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经低温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性,验证其是否仍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脐带,分离诱导获得HUC-MSCs,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加入冷冻保护剂(10%DMSO+40%FBS+50%DMEM/F12)后将其存于一80oc冰箱过夜,再转入液氮气相中保存1个月后复苏。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复苏后贴壁生长细胞的形态;台盼蓝拒染法比较存前后细胞活力;MTT法测定HUC—MSCs的增殖活性,比较存前后HUC—MSCs增殖活性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s经存复苏后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复苏后HUC—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检验其是否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果HUC—MSCs经低温保存复苏后,细胞仍保持贴壁生长等外形特征,复苏后HUC—MSCs存活率为91.17oA;增殖活性与未存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表面高表达CDl05、CD73、CD71、CD90、CD29、CD44、CDl3抗原,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l33、CD45、CDl4,HLA—DR、CD86、CD83、CD80、CDla~复苏后HUC—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细胞经茜素红、ALP和Von—Koss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经存复苏后的HUC—MSCs保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形态,其表型满足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要求,仍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低温保存 成骨分化
  • 简介: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极低,体外的长期培养过程中易丧失干细胞潜能以及体内移植后安全性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的:探索体外分离纯化、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方法,并观察以此方法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体内后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分别采用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24h首次换液、48h首次换液的方法纯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适纯化方法进行后续实验。配制含体积分数为10%,20%,30%,40%,50%胎牛血清的细胞存液存细胞,复苏后计算细胞存活率,测定复苏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成脂诱导能力。将第3,1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裸鼠肌肉、肝脏局部注射体内移植,45d后取注射部位行病理组织标本检查。结果与结论: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法所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最高,而细胞增殖能力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别,因此选用该方法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进行传代培养;含体积分数为30%血清存液既可保证细胞活性与增殖能力,又可保证干细胞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15代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裸鼠肝脏45d后仍可在肝脏局部存活,生长状态与体外培养相似,无异型性及向周围浸润生长,提示体外长时间培养15代以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裸鼠体内存活且无成瘤性。

  • 标签: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纯化 冻存 细胞移植 成瘤性
  • 简介:目的探讨拉力螺钉辅加滑钢板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的12例(14髁)Hoffa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10髁),女4例(4髁);年龄20-61岁,平均36.2岁。Hoffa骨折类型:内髁骨折6例,外髁骨折4例,双髁骨折2例。骨折按AO/OTA分型:33832型10例,33833型2例;按Letenneur分型:I型7髁,Ⅱ型1髁,Ⅲ型6髁。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0例。合并伤:股骨干骨折1例,胫骨近端骨折3例,踝部骨折1例,伸膝装置损伤2例,交叉韧带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半月板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2d(2h至7d)。所有患者均采用松质骨拉力螺钉结合滑钢板固定治疗。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54个月(平均20.3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1-23周,平均16.6周。无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及骨坏死发生。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经治疗后痊愈。根据Letenneur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良11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拉力螺钉辅加滑钢板治疗Hoffa骨折疗效优良、可靠。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骨板
  • 简介:目的探讨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精子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10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1g/(kg.d)辐灵组、2g/(kg.d)辐灵组和4g/(kg.d)辐灵组,30mW/cm2微波全身辐射10min,于辐射前7d灌胃给予1、2和4g/(kg.d)辐灵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14d。分别于停药后6h(辐射后7d)、7d(辐射后14d)、14d(辐射后21d)处死大鼠,SCA精子动态分析系统检测大鼠精子活力参数,HE染色观测精子畸形率。结果30mW/cm2微波辐射后7d,大鼠精子畸形率升高(P〈0.05);停药后6h各剂量药物组精子畸形率较辐射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30mW/cm2微波辐射后14d大鼠精子活动率(AR)和A+B级精子比例明显减少(P〈0.05),D级精子比例明显增加(P〈0.05),精子畸形率增加(P〈0.05)。停药后7d;2和4g/(kg.d)辐灵组精子活动率(AR)和A+B级精子比例较辐射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D级精子比例降低(P〈0.05),精子畸形率降低(P〈0.05)。结论30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精子损伤,表现为精子活动率减少和精子畸形率增加,辐灵具有明显防治微波辐射损伤的作用。

  • 标签: 中药复方抗辐灵 微波 大鼠 精子 辐射防护
  • 简介:目的观察O型孕妇血清中IgGA(B)效价在1次妊娠及大于或等于2次妊娠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法对320例血型为O型孕妇(其丈夫为A型、B型或AB型)在其孕16~38周作不规则抗体筛查和IgGA(B)效价的测定。结果大于或等于2次妊娠比1次妊娠的孕妇血清免疫性IgG抗体效价增高明显。结论在产前对夫妇ABO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特别是对大于或等于2次妊娠的孕妇及时做IgG抗体效价测定,对预测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 标签: ABO血型不合 产前血型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目的观察虎杖中有效成分大黄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00μmol/L大黄素干预膀胱癌T24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p53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miR-34a的基因表达,应用化学方法合成成熟miR-34a瞬时转染T24细胞并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大黄素能够有效明显上调p53蛋白以及促进miR-34a的基因表达水平。转染miR-34a后T24细胞生长增殖明显受抑。结论大黄素具有良好的膀胱癌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促进膀胱癌细胞中p53表达、上调miR-34a,进而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大黄素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辐射对照组(R)、辐灵1g/(kg/d)组(S)、2g/(kg/d)组(M)及4g/(kg/d)组(L)。辐灵药物组每日1次灌胃给予辐灵溶液,连续给药14d,给药后7d采用30mW/cm2微波辐射大鼠1次,辐射时间为10min。于给药7d(辐射后6h)、停药后6h(辐射后7d)、停药后7d(辐射后14d)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给药7d(辐射后6h),R组血清中AST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轻度水肿;与R组相比,S、M及L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活性、心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差异。(2)停药后6h(辐射后7d),R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线粒体肿胀,形态异常,血管内皮细胞胞饮小泡增加;S组上述指标与R组相似;M与L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活性与R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清晰,血管内皮细胞胞饮小泡明显减少。结论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心肌酶异常和组织结构损伤;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g/(kg/d)辐灵可能为防治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的有效剂量。

  • 标签: 抗辐灵 微波 大鼠 心脏损伤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血小板治疗的病程、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Data,纳入所有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血小板短疗程(≤6个月)与长疗程(〉6个月)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3个为RCT(共计7475例患者),5个为队列研究(共计12744例患者)。对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疗程双联血小板治疗组的死亡或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较短疗程组低[OR=0.74,95%CI(0.56,0.98),P〈0.0001];短疗程组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长疗程组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9,95%CI(0.99,1.69),P=0.06]。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疗程组的死亡或心梗发生率较短疗程组低[OR=0.7,95%CI(0.45,1.08),P=0.11],应用Meta回归探讨队列研究间的异质性,结果提示研究年限、随访时间对异质性有贡献(Z=3.61,P=0.000);而且长疗程组的晚期支架内血栓也较短疗程组发生率低[OR=0.40,95%CI(0.15,1.07),P=0.07]。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疗程(〉6个月)双联血小板治疗能降低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而不会明显增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长疗程组还有降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趋势。但更长疗程双联血小板治疗(〉12月)则未见明显优势。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抗血小板治疗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队列研究
  • 简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需长期服用血小板药物,出血是术后的较常见并发症。如何调整血小板药物,我们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借鉴。

  • 标签: 冠脉内支架植入 出血 治疗
  • 简介:<正>背景:雄疗法和放疗均可用于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3年的雄治疗较半年的治疗带来更小的生存受益,同时伴有更多的毒副作用。在治疗中,我们认识到早期识别放疗和半年雄治疗的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评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PSA)是否可以在早期替代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PCSM)。方法:我们系统回顾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①总体改善②放疗加半年雄治疗与单纯放疗的前

  • 标签: 晚期前列腺癌 死亡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放疗后 治疗后 单纯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