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功能论证是当代德性伦理学一个成熟论题,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本文则立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和《理想国》,着力考察功能论证形成过程,进而揭示出苏格拉底借用了制作活动优中选优选材程序,并通过ergon和arete实体化,建立起从功能到德性推导程式。柏拉图则将该程式全面展开,引发出灵魂三分、正义论、哲学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造就了一个以德性论为根基理想城邦,更促成了系统化实践哲学开端。

  • 标签: 功能论证实践哲学德性
  • 简介:不同于强调再现古典摹仿观,本雅明和阿多诺从体验层面提出了摹仿。阿多诺本雅明摹仿概念从语言领域扩大至美学和艺术。摹仿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非感官性相似认知过程。摹仿过程主体心境是不同于现实理性真正理性,这种理性颠覆和批判了艺术素材现实理性和形式秩序,使摹仿过程得以客观化。摹仿与理性辩证法使得艺术能够在后启蒙时代实现向死而生生存策略,使得艺术具备了批判和救赎双重功能。

  • 标签: 阿多诺 本雅明 摹仿 理性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与探讨热点。虽然人们已经从教师、学生、教材与教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只有在实践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要与学生一起"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困境。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直面问题、回到本真与走向对话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把握,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改革 实践
  • 简介:当代帝国主义,国家作为权力和国家资本有不同运行逻辑,前者以一定领土为基础,资本则奉行无限积累和地理扩张。国家和资本之间关系很复杂。它们相互支持可以形成霸权。资本虽然追求无限积累,但必有空间或者地理限度。这就是危机原因。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空间 剥夺性积累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弗朗西斯·培根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长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实现自我创造开辟新境界历史。不仅改革开放,而且全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都不符合任何一种既定理论,原因正是在于其独特起始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和自我创造。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 民族创新
  • 简介: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他现代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资本主义看作现代赖以存在、发展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但这并不是指现代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一种特定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资本主义现代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等其他类型现代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内在批判,寻求现代内在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现代性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简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大众化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而且还与他们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特殊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并非其一贯思想,不具有普遍意义。要在“大众化”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窠臼,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灌输论 主体观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解构:其一,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内部混杂与矛盾;其二,揭示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表演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训导策略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解构民族认同同一。但民族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趋势,可以清醒看到中国经济保持着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势头,这根本就在于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起了推动科学发展较为完善理论和制度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7.23”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兼容性
  • 简介: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问题上曾发生多次争论。争论内容涉及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党代表大会实效、严格党的纪律与保障党内个体权利关系、少数服从多数与保障少数关系等问题,争论实质是如何处理党内权力与权利关系。他们争论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启示主要有:必须维护党代表大会权威,进一步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明确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基本民主权利;必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关系,维护党集中统一,严格党政治纪律。

  • 标签: 列宁 普列汉诺夫 权力 权利 党内民主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佐证。而作为工具方法论个人主义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本文旨在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提供一种可能思路,这种思路来自伽达默尔思想启发。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至少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现象学,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础和核心内容。

  • 标签: 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 伽达默尔 辩证法 现象学
  • 简介: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思想来剖析今天美国霸权,仍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战后美国霸权经济实质是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日益加深其寄生性和腐朽。美国维系美元霸权,追求垄断利润目的,日益推动其成为21世纪全球战争最大策源地,并将最终导致美国衰落。

  • 标签: 列宁 美国 霸权 美元霸权 帝国主义
  • 简介: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三次融合,铸就了马克思主义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深刻启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总是一定历史背景孕育和萌生,总是和社会整体发展和运动紧密相连,总是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理论观点交融、碰撞密不可分。离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离开19世纪背景条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和运动,我们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离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离开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和运动,离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民心所向是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社会基础。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科学分析中国民众心理现状及其规律,形成独特民心观,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心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抗议运动,赫伯特·马尔库塞是人尽皆知关键人物。他游遍欧洲,会见和平活动家和学生领袖。1967年,他伦敦宣讲了一个理论:社会可以是件艺术品。这在当时是一个颇有些奇怪说法,因为不论是美学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艺术和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对立。但是,马尔库塞论证说,一个新社会存在,不但需要被创造性地想象,而且还需要一种新感性和新意识。后来,他论证道,美——美学研究传统对象——被彻底地从主流社会压抑中分离开来,美阻断了这种压抑,并提供了对于记忆自由一瞥。本文将把马尔库塞思想置于这一时期时代背景及其反传统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概括出他论述主要内容。

  • 标签: 赫伯特·马尔库塞 艺术品 社会 新感觉
  • 简介: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第一步是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了解为阶级斗争,并为进行实际阶级斗争而对中国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目的是为了解决革命策略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问题。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最大特点是用贫富标准对不同生产方式各阶级作统一化处理。隐藏在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背后哲学思想方法是逻辑方法和经验归纳相结合而形成多层次两极三分法,其中五大阶级基本结构基于上中下三等人区分,而上中下三分法又是基于正与反两分法。

  • 标签: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 革命策略和贫富标准 异质结构的同质化 多层次的两极三分法
  • 简介:移情说是朱光潜重审中国传统诗歌重要理论资源。他诗学反思之所以推崇移情说,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近代西方自然观。西方浪漫主义者们试图用移情说颠覆近代模仿论,但却暗中和近代模仿论分享了共同预设,即假定艺术家把自然物首先看作了无意义物质材料。一方面,朱光潜在贯彻移情说时完全崇信这种近代自然观;但另一方面,朱光潜对中国山水诗歌某些阐释却背离了近代以来人们对自然构想,同时也就放弃了他所坚持移情说。朱光潜诗学理论与其论诗实践之间矛盾是我们反思中西美学观念图景之差异重要契机。

  • 标签: 朱光潜 移情 自然