的健康指导,采取措施1天后出血停止,一周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弛缓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盆底弛缓性便秘患者,均实施生物反馈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排便症状积分以及肛管表面肌电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肛管表面肌电指标均显著改善,经t检验检验行统计学处理后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排便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经t检验检验行统计学处理后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弛缓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和临床排便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 盆底失弛缓性便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4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包括饮食、皮肤、心理、腹腔穿刺等护理。结果4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痊愈24例,占51.1%;好转14例,占29.8%;未愈9例,占19.1%。结论恰当的护理与肝硬化腹水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及病情稳定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肝硬化 腹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在能老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能老人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0例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70例实施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进食时间、洗脸刷牙时间、穿脱衣服时间、入厕时间、沐浴时间、心理护理时间、服药时间、翻身拍背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训练时间、步行训练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在能老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 失能老人 康复护理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雄性大鼠后肢体一侧制动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探讨胶原蛋白在大鼠用性骨质疏松中的骨代谢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自身对照研究,选取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未进行处理)和实验组(N=20,一侧后肢体固定),20只雄性SD大鼠右侧肢体固定建立用性骨质疏松模型,右后肢制动固定作为实验组,未固定的对侧肢体为对照组。2周后麻醉下建模动物处死后截取相同长度后肢股骨标本,进行标本处理。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总胶原及Ⅰ型、Ⅱ型胶原含量。结果实验组总胶原、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Ⅱ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一侧后肢体制动可以导致大鼠固定侧股骨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Ⅰ型/Ⅱ型胶原比值的下降,构成了用性骨质疏松的生物化学基础,导致骨钙、骨磷减少形成局部性骨质疏松。

  • 标签: 失用性骨质疏松 大鼠 Ⅰ型胶原 Ⅱ型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