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1例产褥期静脉窦血栓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精心的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重要保证。静脉窦血栓取栓和接触溶栓,手术创伤小,做好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和血压变化,防止导管的脱出和移位,及时发现患者出血倾向,做好产褥期的护理,重视出院宣教,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产褥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血管栓塞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确诊患有颅内动脉瘤疾病需要进行血管栓塞治疗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患者,每组33例。甲组患者实施普通常规护理措施,乙组患者在甲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乙组为6%,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血管栓塞治疗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常规护理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血管栓塞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确诊患有颅内动脉瘤疾病需要进行血管栓塞治疗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患者,每组33例。甲组患者实施普通常规护理措施,乙组患者在甲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乙组为6%,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血管栓塞治疗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常规护理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的应用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保守组及机械取栓组,保守组选取发病6小时内入院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者,机械取栓组选取发病6小时内入院患者采用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者。比较住院时间;治疗前后NHISS评分以及SF-36评分;再次梗塞发生率。结果机械取栓组相比保守组患者,手术前NHISS评分以及SF-36评分更有优势,差异显著(P<0.05)。机械取栓组住院时间优于保守组,差异显著(P<0.05);机械取栓组再次梗塞发生率是2.00%低于保守组的18.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Solitaire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 应用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腹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期应用全程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程护理,比较护理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卧床、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胸腹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期应用全程护理干预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腹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 围术期 全程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我院于2014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4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血管介入治疗。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分析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45例患者经血管介入治疗后,纤维蛋白水平为(3.36±0.84)mg/dL,血浆黏度为(1.15±0.25)mPa·s,血细胞比容为(36.84±3.06)分,全血低切黏度为(14.72±4.35)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18±0.49)mPa·s,NIHSS评分为(10.24±1.15)分,ADL评分为(84.05±5.37)分,比治疗前,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介入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我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653例患者实施有效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通过检查前准备,造影中的护理及造影后的护理配合,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结论护理配合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可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更好地完成该项检查。

  • 标签: 护理配合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7例为观察组,另选体检健康者77例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并对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HCY、VEGF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HCY、VEGF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者病情越严重,HCY、VEGF水平越高,差异显著(P<0.05);HCY、VEGF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病情呈正相关性(r=0.742/0.695,P<0.05)。结论HCY、VEGF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性,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情以及药物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情况等。结果500例患者中128例抗凝治疗,其中99.22%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监测达标20例患者。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未抗凝治疗的脑卒中风险大,且临床中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监测达标率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以期降低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血管介入治疗的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血管介入治疗,统计患者在中、术后缺血性并发症情况,对比各类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55例患者中共出现14例(25.45%)缺血性并发症患者,其中脑血管痉挛狭窄发生率(12.73%)最高,显著高于脑血管血栓栓塞(7.27%)、瘤囊附近穿支或远端动脉栓塞(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并发症病因分析显示,患者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以及导丝反复操作而损伤血管膜(28.57%)占比最高,显著高于合并血肿(14.29%)、手术操作因素(14.29%)、栓塞影响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14.29%)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缺血性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中因使用支架或导丝操作损伤血管膜等因素与缺血性并发症密切相关,需进一步改进置入支架或使用导丝的技巧,以降低缺血性并发症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梗死 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二次分诊管理模式在心血管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1月—6月纳入患者3872例为对照组,2018年7月—12月纳入患者3943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行传统分诊模式,观察组实施二次分诊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对医院环境、设施,就诊过程,诊疗过程隐私保护,就诊流程满意度及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危重患者筛查率,跌倒高危患者预先识别率高于对照组(P<0.05),候诊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科门诊患者中应用二次分诊管理模式,提高了患者就诊满意度,提升了门诊护理质量。

  • 标签: 门诊 二次分诊管理 心血管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皮抑制素联合顺铂与单药顺铂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2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36例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单用顺铂治疗,观察组18例使用重组人血管皮抑制素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QOL及KP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33.33%、治疗有效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55.5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QOL评分及KP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皮肤毒性、变态反应、心血管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皮抑制素联合顺铂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更佳,有利于提升肿瘤抑制效果,改善生活质量,且不增强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恶性浆膜腔积液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顺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血管重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82例心血管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均分为两组(n=41),对照组给予西地兰治疗,观察组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氧饱和度要高于对照组,心率则慢于对照组,组间对比依次为t=3.688,t=14.726,t=3.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心血管重症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其左室射血状态,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缓患者心率,应用疗效确切。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血管重症 左室射血分数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血管重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82例心血管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均分为两组(n=41),对照组给予西地兰治疗,观察组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氧饱和度要高于对照组,心率则慢于对照组,组间对比依次为t=3.688,t=14.726,t=3.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心血管重症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其左室射血状态,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缓患者心率,应用疗效确切。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血管重症 左室射血分数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颅内动脉狭窄采用血管支架成形治疗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例颅内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经MRI检查确诊并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程度。然后进行血管支架成形治疗,其中基底动脉狭窄病变2个,椎动脉狭窄病变6个,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4个,大脑中动脉狭窄病变7个。结果1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无手术死亡及脑梗死,1例发生近端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经支架植入后夹层消失。对全部患者进行6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无脑梗死发生。结论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支架成形治疗的成功率高,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减少患者的脑梗死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安全性 短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在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动脉取栓中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且对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NIHSS评分及mRS评分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动脉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共43例,占93.47%,其中2例患者再通后再次闭塞,占4.35%,1例患者尚未开通死亡,占2.17%。治疗14天与28天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28天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14天,差异显著(P<0.05)。治疗14天与28天的m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28天的mRS评分低于治疗14天,差异显著(P<0.05)。结论SolitaireAB型支架在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SolitaireAB型支架 急性脑梗死 动脉取栓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措施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8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6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7.24%,实验组满意度为96.55%,参照组满意度为82.76%,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满意度大大提升,值得应用。

  • 标签: 护理措施 荧光素 眼底血管造影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措施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8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6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7.24%,实验组满意度为96.55%,参照组满意度为82.76%,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满意度大大提升,值得应用。

  • 标签: 护理措施 荧光素 眼底血管造影术 应用
  • 简介:摘要临床针对房颤患者一般实施起搏器置入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在起搏器置入术后经常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术后并发房颤现象,不利于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预防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房颤,应针对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 标签: 起搏器置入术 术后并发房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皮生长因子药物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32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采取常规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程度;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疗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常规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效果确切、安全。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