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的组织相关生物标志。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AAD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AAD组),同时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CABG组)。术中留取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组织标本。采用四维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4D-LFQ)分析患者升主动脉组织标本的蛋白质谱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然后应用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对选定的靶蛋白进行精准定量验证。结果通过4D-LFQ技术共鉴定到3 985个蛋白,其中3 350个蛋白可定量。在所定量到的蛋白中39个上调,47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差异表达蛋白位于胞外区,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迁移增殖、炎症细胞激活、细胞收缩、肌肉器官发育等。PRM技术对选定的15个目标蛋白精准定量,发现整合素α-Ⅱb、整合素α-M、整合素β-2和整合素β-3在AAD组患者升主动脉组织中高表达。结论整合素α-Ⅱb、整合素α-M、整合素β-2和整合素β-3在AAD患者升主动脉组织中高表达,或可作为诊断AAD患者的生物标志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 随着高通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快速发展,癌症标志的发现和临床应用越发广泛。肝细胞癌是第三大死亡原因的全球癌症,在中国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将101例早期肝细胞癌患者蛋白质组学数据作为发现数据集,根据不同的预后特征将患者分成术后预后较好/较差的Ⅰ型/Ⅱ型。对发现集运用数据预处理、筛选差异蛋白、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特征等方法,获得多蛋白标志组合。在159例肝癌患者组成的独立验证集上,基于这些标志组合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通过一致性聚类方法确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两组生物肿瘤标志检验结果,及两组肿瘤标志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生物标志各项检验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生物标志物 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4-2020.6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进行研究,同时选择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两组患者都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肿瘤生物标志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生物标志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性性,P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转换对于防止骨骼疲劳损伤和维持机体矿物质平衡至关重要,骨转换失衡是多种骨骼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骨转换生化标志(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酶类,本指南介绍BTMs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其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转换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苯及其部分代谢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为苯毒性机制研究提供方法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用小鼠经呼吸道吸入染毒的方法建立苯高浓度接触的动物模型,取染毒后小鼠血液标本,采用HLB固相萃取的方法进行样品提取和净化,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法进行目标物质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经HP-17MS型毛细管柱分离后,EI离子源进行离子化,选择离子扫描法(SIM)进行质谱检测,采用外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可实现血液中苯及其代谢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间苯三酚的有效分离和准确定性、定量。该方法检测苯及其代谢回归方程分别是:苯:y=3 252.1x+1 540,r=0.999 3;苯酚:y=2 046.5x+1 423,r=0.999 1;邻苯二酚:y= 1 853.9x+945,r=0.999 3;对苯二酚:y=1 891.5x+840,r=0.999 2;间苯三酚:y=1 052.4x+655,r=0.999 1。苯、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3、0.05、0.05和0.10 μg/g,定量下限分别为0.10、0.10、0.15、0.15和0.30 μg/g,该方法批内精密度为2.64%~10.06%,批间精密度为1.37%~10.17%,加标回收率为89.8%~102.3%。采用该方法可对苯染毒小鼠血液中苯、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间苯三酚进行定量检测。结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对苯及其代谢(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间苯三酚)进行准确定性、定量检测。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苯酚 邻苯二酚 对苯二酚 间苯三酚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功能恢复。PSCI的临床诊断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心理学量表,但这些诊断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血液学生物标志获取相对方便且检测较为简单,更适合临床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各种神经损伤、炎症、氧化应激等标志均在PS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现围绕PSCI血液学生物标志的研究现状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这些标志在PSCI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脑卒中 认知障碍 生物标志物 血液
  • 简介:摘要乳腺癌筛查是对无症状人群采取经济、有效和简便的检查措施进行筛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标。现有的筛查方法如乳腺X线和超声检查对早期病变敏感性较差,无法评估无症状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乳腺癌易感基因、DNA甲基化、微小RNA和循环肿瘤细胞作为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血液生物标志,可以识别乳腺癌高危人群,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因检测 早期诊断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群中开展筛查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结直肠癌相关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微生物组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探索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以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现有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有效的结直肠癌非侵入性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提供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生物标志物 筛查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异常已经受到人们日益的关注,包括传统的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碘剂等,也包括新型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异常可源于药源性甲状腺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外源性甲状腺素治疗,也可源于药物对体外检测的干扰。本文重点阐述了几种药物在甲状腺激素调节、合成与释放、转运和代谢等多环节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影响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治疗,以及干扰甲状腺功能检测的部分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加强人们对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了解,并对药物引起的体外检测干扰有所警惕。

  • 标签: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疾病 抗甲状腺药物 生物标志物,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生物标志检验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8-2020.8月的86例肿瘤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的86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肿瘤生物标志进行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比较两组肿瘤生物标志水平和阳性检出率。结果:将两组CA125、CA153、CA199、AFP、CEA水平进行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CA125、CA153、CA199、AFP、CEA阳性检出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标志检验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效果理想,能够有效诊断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肿瘤 生物标志物 化学发光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集,筛选出参与并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谱(GEO)数据库中下载3个结直肠癌组织信使RNA(mRNA)芯片数据集,为数据集GSE35279,数据集GSE50746和数据集GSE87211,共包括173个正常癌旁组织和297个结直肠癌组织。进行分析筛选,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标注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用于富集分析。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数据库构建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得到关键DEGs。利用UALCAN、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等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和生存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在结直肠癌和正常癌旁组织中共识别出212个DEGs和10个核心基因。GEPIA总生存期曲线显示,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分泌型磷蛋白1(SPP1)、蜗牛家族转录抑制因子1 (SNAI1)和胰高血糖素(GCG)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有关。高表达组TIMP1、SPP1和SNAI1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分别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并且低表达组GCG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4个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发病分子机制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基础依据。

  • 标签: 结直肠癌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与大鼠膝骨关节炎相关的差异代谢及其代谢通路,为深入研究骨关节炎生物标志提供线索。方法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300 ~ 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周期分别为4、8和12周,每个周期每组10只大鼠。模型组大鼠左侧膝关节采用改良Hulth法行造模手术,5 d后,驱赶大鼠使之活动,每天30 min。实验期间,两组大鼠均饲喂普通固体饲料、自由饮用自来水。实验期满,采集大鼠膝关节和血液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检测血清中小分子代谢,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数据库比对,筛选与骨关节炎相关的差异代谢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变薄,表层粗糙、缺损或剥脱,软骨细胞变性、坏死、缺失,病变随实验周期延长而加重。筛选出11个与骨关节炎相关的血清差异代谢,分别为硒代半胱氨酸、6-羟褪黑素、γ-谷氨酰半胱氨酸、花生四烯酸、二氢神经鞘氨醇、白三烯A4、白三烯B4、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ETrE)、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酰胺和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其中,实验4周时筛选出9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个高表达,4个低表达;实验8周时筛选出8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2个高表达,6个低表达;实验12周时筛选出8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个高表达,3个低表达。筛选出2条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分别为鞘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其中,二氢神经鞘氨醇和神经酰胺归属到鞘脂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白三烯A4和白三烯B4归属到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结论骨关节炎疾病进程可以影响血清代谢谱的构成和水平。11个血清差异代谢涉及鞘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骨关节炎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通路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LifePort灌注参数联合灌注液生物标志对器官捐献供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及肾功能恢复时间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3例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者随访3个月内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20例)和非DGF组(93例),对比两组应用LifePort进行灌注维护的参数指标、灌注液生物标志浓度等指标,对DGF的发生率及肾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肾移植受者中DGF发生率为17.7% (20/113)。在以DGF为观察终点的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终末阻力[OR 1.879,95%置信区间(CI)1.145~3.56]和灌注液标志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OR 1.62,95% CI 1.23~2.46)分别是DGF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GST联合终末阻力预测DGF[曲线下面积(AUC)=0.888,95%CI 0.842~0.933]与单独应用终末阻力(AUC=0.756,95% CI 0.693~0.818)或GST预测DGF(AUC=0.729,95%CI 0.591-0.806),预测准确性提高(P=0.023);在以肾功能恢复时间为观察终点的研究中,LifePort灌注参数及灌注液标志均未表现出显著的预测效能。结论联合应用LifePort灌注参数或灌注液生物标志可提高对DGF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肾移植 低温机械灌注 移植肾功能延迟
  • 简介:摘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等。肺内血管血栓的体积大小、阻塞部位会影响患者预后,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临床干预,因此快速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涉及心脏彩超、肺动脉CT血管造影、生物标志测量等方法。在生物标志方面,除传统常用的肌钙蛋白、脑钠肽等生物标志以外,近年来,和肽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等敏感度高的生物指标得到了重视,乳酸、血钠、血尿素氮等方便易测的生物标志也被越来越多地关注。随着这些生物标志的不断出现,有必要对如何合理选用生物标志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其应用价值正确分析,现本文就不同生物标志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分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代谢紊乱特征,并发现和鉴定OSCC的生物标志,为其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76例OSCC患者和体检科的70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按2∶1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测试组和验证组,测试组共96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51例,健康受试者45名;验证组共50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25例,健康受试者25名。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血清样本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进一步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t检验分析发现并鉴定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代谢,并对得到的差异代谢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用以进一步筛选和确定OSCC的生物标志,构建OSCC诊断模型,用验证组检验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对比分析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后得到21种内源性差异代谢,代谢通路分析提示OSCC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P<0.05)。本研究构建了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ysoPC)(16∶0/0∶0)、LysoPC[18∶1(9Z)/0∶0]、牛磺酸和D-谷氨酸组成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98,95%CI为0.994~0.999,P<0.05)。结论OSCC患者体内发生了明显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代谢组学手段是建立OSCC诊断模型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紊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法应用于肿瘤生物标志检验中的有效性。方法:共纳入38例肿瘤患者(研究组)以及38例体检健康者(参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8至2020-12。采取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其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等肿瘤生物标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CEA、AFP、CA199、CA153、CA125等肿瘤生物标志分别为(7.10±2.32)ng/mL、(10.20±0.45)ng/mL、(40.65±5.10)U/mL、(40.67±4.19)U/mL、(45.33±6.91)U/mL,均明显高于参照组(2.75±0.31)ng/mL、(4.28±0.20)ng/mL、(13.46±2.37)U/mL、(6.52±1.08)U/mL、(6.46±1.16)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法应用于肿瘤生物标志检验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为肿瘤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生物标志物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