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院气体钢瓶的管理是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用气体钢瓶的使用及其管理现状,探索采用物联网RFID技术规范医用气体钢瓶的管理,具体包括气体钢瓶的入库保存、领用、使用及废弃回收管理等。通过对医院气体钢瓶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为医院的安全发展和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 标签: 医用气体钢瓶 RFID技术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注37-38℃液体对围手术期病人体温及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病人随即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输注室温液体),实验组60例(输注加温温液体);分别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麻醉后30分钟、麻醉后60分钟及手术结束时病人的体温,术后寒战发生率,同时记录输注液体总量、全麻病人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病人在实验组手术中病人体温维持恒定,手术前及术毕病人体温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各时间段肛温变化及手术后寒战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输注加温液体能有效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降低术后寒战发生率。

  • 标签: 加温液体 围手术期 低温 寒战
  • 简介:摘要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气体递质,不需借助任何特殊的运输工具就可以自由快速地通过细胞膜,可以对一系列生物靶点形成生物影响,产生细胞毒性效应和细胞保护作用。H2S在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 标签: 硫化氢 气体信号分子 生理学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烧伤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往往是病情发生变化的先兆,准确测量其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诊治。体温是机体内部热的标记,代表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情况。临床工作中体温测量的常用方法为水银温度计测量法,常以腋下来反应患者的体温。但由于腋温易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准确性较差。据资料报道,正常人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是36~38℃,在适度温度环境中肱动脉血流温度为36~37℃,而严寒环境中则可低至31.1℃,但肛温并无大的变化,仍维持于36~37℃。所以肛温随温度变化的温度较小,能较准确地反映机体体温。我们认为在烧伤患者的体温检测中可以使用加温设施时的腋温来作为患者的体温的反映,使监测值更加准确。

  • 标签: 烧伤患者 体温测量方法 对比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期体温监测以及保温措施干预对创伤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体温监测及保温措施进行相应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的10分钟,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没有明显差异(P>0.05)。由治疗后30分钟到手术完成,对照组患者的体温出现了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由结果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32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拔管的时间是(23.6±8.63)分钟,完全清醒的时间是(60.4±15.68)分钟,出现寒战的记录是3.1%;而对照组32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拔管的时间是(34.5±12.13)分钟,完全清醒的时间是(82.1±19.64)分钟,出现寒战的记录是25.0%。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拔管以及完全清醒的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出现寒战的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手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体温检测以及保温措施,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

  • 标签: 手术期 体温监测 保温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低体温在手术室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研究导致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给予外科手术患者多种保温措施。结果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应采取综合保温措施,病人能保持正常的体温,避免低体温、寒战、躁动、苏醒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术中积极的采用多种保温措施,使患者的体温保持相对的恒定,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 标签: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 低体温 手术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内游离气体对胃肠穿孔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穿孔病人,术前行超声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55例患者,全部进行超声检查其中47例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占检查患者的86%,41例发现腹腔内液性区,占所检患者75%,55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其中45例阳性,10例阴性。值得注意的是超声发现的47例腹腔内游离气体患者中,5例X线检查未发现。结论腹腔游离游离气体在胃肠超声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发现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只有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征就能做出胃肠穿孔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长托宁和阿托品麻醉前给药对小儿体温的影响。方法60例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长托宁组(Ⅰ组,n=30)和阿托品组(Ⅱ组,n=30),入室后肌注长托宁0.02mg/kg和阿托品0.02mg/kg,观察并记录鼻咽温。结果长托宁组患儿体温有轻度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品组患儿体温升高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托宁对小儿体温无明显影响,优于阿托品。

  • 标签: 长托宁 阿托品 小儿 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科患者对体温计毁损造成汞污染危害的认知和处理现状,为防护知识宣传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400例有过体温计毁损汞污染经历的急诊科患者以提问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患者缺乏体温计毁损汞泄漏的防护知识,处理方法欠妥。结论医院应成为患者了解体温计毁损汞泄漏处理的重要途径。建议医院广泛宣传汞危害相关知识,降低汞暴露。减少或逐步淘汰含汞体温计的使用。加快研究性能可靠代用品。

  • 标签: 急诊科患者 水银体温计 危害 防护
  • 简介:体温通常发生在临床治疗和一些特殊条件下。低体温疗法在临床上尤其在神经外科和心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心肌缺血,对心、脑等重要器官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尤其在重型颅脑损伤、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危重病的治疗中有肯定的疗效。低体温下药物体内过程不同于常温条件,可影响其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低体温对机体及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 标签: 低体温 药物动力学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手术室护士实施预防低体温的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成立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培训考核小组,采用理论授课、保温设备的操作训练、模拟情景复合保温训练等方法。制订手术室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考核项目细则,每月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培训后护士的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的理论知识、保暖设备的熟练使用、主动为患者保温意识较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注重手术室护士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培训,可以强化手术室护士为患者主动保温意识及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为手术患者保温,确保手术患者手术安全,减少因术中低体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预防 手术患者 低体温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冻存温度对树突状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为临床树突状细胞疫苗的贮存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健康人的外周血分离单核淋巴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置于-80℃和液氮中的温度下贮存。不同的时间复苏,苔盼蓝染色计算树突状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在一周之内树突状细胞在-80℃和液氮中冻存复苏后,活细胞数85%以上,四周后在液氮中存活的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80℃冻存的细胞。结论液氮中适合长期保存树突状细胞。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冻存 存活
  • 简介: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大学医院的EstebanL6pez-de—Sa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年度科学会议上报道了这一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脏骤停患者采用两种温度冷却病人。结果显示.与较高的34℃相比较.较低的32℃(89.6°F)可以改善心脏骤停病人的预后结局。该研究结果同时也在线发表于《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温度 美国心脏病学会 临床试验 大学医院 预后结局
  • 简介: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味"窒息性气体,急性中重度中毒,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导致组织细胞缺氧,损害中枢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随时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急性硫化氢(H2S)中毒事故较少见,但其危害极大,病死率高.2012年8月我科收治1例重度硫化氢气体中毒的病人,经积极救治,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硫化氢 中毒 急救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度和时间对布病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的影响。方法将现采集的710份疑似布病患者的血清分别置于温室(19—25)度、平均(35+1)度恒温培养箱和(55-1)度水浴箱中,在放置不同的时间(0.5h、1h、2h、8h和24h)后,分别进行BPT实验,同时对每份血清进行试管凝集实验(SAT),观察并进行记录实验结果。结果血清与温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放置血清的时间越短,温度越低,假阳性率越高。结论血清学检测可排除温度和时间等物理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假阳性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

  • 标签: 布病 凝集实验 温度 物理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47例氯化氢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的急救,探讨群体性气体中毒的抢救流程。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7日收治的47例氯化氢气体中毒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救治47例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留有后遗症。结论建立规范、完善的组织措施,充分发挥层级护士作用是抢救群体性气体中毒的有力保障。妥善现场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及心理疏导是抢救混合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氯化氢气体 中毒 急救 护理 组织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冷冻保存条件对血清及质控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不同冷冻温度保存下的质控品和健康人混合血清,保存温度分别控制在-20℃、-10℃,并于保存后1、2、4周进行检测,计算质控品及血清中各项检测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结果干粉质控品不同保存温度的RCV%均较理想,血清-20℃冷冻保存4周后ALT的RCV%超过推荐值,由此说明血清保存时间过长对ALT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血清-10℃冷冻保存4周后ALT、ALB、TBIL等多项检测指标的RCV%超过推荐值,表明血清-10℃冷冻保存对稳定性影响显著。结论不同冷冻保存温度对固态的干粉质控品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不同冷冻保存温度对血清的稳定性影响显著。

  • 标签: 冷冻保存 血清 质控品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温度除锈剂溶液对生锈器械的除锈效果。方法挑选已冲净血迹、污迹,同等锈渍的生锈器械176件,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87件,对照组89件,对照组将生锈器械浸泡在20oC(常温),按17比例配制的除锈剂溶液中浸泡15min,然后用软毛刷将器械在溶液里刷洗。实验组将生锈器械浸泡在温度600C,按17比例配制的除锈剂溶液中浸泡15min,然后用软毛刷将器械在溶液里刷洗,比较两种除锈方法器械除锈合格率。结果对照组器械除锈合格率为43.82%,实验组器械除锈合格率为8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锈器械在600C的除锈溶液中浸泡除锈,除锈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优于20℃(常温)除锈溶液的除锈效果。

  • 标签: 温度 除锈剂 生锈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