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在酒精提取的白鲜皮氯仿层中分离梣酮。方法利用柱色谱分离手段分离梣酮,之后用核磁、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验证,通过抑菌环实验验证其活性。结果所提取物质谱图与相关文献一致鉴定为梣酮,纯度为97.74%,梣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抑制直径为19、20、17mm,抑菌率分别为64%、70.4%、65.7%。结论分离物质为梣酮,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 标签: 白鲜皮 梣酮 抑菌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29、CD44进行表型鉴定。结果原代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及第8代MSCs细胞均不表达CD34、CD45,但表达CD29、CD44,纯度分别为73.8%、91.65%。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的间充质干细胞,随传代数增加,其纯度增加,且该方法简单、实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本实验室所使用的带分离胶/速凝剂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储血管中的分离胶/速凝剂对血清甘油三脂(TG)检测的影响,进行实验比对分析。方法用相同的方法将40份血液标本分成二份,一份装入带分离胶/速凝剂的储血管,另一份装入没有分离胶的储血管。带分离胶的标本定为①组,没有分离胶的标本定为②组。再用带分离胶的储血管40支分别加入蒸馏水3毫升,进行上下颠倒充分混匀定为③组。满足条件后三组标本均用离心机相同转速离心,分离血清后同时上机作甘油三脂(TG)测定。结果①②组测定结果有明显较大的差异,①组的测定值明显增高且全部异常增高,基本是脂血标本才应该有的结果,与临床明显不符,②组测定结果大体正常与临床相符。而③组测定值均大于1mmol/L,高者达到6mmol/L并且①组测定结果减去③组测定结果后与②组测定结果大体接近。结论本实验室使用的带分离胶/速凝剂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储血管中的分离胶/促凝剂对血清甘油三脂(TG)的测定有明显的影响,应当更换。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分离应激对幼年大鼠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关系,为儿童早期心理问题导致疾病的早期诊断或治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把幼鼠分为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应激组幼鼠生后第2天起,即与母亲每天分离3小时,分离持续21天,而对照组不作处理。6周后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及皮质酮的浓度。结果应激组大鼠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酮的浓度升高(P<0.05),5-羟色胺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母婴分离作为早期心理应激使幼年大鼠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可能是早期心理问题或疾病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母婴分离 去甲肾上腺素(NE) 5-羟色胺(5-HT) 皮质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报情况,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管理水平,规范药品报制度,降低药品报率。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药品报情况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加强药品管理,药品报率由2009年0.11%下降到2011年0.054%,药品破损报率由2009年5.4%下降至2011年4.84%,但药品过期造成的报率仍达到88%左右,管理不当及患者退药两方面破损呈上升趋势,在以后工作中需加强管理。结论我院药品报率呈下降趋势,只要加强药品管理,相互协作,共同管理,药品报率还有降低空间。

  • 标签: 药品 报损 管理措施
  • 简介:基于油水分离的核磁共振温度成像能够有效减少常规水质子共振频率测温法的各种误差,但成像速度受到多梯度回波序列TR时间的限制。本文使用SENSE并行成像技术对成像过程进行加速,并建立相应的噪声分析模型。同时提出逐通道重建方法解决自标定SENSE技术中的相位缺失问题,并采用CORNOL正则化方法降低高加速倍数时的温度图噪声。定性和定量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并行温度成像方法和噪声分析模型的有效性。体模实验结果表明,若采用正则化SC-SENSE重建技术,使用4通道头部线圈时净加速倍数可达2.7倍。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温度成像 油水分离 并行成像 SENSE 正则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血小板过程中的常见报警故障的分析与处理,确保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质量。方法以50例常见机器报警现象,分析原因,及时正确处理故障,保证献血者安全和血小板采集过程顺利进行。结果3974人次的血小板采集过程出现各类报警/故障50例(1.3%),有2例漏液和1例冲红(6%)导致血小板采集不成功,另外47例(94%)的报警原因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自行排除,不影响采集过程和效果。结论正确熟练地使用仪器可大大减少机器的报警现象发生。

  • 标签: MCS+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采集 报警/故障 分析/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2011年1-6月份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黑马Bact-IST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人工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8株,分离率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链球菌、沙门菌、葡萄球菌,分别占35.14%、17.86%、17.86%。链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对克拉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分别是100%、80%、50%、50%。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100%耐药。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60%。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对青霉素敏感,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株,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临床分离病原菌阳性率低,综合培训,提高阳性检出率;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日渐严重,临床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原菌 分离率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粘连宫腔镜分粘术后宫腔再次粘连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7例宫腔粘连及9例子宫纵隔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随机分成两组,A组22例予术后即放置IUD+大剂量口服戊酸雌二醇;B组24例术后放置水囊+宫腔注入透明质酸钠凝胶,7天后取出水囊,放置IUD+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的综合方法。结果放置水囊+宫腔注入透明质酸钠+IUD+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的综合方法对于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次粘连的疗效比术后即放置IUD+大剂量口服戊酸雌二醇治疗好(P<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加用宫腔放置水囊及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宫腔再次粘连效果较好。

  • 标签: 宫腔镜 粘连分离术 水囊 透明质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菌种鉴定。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的方法进行中段尿的分离培养与菌落计数。以商品化Vitek2细菌鉴定系统、德灵Autoscan-4阳性菌PC20复合鉴定板、APIStaph、APICoryn鉴定试条、K-B法药敏实验、以及细菌的16S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测序分析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该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累计9次均分离到一种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均>5万cfu/ml,其血平板不溶血,触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均阳性,硝酸盐还原、明胶液化、葡萄糖发酵、麦芽糖发酵、蔗糖发酵等阴性,药敏分析显示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利福平、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耐药,但采用APIStaph、Autoscan-4PC20、Vitek2GP67鉴定卡均无法鉴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解脲棒杆菌模式菌种的相似度为100%,可鉴定为解脲棒杆菌,其脂质需求实验阳性,生化特征及耐药性亦符合解脲棒杆菌的特征,但其球状的菌体形态与典型解脲棒杆菌的“栅栏状排列”小杆菌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该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可能为解脲棒杆菌的一个新的变种。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从同一患者血液和静脉插管中分离的两株抗酸阳性细菌B0793、V1948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广谱PCR扩增细菌的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rRNA)基因与核糖核酸(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基因,测序其核苷酸序列并与相关菌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以传统的表型实验对基因鉴定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参考CLSIM24-A的方法和解释标准进行分离株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该2株细菌均为血平板上生长缓慢的革兰染色着色较淡的抗酸阳性杆菌,但2株细菌的菌落形态差别较大,B793在血平板培养4d形成直径1cm、米黄色、圆形、突起、不溶血、易乳化的光滑型菌落,V948则为直径约2cm、米黄色、豆腐渣样、边缘不规则的粗糙型菌落。16SrRNA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与富西亚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phocaicum)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其半定量触酶、68℃触酶试验、5%NaCl耐受试验与脲酶试验阴性,亦符合富亚分枝杆菌的特征。结论该2株抗酸阳性细菌在分类学上属于富西亚分枝杆菌,其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为国际上首次发现。

  • 标签: 分枝杆菌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聚合酶β亚单位 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院2010~2011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结果135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771株,占56.90%;革兰阳性球菌303株,占22.36%;真菌281株,占20.74%。痰液检出率最高,占61.11%,其次为尿液,占15.57%。革兰阴性杆菌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它们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7.37%、3.74%~6.74%。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MRSA、MRCNS分别为58.12%、74.19%,对万古霉素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真菌是本院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胶质瘤细胞可分泌exosomes,探讨热休克对胶质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产量及相关蛋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增强exosomes免疫活性及体外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结合超滤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得到胶质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和经热休克处理后胶质瘤细胞分泌exosomes(HeatshockedExosomes,HS-Exo),电镜观察两组exosomes形态。westerrn-blot鉴定HSP70及ICAM-1表达。结果胶质瘤细胞及经热休克处理后均可分泌exosomes,直径约30-100nm,电镜形态无明显差别。经westerrn-blot检测热休克处理的细胞的HSP70及ICAM-1表达量增加,为进一步提高exosomes的免疫活性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胶质瘤 exosomes 热休克蛋白 肿瘤疫苗
  • 简介: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小鼠BMSCs为研究观察这些前体细胞群的生物学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模型。本研究从转基因小鼠骨髓中早期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把Twist2-ere小鼠与含有Cre报告子的小鼠(如Z/EG和Ai9)杂交,可分别表达EGFP和番茄红荧光蛋白,其中的Cre可切除终止子序列。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骨髓 分离培养 转基因 BMSCS EGFP
  • 简介:摘要目的枇杷叶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三萜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细枇杷叶中分得6个结晶。结论从枇杷叶中可以提取到二十三碳酸、苯丙酸、芦丁、2β,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蔷薇酸、橙花叔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

  • 标签: 枇杷叶 三萜类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医院住院患者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性,以更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筛选医院各科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分离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株共308株,回顾分析了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分离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鸟肠球菌,分别占37.0%、29.2%、14.7%、10.7%、8.4%。金黄色葡萄球菌(n=114)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呈现较高耐药性,对呋喃妥英和万古霉素敏感。表皮葡萄球菌(n=90)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93.4%-100%。溶血葡萄球菌(n=45)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敏感。屎肠球菌(n=33)和鸟肠球菌(n=26)对喹诺酮类、呋喃妥因、红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耐药率达63.6%-100%结论临床在抗感染治疗时应重视细菌标本送检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抗生素的规范、合理使用。

  • 标签: 革兰氏阳性球菌 细菌分布 耐药性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桡骨头重度骨骺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经皮针拨复位,用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固定。结果本组32例,优良率100%。结论改良经皮针拨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桡骨头重度骨骺分离,操作简单,本治疗方法符合CO1治疗原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桡骨头重度骨骺分离 改良 经皮针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