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4年4月 40例黄疸新生儿患者分析,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胆红素指标。结果:40例患儿治疗后有治愈20例,15例显效患儿,4例有效患儿,无效患儿1例,治疗有效率为97.5%。40例患儿中出现1例腹泻患儿,发生率为2.5%,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40例患儿住院周期为(17.23±1.18)d,黄疸消失周期(6.13±1.22)d,治疗前后对比患儿胆红素水平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蓝光照射治疗后症状改善较显著,保证患儿的康复效率,缩短新生儿的治疗周期,具有一定治疗安全性。

  • 标签: 黄疸 新生儿 蓝光 治疗效果 安全性 住院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社区计划免疫儿童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研究纳入了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时间内,本辖区社区计划免疫儿童,共计有500例,对其不良反应情况予以记录,并统计年龄分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全部社区计划免疫儿童中发生不良反应共计17例,占比3.40%,其中各个年龄分布率分别为1.00%、1.00%、0.80%、0.60%。(2)社区计划免疫儿童不良反应包括红肿、硬结、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00%、1.00%、0.40%。结论:社区儿童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红肿、硬结、发热,应对其开展针对性护理。

  • 标签: 社区 计划免疫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市使用康莱特注射液7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康莱特注射液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监测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和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原发疾病、用药原因、用药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7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50岁以下的患者有1例,>50岁患者有6例;使用康莱特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间为10-30min有3例,>30min有4例,有2例患者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结论:重点关注该药在临床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 康莱特注射液  严重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药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同的药品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药品生产企业需要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并据此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提升药品的安全与疗效,从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药品。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药品生产企业的重要作用,随后分析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最后从多个方面阐述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优化措施,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药品生产企业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现状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西药在老年人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方法 从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实施西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选择6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从不良反应类型、药物选择和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对应的临床防治对策。结果 6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的主要体征为消化系统问题占比为33.3%;神经系统问题占比为16.7%;心血管系统问题占比为16.7%;全身性损害占比为10.0%;其他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11.7%。主要药物类型包括抗菌药物占比为25.06.7%;神经系统药物占比为21.7%;消化系统药物占比为18.3%;内分泌药物占比为10.0%;心血管药物占比为6.7%。药物给予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占比为55.0%、口服给药占比为40.0%及肌肉注射占比为5.0%。结论 在老年人治疗中,医务人员需要更加重视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并通过精准的宣教帮助老年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西药 老年人 不良反应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取本院1年内(2023.01-2023.12)内500例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40%,其中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发生率最高,分别占比3.00%、2.00%;影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中选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为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7.84%、24.32%。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临床应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性、规范性,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取本院1年内(2023.01-2023.12)内500例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40%,其中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发生率最高,分别占比3.00%、2.00%;影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中选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为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7.84%、24.32%。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临床应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性、规范性,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方法:2022年6月-2023年12月期间,通过我院对青霉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药学规律和特点。结果: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不同给药途径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药物为阿莫西林、青霉素钠、美洛西林钠等。同时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发现,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等是受影响的主要器官。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需要得到格外的重视,要分析其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反应、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然后给予合理的用药指导,保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青霉素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04月-2023年04月期间的肿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抗肿瘤药紫杉醇,连续用药一个月,观察并统计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以骨髓抑制、脱发、手足麻木和胃肠道反应占比较高,分别为96.74%、92.39%、86.96%和83.70%。结论 经统计采用抗肿瘤药紫杉醇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需要临床加强合理用药干预,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紫杉醇的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各科室治疗的189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5例,观察组94例。对于药品不良反应控制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管理,观察组采用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方式管理,统计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用药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开展药学服务干预措施可做为临床优质路径,能明显降低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临床医务人员可借鉴及推广。

  • 标签: 临床药师 药学服务 药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炮制的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中药治疗患者,根据不同中药炮制方式分为常规组(未经炮制)25例和实验组(炮制后中药)25例。对比组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中,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未经炮制,中药经未经炮制的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药炮制 治疗效果 药物毒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 筛选2018年1月-2023年12月间于本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开展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的171例患者,对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71例患者中,应用头孢曲松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占比最高,为27.49%;该类药物会对患者消化、血液、循环等系统均造成影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中个体差异导致占比最高,为24.56%。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会使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反应,需要加强用药管理,尊重患者个体差异性并加强用药监督,能够提升患者的安全性。

  • 标签: 头孢菌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发生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病科护理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以优化药物使用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进行分组,并观察记录不同剂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程度。结果:高剂量组(>0.1μg/kg/min)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0.1μg/kg/min),且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更高(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在心病科护理中是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但其使用剂量需严格控制。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尽量使用低剂量方案。

  • 标签: 心病科护理 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至丸抗衰老的时辰药理机制。方法:构建小鼠衰老模型,将36只SPF级C57雄性小鼠分为A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生理盐水灌胃)、B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1时至丸灌胃)、C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7时至丸灌胃)、D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13时至丸灌胃)、E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19时至丸灌胃)和对照组(第1~56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第11~56d,生理盐水灌胃)各6只,观察各组的体征、行为学特征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结果。结果:观察体征状态,注射D-半乳糖后,相比于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E组小鼠均出现衰老表现,给予至丸灌胃后,B组、C组、D组、E组小鼠衰老表现减轻。给予至丸灌胃后,B组、C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相对更好,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更高,丙醛更低。结论:至丸具有抗衰老的功效,通过时辰药理机制分析,药物在1时、7时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二至丸 抗衰老 时辰药理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于2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喜炎平注射剂进行治疗,对于20例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喜炎平注射剂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强化不良反应防治。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喜炎平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以及呼吸急促,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疗效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患者应用喜炎平注射剂进行治疗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对此,要求加强风险防控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性。

  • 标签: 喜炎平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防治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