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耳毒性作为药物治疗的一种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听力健康风险,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寻找能够有效预防或减轻耳毒性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铂类抗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耳毒性机制,并深入探讨了黄酮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对其保护与改善作用。

  • 标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顺铂 听力损失 黄酮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GC-MS/MS法测定药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的含量。方法:选择甲醇作为提取试剂,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药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含量,主要为药品中 N-亚硝胺类化合的痕量检测提供科学数据。结果:本次检验药品中不含N-亚硝胺类化合,NDEA、NDMA、NDIPA的平行加标回收率为最大为114.6%,最低91.5%,相对标准偏差:0.975%~3.02%(n=6)。结论:GC-MS/MS法操作方便,能够为药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含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可推行。

  • 标签: GC-MS/MS法 药品 N-亚硝胺 回收率 气质色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利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的方法,给患者康复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甲状腺癌患者90例作为对象研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禁食禁饮方法,观察组采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康复指标评分、围术期血液指标、术后并发症出现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临床康复指标评分、围术期血液指标、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明显要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甲状腺癌患者来说,医院为他们提供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的方法,可以优化患者的临床康复指标,改善血液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率,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 标签: 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 甲状腺癌围手术期患者 康复效果 影响
  • 简介:目的观察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073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方法以2.2.15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073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在最大无毒浓度以下将药物用培养液对倍稀释成50、25、12.5μg·mL^-1加入2.2.15细胞进行培养,每4d换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分别收集第4、8天以及停药后4天的培养液上清,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HBsAg、HBeAg含量。结果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073最大无毒浓度为50μg·mL^-1,在最大无毒浓度时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为59.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9μg·mL^-1,治疗指数(TI)为3.1;但对HBeAg无明显抑制作用,第8天时的抑制率仅为25.5%。结论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073对2.2.15细胞HBs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073 2.2.15细胞 HBSAG HBEAG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碳水化合饮食干预对超重肥胖成年人人体成分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施行低碳水化合饮食干预,统计患者干预前后的体重(kg)、BMI(kg/m2 )、体脂肪(kg)、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cm2)、蛋白质(kg)、骨骼肌(kg)、无机盐(kg)、骨矿物质(kg) 、身体水分含量(kg)、TC( mmol/L)、TG( mmol/L)、HDL-C( mmol/L)、LDL-C的变化。结果:低碳水化合饮食干预后,以八周为时间轴,患者人体成分十项数据全部降低,代谢指标中仅有HDL-C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升,整体生理指标优化,(P

  • 标签: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超重肥胖成年人 人体成分 代谢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使用传统禁食、禁饮方案,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多频次碳水化合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围手术期血糖、降钙素原及口渴、饥饿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围手术期血糖、降钙素原(PCT)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渴评分、饥饿评分均低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术前口服碳水化合后,不同时间段围手术期血糖、降钙素原指标较优,有利于改善患者口渴、饥饿情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且疗效较好,促进了患者病情恢复,值得被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 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 安全性 疗效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对中波紫外线照射所致人角质形成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系,以60、90、120mJ/cm2中波紫外线照射,加入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进行干预处理,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检测上清液TNF-α、IL-10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mRNA、IL-10mRNA表达。结果中波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形态受损,随着照射剂量增加,细胞增殖活性下降,损伤程度加重,TNF-α、IL-10分泌量增加,TNF-αmRNA、IL-10mRNA表达水平增加。加入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干预后,细胞活性有所恢复,TNF-α、IL-10分泌量降低,TNF-αmRNA、IL-10mRNA表达水平下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具有一定的光保护作用,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其减轻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镰形棘豆 黄酮类化合物 紫外线 角质形成细胞 光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1. 提高患者对碳水化合摄入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2. 帮助患者了解3C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碳水化合的计算、饮食计划制定和调整等。3. 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实验组接受碳水化合计数法和3C疗法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 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有所下降。2. 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尤其在碳水化合摄入计算、饮食计划制定和调整等方面表现更佳。3.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情绪状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状况有所改善。结论:碳水化合计数法联合3C疗法在1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这种健康教育方法。

  • 标签: 碳水化合物计数法 3c疗法 1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设计和合成系列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观察其对人胃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白杨素(chrysin,5,7-二羟基黄酮,CbR)为先导化合,先选择性地用二氟亚甲基取代ChR的7-羟基,合成化合chR-1,再将一系列烷氧基取代chR-1的5-羟基,依次合成化合ChR-2…chR-10。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白杨素及白杨素衍生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合成10种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并分别进行波谱鉴定,其结构与设计相符;白杨素及白杨素衍生物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ChR的IC50值为5.83μmoL,在ChR的C-7住引入二氟亚甲基合成的ChR-1的IC50值为3.98μmoL,表明其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作用增强;进一步在ChR-1的C-5位引入烯丙氧基合成的ChR-10的IC50值为2.18μmoL,其IC50值为所有合成的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中最低,表明其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最强。结论二氟亚甲基的C-7位取代获得白杨素衍生物的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烯丙氧基的C-5住取代获得的7-二氟亚甲基-5-烯丙基白杨素具有更强的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活性

  • 标签: 胃肿瘤 白杨素 白杨素衍生物 增殖抑制 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建立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3种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化合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方法,利用二硫化碳的解吸与活性炭管吸附法,经过DB-5MS毛细管柱进行的分离并使用GC-MS/MS法测定。经实验结果证明此方法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8之上,相对标准偏差在1.1%~3.9%之间,解吸效率在77.0%~100.0%之内,此方法灵敏、准确,非常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有机化合的检测。

  • 标签: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工作场所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
  • 简介:摘要 目的:富集制备白及抗炎活性部位,测定其抗炎活性。方法:以聚酰胺柱色谱乙醇梯度洗脱法富集白及抗炎活性成分,并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测定其抗炎活性。结果:白及醇提取与聚酰胺按重量比1:4混合,减压浓缩至无醇味,混悬装柱,20%乙醇洗脱去杂,收集40%乙醇洗脱,减压干燥得白及药效部位。该药效部位可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L-6和TNF-α表达,表现出较好抗炎活性。结论:聚酰胺柱色谱法对白及抗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富集作用,所制备的药效部位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这为今后白及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白及 聚酰胺 抗炎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效部位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过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及其调节-组织因子途径抑制(t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了43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浆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活性,其中20例为未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肾衰竭组),23例为慢性MHD患者在一次透析开始前(透析前组)和透析结束时(透析后组)的血浆TF、TFPI活性指标.同时观察透析过程中肝素对血浆TF、TFPI活性的影响.并对23名健康自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了血浆TF、TFPI活性的测定.结果①TF活性在肾衰竭组和透析前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1.1790±0.2937)nmvs(0.3055±0.1901)nm;(0.8848±0.5461)nmvs(0.3055±0.1901)nm,(P均<0.01)];肾衰竭组高于透析前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TFPI活性在透析前组和肾衰竭组均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且肾衰竭组TFPI活性低于透析前组,但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③一次透析过程中,透析后组TFPI活性明显高于透析前组[(2.1105±1.3637)u/mlvs(1.3347±0.8419)u/ml,(P<0.05)].透析后YF活性较透析前降低[(0.6816±0.3798)nmvs(0.8848±0.5461)nm,(P=0.071)];④MHD患者透析前后TFPI活性差值与透析过程中使用的肝素量有直线相关性(R2=0.190,P<0.05).但透析前后TF活性差值与肝素量无相关;⑤肾脏病患者TF活性与TFPI活性有直线负相关性(r=-0.263,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有血浆TF活性的明显升高和TFPI活性的轻度升高.MHD患者的TF活性低于未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而TFPI活性则有所升高,这种变化在透析结束时更为明显.透析前、后血浆TFPI活性的差值与透析过程中的肝素用量成正相关.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异常在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液透析及透析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如肝素)对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液透析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除草剂中毒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除草剂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急救及心理护理,并统计其治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79.2%,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50.0%,两组患者治愈率间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进行急救及针对性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自身健康状况。

  • 标签: 除草剂 农药中毒 急救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漂洗液和不同漂洗次数对吸脂术所获得的脂肪组织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肿胀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各漂洗0、1、3、5、10次后,用葡萄糖转移实验检测其活性。结果生理盐水组脂肪组织的葡萄糖转移量大于平衡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漂洗0和1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明显低于漂洗3次(P〈0.01);生理盐水组中,漂洗3次和5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漂洗10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明显低于漂洗3次和5次(P〈0.05);平衡液组中,漂洗3次、5次和10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漂洗可以提高吸脂术所获得的脂肪组织的活性。本实验中,生理盐水的漂洗效果优于平衡液,以漂洗3次为佳。

  • 标签: 脂肪活性 葡萄糖转移实验 肿胀吸脂术 漂洗
  • 简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教授实验室与施扬教授、石雨江教授实验室合作,经5年多努力,发现癌细胞中遗传物质载体染色质中的增强子一旦失控,就会过度强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上找到了调控基因活性、抑制癌变的“开关”。该成果为未来个体化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思路。近日,《细胞》杂志刊登了这一重要成果的论文。

  • 标签: 癌基因活性 “开关” 个体化治疗 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 遗传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19例,对照组行单一西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症状体征(t=6.4572,P=0.0001)评分低,P<0.05。实验组(X2=6.8756,P=0.0035)疗效高,P<0.05。实验组(X2=9.5362,P=0.0254)不良反应低,P<0.05。结论:保守治疗提高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肝癌 保守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探讨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风险提供参考。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3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细菌感染发生率、相关并发症、临床观察结果和临床特征。对合并细菌感染者取痰液经培养后分离病原菌,统计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依据是否并发细菌感染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对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并发细菌感染36例,感染发生率为15.52%。36例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45株,含革兰氏阴性菌21株,占46.67%;革兰氏阳性菌19株,占42.22%;真菌5株,占11.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为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感染 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