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流感病毒所致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inbus(GEO)数据库中选择基因表达谱GSE57455、GSE63786和GSE64800,通过GEO2R工具在线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于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筛选出显著模块;并对获取的DEGs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stoscape软件筛选出具有高度连接性的关键基因,并构建生物学功能图。结果筛选得到119个交集DEGs,其中上调基因有106个,下调基因13个。GO分析显示,DEGs显著富集于免疫应答、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外间隙、胞外区部分等细胞组成上;显著富集于趋化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分子功能上。KEGG通路富集显示,DEGs显著富集于细胞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同时,共筛选得到7个关键基因:FIGNL1、GBP5、ICOS、ARG1、IRF7、CYSLTR1和SLMAF8,其富集作用主要在免疫应答、精氨酸代谢、B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结论FIGNL1介导的肺组织细胞受损、IRF7和GBP5介导的ⅠIFN反应、ARG1介导的精氨酸代谢以及ICOS、CYSLTR1和SLAMF8介导的趋化因子和炎性因子的活化与流感病毒所导致的肺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肺损伤 生物信息学 富集分析 免疫应答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流感合并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增强对流感合并川崎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82例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流感病毒感染合并川崎病儿童共14例(KD+流组)。选择同期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8例KD患儿为KD组,28例单纯流感患儿为流组。比较KD+流组和KD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持续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KD+流组、KD组和流组患儿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快速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SA)、白蛋白、转氨酶和心肌酶水平。结果KD+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1.21 ± 3.36)d]较KD组[(6.29 ± 2.21)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81、P < 0.001)。KD+流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IVIG)比例(42.9%)较KD组(14.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41)。KD+流组患儿WBC[(13.18 ± 4.39)× 109/L]、ESR[(60.5 ± 15.82)mm/h]、CPR[55.5(17.56,61.0)g/L]、SSA[76.5(23.0,311.6)m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5(23.1,78.0)U/L]均较KD组和流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7.92、P < 0.001,F = 47.97、P < 0.001,Z = 3.15、P = 0.007,Z = 4.36、P < 0.001,Z = 2.68、P = 0.027)。KD+流组较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概率更高(57.0%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P = 0.041)。KD+流组患儿IVIG无反应发生率较单纯KD组高(42.9%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041)结论流感合并KD患儿发热时间、明确诊断所需时间较长,其IVIG无反应发生率更高,且血清SSA和ALT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儿童 川崎病 甲型流感
  • 简介:1H1N1流感流行简介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首现墨西哥和美国。至今已知的最早确诊病例于2009年3月10日发生在墨西哥,美国最早的确诊病例于3月28日在加州发现。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美国和墨西哥确诊新型流感病例的报告作为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成员国通报。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9年 确诊病例 防控 世界卫生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重症患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因流感样症状在我院就诊的病例,并经Xpert-Xpress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平台诊断为流感病毒感染的114例患儿,分为轻症流感组(47例)和重症流感组(均合并肺炎,67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特征。结果11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1个月12 d~12岁,中位年龄3.00(4.2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分别占79.82%、68.42%、43.00%。混合感染率为24.56%,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占前3位,分别为5.26%、4.39%、3.51%;混合细菌感染率为12.28%。重症流感组患儿中位年龄1.00(3.58)岁,轻症流感组为4.00(5.00)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P<0.001);重症流感组混合感染率为38.80%(26/67),轻症流感组为4.26%(2/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P<0.001);重症流感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64(3.37),轻症流感组为1.17(2.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P=0.01)。结论小年龄儿童、发生混合感染、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患儿易进展为重症病例,Xpert-Xpress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流感检测手段,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良好依据。

  • 标签: 儿童 甲型流感 重症 临床特征 诊断方法
  • 简介:摘要:选取在我中心治疗的 62例 3-6岁流行性感冒患儿,另外随机调查幼儿园健康患儿 50例,对两组儿童过敏性鼻炎患病率比较。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流行性感冒 患病率
  • 简介:<正>【新闻事件】10月6日卫生部通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13例H1N1流感重症病例,其中已治愈8例,死亡1例。我国内地共报告H1N1流

  • 标签: 重症病例 人民群众
  • 简介:本次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H1N1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初期将此次流感称为“猪流感”,但本次流感流行表现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没有发现在猪之间传播。

  • 标签: 流感病毒 甲型 世界卫生组织 猪流感 基因重组 病原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流感发热患者门诊护理环节,分析隔离消毒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开展研究时,主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患有流感有发热症状的患者,选择的研究时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共选出60例研究主体,并借助随机法,将其置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其隔离消毒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护理效果相对较佳,P<0.05。结论:对流感发热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重隔离消毒操作的落实,提升门诊护理水平,对患者安全进行维护,降低院内感染产生概率。

  • 标签: 甲型流感 发热患者 门诊 隔离消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1N1流感病例与其他流感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特征,为H1N1流感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6月21日~2010年6月01日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监测的流感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9年6月21日~2010年6月01日共监测流感632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身体发热、咽喉疼痛,H1N1流感的持续高热(﹥39℃)的发生率明显的高于其他流感,其他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年龄和性别方面,H1N1流感与其他流感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H1N1流感和其他流感在临床特征上除发热症状外无明显的差异,对高热流感患者进行流的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流的发现和防治。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流感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校门诊应对H1N1流感的护理措施,防止校园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主要从突发事件的应对、个人防护、预检分诊、消毒隔离、信息收集等进行阐述。结果提前做好预防H1N1流感各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H1N1流感对校园带来的影响。结论护理干预对高校H1N1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有着直接作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高校 甲型H1N1 流感
  • 简介:H1N1流感病毒“流行史”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地先后发生H1N1流感,其病原为流感病毒大家族的一个亚型——H1N1。该毒株曾经于1918年在美国、法国流行过,1977年又在中国出现流行。

  • 标签: 流感病毒 动员 社区 墨西哥 美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因母亲妊娠晚期感染流感病毒分娩的早产男婴。患儿出生体重2 200 g,胎龄34周+1,其母亲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行剖宫产。患儿生后因"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转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给予保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循环及内环境,营养支持等治疗,于生后17 d好转出院。随访至生后6个月,患儿体格生长发育良好。产妇于术后20 d好转出院。

  • 标签: 正黏病毒科感染 妊娠并发症,感染性 体外膜氧合作 婴儿,早产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