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调控医用纯镁的降解速度和赋予材料表面生物活性,对其表面进行超声微弧氧化(UMAO)、植酸、载锌复合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影响,为纯镁在临床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纯镁UMAO为对照组(A组),纯镁UMAO-植酸(B组)和纯镁UMAO-植酸-载锌(C组)为实验组。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和CellCountingKit(CCK-8)试剂盒、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式检测不同处理膜细胞相容性。结果ALP和CCK8测定的吸光率,B组大于A组,C组高于B组,膜表面细胞相容性随时间呈递增趋势,其中纯镁UMAO-植酸-载锌复合膜具有最优的成骨细胞相容性。据统计学分析,A、B、C三组结果均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UMAO-植酸-载锌复合处理后膜的细胞相容性最好,UMAO-植酸处理次之,UMAO组最低。

  • 标签: 微弧氧化 纯镁 植酸 锌离子 细胞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16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CA检查显示MB-MCA共35例,共有41处病灶,诊断率为50.0%;CAG检查显示MB-MCA共16例,共有16处病灶,诊断率为22.9%,前者优势显著,且CTCA在病灶各处分布检出率上均高于CAG,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而言,CT冠状动脉造影可较好的显示其解剖位置、长度、形态等情况,诊断率高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无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CT CTA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中心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结果观察组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手术后的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手术后切口脂肪下放置引流,能有效促进患者切口愈合。

  • 标签: 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 化脓性阑尾炎手术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对比在肺部病变的诊断中应用常规胸片肺部体检与64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的实际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经病理检查得以确诊的肺部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首先对患者行64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并将检查结果列入观察组,然后对患者行常规胸片肺部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列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是93.3%,对照组的检出率是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部病变的诊断中,与常规胸片肺部检查比较,64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的检出率更高,可普及使用。

  • 标签: 肺部病变 常规胸片肺部体检 64 层螺旋 CT 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128螺旋CT对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收治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与64排128螺旋CT检查,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排128螺旋C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64排128螺旋CT在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特异性为86.72%,敏感性为98.59%。结论64排128螺旋CT能够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便于确诊患者病情,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特异性 敏感性 螺旋CT
  •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成像-CT(PET—CT)和CT增强扫描在诊断F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101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诊断或疑似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及术后随访为金标准,统计并对比PET—CT和增强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ET—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大于增强CT。在下咽癌原发灶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44%(38/39)、3/5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100.00%(20/20)、1/1和100.00%(2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17/23)、52.38%(11/21)和63.64%(28/44),PET/CT的分别为16/16、4/5和95.24%(20/21),两者比较除特异性外,其他观察指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远处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2/4、97.50%(39/40)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5/5、16/16和100%(21/2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ET—CT彳F诊断下咽癌的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单纯的颈胸部联合增强CT;在原发灶与远处转移方面的优势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提示PET—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增强扫描。

  • 标签: 下咽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同时介绍一种改良的双u原位新膀胱的尿道重建方法。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对8例经过挑选的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66岁,术前通过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证实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病理诊断明确后,于经TURBT术后4周内手术。膀胱切除后,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对尿道残端进行4针预缝,其后通过耻骨上5cm小切口取出标本,切取末段回肠以双U法成形为新膀胱,颈部与预缝的尿道吻合形成原位新膀胱。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00--420min,失血量800—1200ml,输血量600-1000ml。术后1例出现尿漏,在充分引流、加强营养后恢复。术后住院时间12-21d,术后均予GC方案(吉西他滨800mg/m2,顺铂70mg/m2)进行辅助化疗。随访4-60个月,1例于术后2年死于远处转移,另7例术后复查CTU无上尿路积水,日间控尿满意,夜间存在尿失禁。结论对于仔细选择过的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术中在机器人视野中预先缝合尿道,行体外尿流改道仅需较小切口,又缩短了手术时间,在技术上无法达到体内尿流改道的情况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选择。

  • 标签: 肿瘤 机器人 膀胱切除术 尿流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