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与成熟的民主国家相比,非洲国家往往出现选举失利者不接受选举结果的情况即“输家政治”,西方学者多将这归因于非洲自身原因特别是族群矛盾或冲突。作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1960-2012年间非洲大选中的输家政治现象,得出了不同结论。研究显示,非洲大选中的输家政治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60-1970年的非殖民化运动成功初期,1971-1991年的政治现代化倒退时期,1992-2012年“第三波”民主化时期。输家政治在三个时期的表现和深层次动因并不相同,总体上族群矛盾不能被认为是非洲输家政治的根本原因。定量研究显示,族群因素仅在第二个时期有统计重要性,但并不暗示明确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还得出一个西方研究者往往试图回避的结论,即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时期,外部介入都是非洲输家政治的重要诱因,或者说西方在非洲推广的可能不是民主而是“民乱”,非洲需要确保对自身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所有权。

  • 标签: 非洲选举 族群冲突 输家政治 外部介入
  • 简介:国际私法上的立法管辖权和司法管辖权关系错综复杂。法律冲突的实质其实就是立法管辖权冲突冲突法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立法管辖权冲突,解决冲突不意味着要消除冲突。解决立法管辖权冲突的实质就是改变管辖根据,其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国际统一立法,但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国家单方面限制法律的效力范围是可行办法。

  • 标签: 立法管辖权 司法管辖权 域外效力 法律冲突
  • 简介:妨害公务案件具有突发性较强,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法制观念相对较低,以妨害公安机关执法活动为主要类型,犯罪现场通常秩序较为混乱等特点。侦破此类案件需及时赶赴现场,做好现场处置工作,综合多种措施全面收集犯罪证据,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切实提升办案效果。此外,办理妨害公务案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该类案件特有的事实认定和证据收集要求。

  • 标签: 妨害公务案件 侦查要领 收集证据要求
  • 简介:民事纠纷主体在能力渐长的前提下,通过错误行为取证日渐增多,对取证主体相对受益,损害取证对象权利等问题日益凸显,就是否排除出现激烈争论。实际上与诉讼基本观念和价值选择有关,深受社会环境、民主法制和司法水平等因素影响。证据是否合法或不合法但是否合理可用等有关议题上,应联系理论与司法实务,引入利益衡量与价值判断,才能实现最多人幸福的法律目的。

  • 标签: 不法取证 价值衡量 合理性
  • 简介:党纪与法律的"二元反腐败治理结构"模式之下,纪检监察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纪委调查材料在符合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在目前的形势下,关于纪委材料转化范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纪委材料的效力等诸多问题都还有待解决,造成了纪委调查与检察机关侦查活动之间的衔接不畅的困境。纪委材料司法化必须在遵守客观证据优先原则与迅速及时原则的前提下,将纪委调查材料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从证据转化路径角度对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办案证据衔接机制进行分析重建,并为时下热门的监察委员会调查材料的证据转化提供些许意见。

  • 标签: 纪检机关 办案衔接机制 司法证据化
  • 简介: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保留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的'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然而,该规则自确立以来并没有迎来理论与实务的一致认可,学界和实务界纷纷提出了质疑。比较法上,各国的规则和适用尚存差异,但对民事诉讼中适用排除规则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法院适用证据排除的比例较低,而真正基于取证合法性问题对证据进行排除的案件更少。在部分适用排除的案件中,法院还考虑到证据采纳的其他要求,包括关联性、真实性问题,综合考察才对证据实施排除。在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下,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存在规范不完善、程序缺位、方法不可行等问题,对遏制违法证据收集的功能难以实现。为了纠正违法证据收集这一问题,应从降低违法取证的动机入手,因而保障合法证据收集的权利应当才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 标签: 民事诉讼证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违法收集证据
  • 简介:为了克服刑事诉讼中重新搜集证据的困难,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诉讼效率,有效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新刑诉法增加了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运用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搜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然而对本条文内容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以下进行具体分析。一、从立法目的理解'可以作为证据

  • 标签: 行政证据 证据诉讼中 诉讼中运用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电子信息开始以各种方式渗入到社会关系中的每个角落,一方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传统的诉讼法学以及证据法学给与了巨大的冲击。电子信息由于其虚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我们在对相关的电子证据进行确认时,传统的证据采用体系显得有些难胜其职。在我们正在积极推进证据立法的今天,如何为电子证据的采用与确认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标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 标签: 电子证据 民诉法 语境 电子信息 标准体系 科学技术
  • 简介:面对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挟制之下的有限空间,刑事证据规则的地方生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国刑事证据法制化运动中的特殊景象。作为对刑事证据立法社会需求的地方性回应,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在客观上具有"释疑解惑""拾缺补漏""检验试错"的功能,有益于刑事证据法的信受奉行和制度创新。然而,地方表达的内在局限与外部制约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刻意"创新"、过度"地方化"、僭越法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宏观上搭建地方规则与刑事证据立法良性互动的空间和渠道,并在清理现有的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地方表达疏导机制,力求实现地方司法机关适时"造法",造出"良法",最终实现"良法""善治"。

  • 标签: 刑事证据规则 地方表达 意义 问题 合理规制
  • 简介:非法证据界定难、证明难、排除难一直是公检法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共同面临的三大困境。规则的内在缺陷造成“界定难”,破解出路重在完善司法解释、加强案例指导。侦查的封闭性和证明方式的局限性造成“证明难”,破解出路重在完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和加强侦查人员出庭接受质证制度的实施。司法观念陈旧、印证证明模式下排除基点的混淆、法院不独立、法院承担的社会治理功能造成“排除难”,破解出路重在培育正当程序和证据裁判理念、加强司法体制保障。界定难和证明难也直接导致非法证据排除难。要破解“三难”,观念革新是基础,体制优化是前提,制度完善是核心。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三难”
  • 简介:基于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极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组织的高度严密性特点和避免恐怖犯罪发生的紧迫性要求,司法机关对侦查人员通过酷刑等非法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通常持默许的态度,但由此获取的口供证据之适用与排除问题却不应当忽视。应当以基本人权为底线划界,以权利克减为基本方法,在理念和功利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采用酷刑逼取的恐怖犯罪口供仍应当被排除。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获取的恐怖犯罪口供一般不宜排除,这些方法与正常的讯问策略、技巧没有严格的界限。"营救式讯问"获取的口供原则上也应当排除。随着法官心证能力的提升、技术侦查的进步及恐怖犯罪嫌疑人权利克减合理的设定等诸多方面的完善,应当渐次削减对口供证据的路径依赖。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口供 适用 排除 酷刑
  • 简介:道路交通事故证据是证明事故事实存在与否的客观依据。事故处理民警,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和科学的方法审查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必须明确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审查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证据的使用奠定基础,保证证据具有足够的资格和效力,从而达到证明事故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目标。文章主要从道路交通事故证据的法定形式、审查的方法、顺序和审查时应注意的问题,审查核实的证据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证据的审查与使用。目的是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民警,在新形势下处理好道路交通事故,强化公平正义意识提供借鉴。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证据 审查 方法 问题 使用
  • 简介:证据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言辞证据错误是冤假错案发生的一个独立原因,目前从多视角、跨学科来研究言词证据错误风险还很欠缺。从心理学视角探究言词证据的错误风险,运用心理学原理对言词证据提供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对言词证据提供者进行心理矫正,保证所提供言辞证据的真实性;进一步建立言词证据的错误风险管控机制,建立错误风险委员会、诚信体系、评估体系,从客观识别和排除错误言词证据,降低冤假错案的发生概率,是在言词证据的研究中需要突破的地方。

  • 标签: 言词证据 心理学 错误风险
  • 简介:"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伦理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它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努力改造不合时宜的抑制创新的思想,大力弘扬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优秀"仁"文化,使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从科技观念、评价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为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技创新文化提供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科技创新 冲突 融合
  • 简介:版权的地域性和互联网的无边际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环境下跨境版权侵权的法律冲突问题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各国版权实体法的统一难以实现,目前无法通过该路径得以解决.有必要对于跨境网络版权侵权建立一套特殊的冲突规范,减少多个准据法的适用,从而在保护版权的同时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ALI原则》与《CLIP原则》对于无所不在之侵权采取最密切联系地法作为单一准据法,并规定'回归地域性'例外,该无所不在之侵权规则值得借鉴和完善.缓解无所不在之侵权所引起的法律冲突问题还需要地域屏蔽技术的应用加以辅助.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不完善,缺少针对网络领域知识产权侵权的规定,我国司法实践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并不成熟.因此,我国亟须吸收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以便于今后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给版权制度带来的挑战.

  • 标签: 跨境版权侵权 法律冲突 无所不在之侵权 地域屏蔽技术
  • 简介:有效排除非法证据是建立刑事正义和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手段。在反渎案件侦办中,案件侦破是否顺利,定性是否有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证据的取得。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国刑事法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适用直接冲击反渎侦查人员传统的侦查思维、方式等领域。笔者在参与和负责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证据对一个案件的重要性,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反渎案件立得成、诉得出、判得了,关键还是在于证据的搜集和运用。只有更好适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高反渎侦查人员的侦查技能和综合素养,才能产生顺应侦查工作科学发展的侦查核心竞争能力。本文立足于反渎办案工作实际,结合案例重点阐述适应规则前提下如何做好初查、讯问、制作笔录工作等基础侦查工作,探讨新形势下切实提升反渎侦查技能的有效办法。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 反渎 侦查技能
  • 简介:在西方国家,证据法的跨学科研究是为了弥补和回应传统证据法教义学在应对相关问题上存在的不足,应运而生的。由于证据法本身的学科特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法学跨学科研究相比,证据法跨学科研究显得更为彻底也更为开放。证据法教义学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在关注对象、研究方法、知识资源和开放程度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两者存在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我国的证据法学研究在当前背景下面临证据法规范建构和司法证明过程控制的双重任务,这决定了证据法教义学、证据法比较法研究和证据法跨学科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我国的证据法跨学科研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科建制基础并产出了初步的成果,但是也存在本土化不足、跨学科资源还未充分整合等隐患。

  • 标签: 证据法 教义学 跨学科研究 司法证明 事实认定
  • 简介:鉴定意见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其合法性毋庸置疑,但其客观性和关联性同其他证据形式相比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鉴定意见不是案件事实直接产生的,也不是人对案件事实的直接感知,而是鉴定人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案件中涉及的其他证据相关情况的判断,其与案件事实不存在直接的联系。鉴定意见在诉讼中应当是依附于其他证据的辅助性证明工具,而非独立的证据形式。这种重新定位还需加强法庭对证据的质证。

  • 标签: 鉴定意见 证据形式 证据瑕疵 诉讼地位
  • 简介:新近的错罪和超期羁押,引发了学界对审前羁押功能的反思。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外审前羁押理论和立法比较的成果丰厚,但对司法现状掌握不多。以A市1205份刑事判决书及3063份证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审前羁押率高、羁押期限较长,不必要羁押普遍存在,应当大力推行审前释放。理由为:第一,在嫌疑人到案初期公安机关已查实证明犯罪的主要证据,以押代罚不合理;第二,公诉和审判阶段以程序性证据收集为主,保障诉讼观念须反思;第三,各阶段羁押期限普遍延长且证据收集存在后尾,诉讼效率低下。研究表明,我国的审前羁押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取保候审后逃跑、犯新罪等妨碍诉讼案例不常见。鉴于审前释放风险较小,践行无罪推定可缓解立法与司法、精确定罪与预防错案的双重困境。

  • 标签: 审前羁押 诉讼效率 无罪推定 审前释放 司法改革
  • 简介:在反转剧频现的当下’我们要想不白缴那么多“眼球税”。也需要长点心:多以证据下结论,而非让情绪压倒真相。

  • 标签: 证据 噱头 反转剧 眼球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