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叶,人类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它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这种危机成为时代转变的拐点。它表示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伟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又是人类建设新文明的哲学基础。发展环境哲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新文明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 标签: 环境哲学 生态文明
  • 简介:对于弗兰西斯·培根的哲学,学术界多数是从世俗化的经验论、唯物论以及反神学的人本论的立场去解读的,忽略了培根哲学复杂的时代内涵,尤其是其中的神学内涵,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误读;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者对其科学观的父权制解读,也因忽略了其中思想的复杂性与传统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读.因此,我们需要对其哲学与科学观进行价值重估。

  • 标签: F·培根 自然哲学 科学观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思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笔者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科学思维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历史机遇思想的哲学特色,试图从一般层面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进行鼓呼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 标签: 邓小平 历史机遇思想 哲学特色
  • 简介: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一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类价值观与群体(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冲突,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领域 价值冲突 生态环境
  • 简介: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形象的功能。各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该文通过对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的“广场-大树”风、“彩叶-南国”风、“洋花-洋草”风等现象,进行了哲学思考,提出以生态哲学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市 园林 生态哲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文化以追求真善关智圣为目标,以实现和谐生态,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人的文明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

  • 标签: 生态文化 生态智慧 求真 向善 臻美 启智
  • 简介:自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计划实施以来,湘潭作为湖南省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在经济、交通、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仅就交通而言包括公路、城际轨道、高铁等交通路线,它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频发、车辆堵塞、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哲学作为一门抽象思维的科学,已经渗透到交通的建设、规划等各个部门,与交通是一个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章立足于湘潭交通现状,以辩证唯物法的矛盾论视角,把握哲学在交通中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 标签: 交通状况 哲学思考 湘潭
  • 简介:中国的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进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在思考自然界的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自然价值、自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生态自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自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一起是生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中国的生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生态思想进程,又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生态哲学的必然.中国学者明确指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以及生态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生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 标签: 生态哲学 环境伦理学 自然价值 过程哲学 生态纪
  • 简介:现代生态科学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交叉、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吸纳融合、协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特殊使命、生态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内在契合等学科特质.对现代生态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可以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诸多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新观念和新方法,推动一种以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标志的人类新文明的建立.

  • 标签: 生态科学 思维方式 生态思维
  • 简介:针对烟草行业价值取向的大讨论,是烟草行业从业者对处于烟草专卖条件下市场经济阶段的烟草行业整体价值取向的思考,是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自觉选择,通过大讨论树立的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行业价值观必将对烟草行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烟草行业 哲学 价值取向 总体思路
  • 简介: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有逐步走向深入、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运用与把握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研究生态哲学,是深化当前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方面。大陆学术界对于道家道教、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比较重视,但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则较为薄弱,远不如国外及台湾。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哲学研究 佛教 价值观 存在论 德性论
  • 简介: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 标签: 过程哲学 伦理 环境伦理 科技伦理 模糊界线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美的破坏,特别提出了"异化劳动"对工人审美能力与情趣的摧残,使工人们变成了"片面的人"。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创造美,此观点此后成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石。马克思严肃批判了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对自然的极度破坏和对人审美能力的摧残,他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动人类社会急速发展,但也是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键因素;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全面的人"的概念,与其相对立的"片面的人"则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工人在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只关注物质的需求,失去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对事物的审美观照并创造美。各方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观点进行研究,本文则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探究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劳动与美的统一,而共产主义则是实现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社会阶段。

  • 标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生态美学 异化劳动 片面的人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哲学借助生态女性主义以及批判种族理论、怪异理论(queertheory)、后殖民理论、环境哲学和女性主义等解放理论的见解、理论工具和伦理责任来审视“自然”之政治地位的智力探究领域。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关心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主体性与主体地位而产生的各种可能,以及我们如何在政治上以对话的方式回应自然界。这种哲学认为!.要很好地解决把非人类自然作为一个对话者纳入绿色公共领域这个环境难题,一种关注性别的、解放的分析必不可少。同时,它也像把自然界排斥于伦理一政治关切之外的“传统”哲学那样,追问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遴些主题贯穿于审视性别、自然与政治等概念范畴之间相互关联的当代环境女性主义者的著述当中,尤其是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瓦尔·普鲁姆伍德、激进民主理论家卡特里奥娜·桑迪兰兹和女性主义现象学家、地方哲学家邦妮·曼恩三人的著述当中。沃伦的编织品比喻指明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哲学如何缝合为生态女性主义更大的被子。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性别 自然 政治
  • 简介: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研究可谓多维度、多视野;相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哲学来说,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个性;它既是对西方环境哲学的积极扬弃,又是对“生态文明”塑造的时代回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环境哲学 独特个性
  • 简介:人道本天道而来,须尊(遵)天道而行,"天人合一"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是人道对天道的彰显与实现,是人生的实践过程。实践性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内在统一的关键,具体体现为人道和天道在对天人之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对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强调,对人的实践方式之依据的规定,以及对人的实践过程的重视等方面,它们是内在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主导下的实践活动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元论世界观、整体性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适度节俭的消费观等方面的理论内涵,正可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更进一步,从对形而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上升为重新或继续思考中国哲学形而上的"究天人之际"和"天人合一",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有理由成为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形式。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建构,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充分吸收中国哲学的理论滋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结出丰硕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现实关注,赋予了"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以鲜活的时代精神,或可成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个路向,进而使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成为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形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环境哲学 中国特色 建构
  • 简介:人与自然何以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是西方绿色思潮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绿色思潮从各个哲学维度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存在论意义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在于懂得欣赏自然物的存在之美;从价值论意义看,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平等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种际平等关系;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对自然物的生态伦理责任是新文化的伦理功能的实现;从本体论意蕴看,自然价值具有客观性,自然造就社会,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西方绿色思潮呼吁人类通过恢复自然之魅来倡导新生活方式,建立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研究范式,将自然观和文化哲学的研究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传统自然观的研究方向。辩证地看待西方绿色思潮的自然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 标签: 西方绿色思潮 自然观 文化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 种际平等 生态伦理责任
  • 简介:2010年11月27-28日,全国"人工生命技术的哲学思考"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生物科学学会、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

  • 标签: 同济大学 生命技术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学思 人工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陈泽环教授所著《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于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是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甚至认为:"阿尔贝特·施韦泽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大概是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知识和道德传统的最高成就的人。"

  • 标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伦理思想 敬畏生命 施韦泽 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江苏省委宣传部近日对江苏15家省直社科理论期刊及9个社科期刊专栏进行了表彰,我校文科学报“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研究”栏目获“优秀栏目”殊荣,并得到栏目建设的项目资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创刊起就坚持“环境与发展”内容特色,依托学校学科发展的支持,学报编委会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全体成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之国内外环境哲学研究领域学者的真诚信任,是获得该殊荣的关键.

  • 标签: 环境哲学 栏目建设 理学研究 宣传部 江苏 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