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对基督徒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基督徒与受传对象双方对传教行为的归因存在明显错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属灵与属世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错位的主要原因;(2)传教者的个人特点包括能否获得对方信任、与受传对象的关系等明显影响传教行为的效果;(3)受传者的特点包括对宗教信仰的既有态度或早期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免疫、个体人格特质、特殊的心理需求等对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4)隐性或显性、单方面或双方面的劝导方式以及所传内容也对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产生影响。本文并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基督徒 非基督徒 传教行为 人际互动
  • 简介:中国话语的关键是“中国”,强调的是话语及其理论支撑的民族性、特殊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打造中国话语的总体要求。中国话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中国话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中国话语应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话语要把世界最关注的中国问题说清楚,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主张,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改变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 标签: 中国话语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 简介:在金代“三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金亡后,全真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金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金末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 标签: 三教合一 贞祐南渡 赵秉文 元好问 元门弟子群体
  • 简介: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高昂的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抓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追寻梦想的实践砥砺和凝练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力量源泉在于追寻梦想的实践,其本质和生命力也在于其实践性。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以中国精神助推中国梦,自觉以推动实现中国梦作为起点和归宿,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起来,以中国精神塑造好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梦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 简介:明晰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价值意蕴,厘清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作用机理,是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前提。以中国梦的主体为视角,中国精神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个人之道;以中国梦的内涵为视角,中国精神是国家富强的基本维度、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内在需求;以中国梦的实现为视角,中国精神是达成奋斗目标的动力、高扬思想旗帜的保障、彰显发展道路的标识。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梦 时代精神
  • 简介: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化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 标签: 禁教 天主教 本土化 传播方式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
  • 简介:一、历史的佛教与当代的佛教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中国佛教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探索成果,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而富有活力的中国佛教。首先,我想把21世纪的中国佛教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佛教现状,实际上是中国佛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来自于过去,预示着未来,并非一个孤立的片段。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教育 中国佛教界 佛学研究 汉传佛教 人间佛教
  • 简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由具体运算阶段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体的思维特点如下: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应;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再是单一化的思考模式,因此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学会多元化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儿童 认知发展 思维定式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涉外场合抒发中国梦的情怀,阐释中国梦的内涵,突出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些中国梦的国际宣示,赢得了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 标签: 中国梦 国际宣示 和平发展 国际融通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坚定的自觉和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在近40年的前进过程中,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奇迹。中国道路的选择和自信,来源于历史的必然、真理的探索、实践的证明、人民的选择、清晰的世界定位和党的领导。

  • 标签: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
  • 简介:汤一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一代大儒之风范。我与汤一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一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它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同根性,使其具有一种“文化能量”,一方面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人本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共同追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价值能获世界公认。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保证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处理和进行文化建设建构起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前提,同时又不断对这些前提进行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构,因而使文化建设既有连续性、规范性,又有开拓性、创新性。三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其实践及创造活动是文化发展之源;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不竭之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群众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文化自信。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 简介:中国好人”的评议和推广活动时至今日,需要研究和说明“中国好人”之“好”的实质内涵。“好人”之“好”的标准应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其间,“真”是“好”的前提条件,“善”是“好”的价值所在,“美”是“好”的社会期待。跟进“中国好人”的评议活动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中国好人” 真实与真诚 道德智慧 真善美相统一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与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文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与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与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道教是中国唯一由本土生长孕育起来的宗教。道教从哲学、文化艺术、炼养功法、医学美学等方面都为中华宝贵精神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不朽贡献,也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形式,难怪鲁迅先生称“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道教 保护与传承 文化艺术 精神文明 医学美学
  • 简介: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中国哲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在反思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的过程中,如何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核心问题。《中国哲学导论》从反思《中国哲学史》中的经验教训入手,探讨了中国哲学的重新建构问题。该书从"转识成智"的认识论、由凡入圣的伦理道德、出生灭门入真如门的本体论以及政治哲学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灵魂和内核,是当前反思和重构中国哲学史的一本力作,也为继续书写《中国哲学史》提供了许多经验指导。

  • 标签: 《中国哲学导论》 哲学特质 认识论 本体论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妇女解放的伟大目标,领导中国妇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之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在这一历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在新形势下,面对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妇女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推进妇女解放事业。

  • 标签: 妇女解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